诗词文史交流人文社科想法

论现代汉语的朝令夕改

2018-05-16  本文已影响125人  杰雄LZ

昨晚临睡之前,我看到了一篇关于《现代汉语词典》新修订的文章。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标准:说(shuì)客改为说(shuō)客、坐骑(jì)改为坐骑(qí)、确凿(zuò)改为确凿(zaó)……

看完后,我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些明明是上学读书时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读音啊,怎么说变就变了?我久久不能入睡,一直思考着现代汉语朝令夕改、将错就错的相关问题。

原来现在,不仅字词的读音在改变,社会上还存在着典型的词义混淆,比如“空穴来风”,原本是有理有据的意思,指“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如今则更多地被当作“毫无依据”使用。这个成语出自宋玉的《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愿意是枳树弯曲的枝丫上会招来鸟雀做窝,空穴之处会产生风。所以才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还有“七月流火”,硬是从“天气转凉”变成了“天气炎热”。这个成语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但是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却说“也可以形容天气炎热”。这分明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所造成的讹传,把农历七月误解成了公历七月,却还是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照“修”不误。

据介绍,《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做过多次修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汉语词汇新面貌,体现有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落实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新规范。从1978年到2018年,仅短短40年的时间,《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发行了七个版本,平均每过五六年就有一个新版本问世,这是不是有点太快了?《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有像你们这样吗?

《现代汉语词典》不仅版本更新过快,而且每次都会有一定量的增补与删减,对于此,我认为增加一些如:“给力”“点赞”“网购”“直播”“正能量”“人工智能”等新词汇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这的确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反应出了新时代的发展,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是删除不常用的词汇,改变字词的发音甚至含义,一定是随大流瞎搞,毫不尊重文化传统。现在提倡的文化自信,不是让你们这些所谓的专家“任性”,时不时就发布一套新令,然后过一段时间又否定它,试问朝令夕改其权威性何在?

我们完全承认,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新面貌是焕然一新的,新成果是前所未有的,新规范也是有条不紊的。但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这种所谓的适应性的修订,却是与实事求是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这样是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的!我想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将某些多音字改成单音字,使其丧失了汉字的音韵平仄之美感与丰富的含义。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声,每一种读音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数”这个字:作为名词时可为数(shù)目,作动词时可为数(shǔ)落,作副词时可为“数(shuò)谏之”,作形容词可为“数(cù)罟不入洿池”。再如上文中的说客,念shuì的含义为“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主张”,念shuō的含义为“用言语表达意思”。坐骑,念jì的含义为“一人一马”,念qí的含义为“两腿左右分开跨坐”。确凿,念zuò的含义为“真实”,念zaó的含义为“穿孔的工具”。

你看,汉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同一字、音不同,义各异。而一经“修订”,多样就变成了单一,丰富就变成了单调,音韵美感就变成了枯燥乏味。

其二:明明知道是错的,却不知悔改,反而将错就错。不以少数人的真理为标准,反倒以大多数人的谬误为准则。

改变读音、改变含义居然是因为有很多人那样念错、那样理解错,于是你们就将错就错,并美其名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请问这是不是要向我们证明:只要是犯错的人足够多就迟早会变成正确的?

要知道,你们可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大有文化的专家啊,怎么也学着那些没有文化的人们一样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呢?还为此大费周章,一遍遍地“修订”,乐此不疲。难道弘扬中华文化就是这样弘扬的?

更何况,现在早就有了统一且标准的普通话,每个汉字的发音都是固定的,不像以前没有普通话的时候,各地的发音不尽相同,交流起来比较困难。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发音都是固定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念错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播音员、主持人、名人明星等有影响力的人自身语言文化修养有限甚至太低,经常在影视广播中、各大公众场合读错字词、用错成语。而广电总局对汉字的规范使用监管力度也不够。连有头有脸的人物、像模像样的媒体都这样,大众自然也就被带偏了。

其三: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读、怎么用?到底是依照旧的规范还是新的规范?

依照旧的吧,怕考试通过不了。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一发行,教育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必定以其为考纲,于是学校老师学生只能奉为圭臬,认真地学习新的读音及含义。依照新的吧,也不敢太认真,万一专家们过几年又修订一次,新的规范又变成了旧的呢?哎!谁能告诉我们该何去何从?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对文字读音、含义的不断更新予以支持:语言和文字的诞生只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归根结底它们的属性还是“工具”,随着时代发展势必会朝着方便使用的方向革新,如果囿于读音而忽略了它本身作为工具的意义,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难道按照以前的正确读音、含义就不能方便交流?难道就不具备语言文字的工具属性?难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以大多数人的错误使用方式为标准?这到底是在革新还是在忘本?

你们瞎搞,在下瞎扯,各抒己见,互不干涉。

论现代汉语的朝令夕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