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敢动笔,就永远摸不着门儿(跟大咖学写作系列6—— 老舍)
- 01 -
老舍,原名舒庆春。
父母起名“青春”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不入俗流,不同凡响的志向和追求。
这样的人,假以时日,定会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大放光彩。
- 02 -
且不说在文学界一提起就如雷贯耳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作品。
单说人教版语文教材上选用的《母鸡》《猫》《草原》《北京的春节》《养花》《济南的春天》《趵突泉》《林海》等日常生活点滴随感的小文章,就足以看出老舍的写作功力。
- 03 -
读老舍的作品,体会最深的是他的悄无声息的幽默。
幽默的作家有很多。鲁迅,钱钟书等大家的作品也包含着幽默。
但是,幽默也有很多种类。
鲁迅的幽默是老辛辣深刻,入木三分。
钱钟书的幽默灵动,迅捷,含有学者型的智慧。
而老舍的幽默是则温和的、温厚的,不需要你有多大的学问。
- 04 -
读老舍的文章就像和邻居家一个爱说笑话的大叔说话一样,让人觉得特别可亲。
但是听完这个笑话笑过之后,仔细深思大叔说这个笑话背后其实另有深意.....
例如茶馆中那个算命的唐铁嘴的话:......你瞧,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一句幽默的小品式的语言就生动地刻画了这样一个没有羞耻心,道德感和民族正义感的小人。
- 05 -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连聆听这个爱说笑话的大叔是如何谈论写作的吧。
“ 有不少初学写作的人感到苦恼:写不出来!
我看哪,第一步顶好是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
永远不敢动笔,就永远摸不着门儿。不敢下水,还学得会游泳么?
自己动了笔,再去读书,或看刊物上登载的作品,就会明白一些写作的方法了。只有自己动过笔,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别人的作品,学会一些窍门。
好吧,就再写吧,还是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又写完了一篇或半篇,就再去阅读别人的作品,也就得到更大的好处。”
- 06 -
“千万别着急,别刚一拿笔就想发表不发表。
先想发表,不是实事求是的办法。
假若有个人告诉我们:他刚下过两次水,可是决定马上去参加国际游泳比赛,我们会相信他能得胜而归吗?
不会!我们必定这么鼓舞他:你的志愿很好,可是要拚命练习,不成功不拉倒。这样,你会有朝一日去参加国际比赛的。
我看,写作也是这样。谁肯下功夫学习,谁就会成功,可不能希望初次动笔就名扬天下。”
- 07 -
“我说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正是为了练习,假若我们忽略了这个练习过程,而想马上去发表,那就不好办了。
是呀,只写了半篇,再也写不下去,可怎么去发表呢?
先不要为发表不发表着急,这么着急会使我们灰心丧气,不肯再学习。
若是由学习观点来看呢,写了半篇就很不错啊,在这以前,不是连半篇也写不上来吗?”
- 08 -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总以为初学写作不宜先决定要写五十万字的一本小说或一部多幕剧。
也许有人那么干过,而且的确一箭成功。
但这究竟不是常见的事,我们不便自视过高,看不起基本练习。
那个一箭成功的人,想必是文字已经写得很通顺,生活经验也丰富,而且懂得一些小说或剧本的写法。
我们的文字的基础若还不十分好,生活经验也还有限,又不晓得小说或剧本的技巧,我们顶好是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为的是练习,给创作预备条件。”
- 09 -
“首先是要把文字写通顺了。
我说的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正是为逐渐充实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是那句话:不是为发表。
想想看,我们若是有了想起什么、看见什么,和听见什么就写得下来的能力,那该是多么可喜的事啊!
即使我们一辈子不写一篇小说或一部剧本,可是我们的书信、报告、杂感等等,都能写得简练而生动,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当然,到了我们的文字能够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试写小说或剧本了。文学的工具是语言文字呀。”
- 10 -
“这可不是说:文学创作专靠文字,用不着别的东西。
不是这样!思想、生活经验、文学修养……都是要紧的。
我们不应只管文字,不顾其他。
我在前面说的有什么写什么,和有多少就写多少,是指文字学习而言。
这样能够叫我们敢于拿起笔来,不怕困难。
在与动笔杆的同时,我们应当努力于学习,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丰富生活经验,还要看戏,看电影,看文学作品。
这样双管齐下,既常动笔,又关心生活,我们的文字与思想就会得到进步,生活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我们就会既有值得写的资料,又有会写的本事了。”
- 11-
“”要学习写作,须先摸摸自己的底。自己的文字若还很差,就请按照我的建议去试试——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
同时,连写封家信或记点日记,都郑重其事地去干,当作练习写作的一种日课。
文字的学习应当是随时随地的,不专限于写文章的时候。
一个会写小说的当然也会写信,而一封出色的信也是文学作品——好的日记也是!
- 12-
“文字有了点根底,可还是写不出文章来,又怎么办呢?
应当去看看,自己想写的是什么,是小说,还是剧本?
假若是小说或剧本,那就难怪写不出来。
首先是: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足够写一篇小说或一部三幕剧的。
事实上,那点经验并不够支持这么一篇作品的。
我们的那些生活经验在我们心中的时候仿佛是好大一堆,可以用之不竭。
及至把它写在纸上的时候就并不是那么一大堆了,因为写在纸上的必是最值得写下来的,无关重要的都用不上。
就好象一个大笋,看起来很粗很长,及至把外边的吃不得的皮子都剥去,就只剩下不大的一块了。我们没法子用这点笋炒出一大盘子菜来!
- 13-
“这样,假若我们一下手就先把那点生活经验记下来,写一千字也好,二千字也好,我们倒能得到好处。
一来是,我们会由此体会出来,原来值得写在纸上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我们的生活经验还并不丰富。
假若我们要写长篇的东西,就必须去积累更多的经验,以便选择。
对了,写下来的事情必是经过选择的;随便把鸡毛蒜皮都写下来,不能成为文学作品。
即须经过选择,那么用不着说,我们的生活经验越多,才越便于选择。是呀,手里只有一个苹果,怎么去选择呢?
- 14-
“二来是,用所谓的一大堆生活经验而写成的一千或二千字,可能是很好的一篇文章。这就使我们有了信心,敢再去拿起笔来。
反之,我们非用那所谓的一大堆生活经验去写长篇小说或剧本不可,我们就可能始终不能成篇交卷,因而灰心丧气,不敢再写。
不要贪大!能把小的写好,才有把大的写好的希望。
况且,文章的好坏,不决定于字数的多少。一首千锤百炼的民歌,虽然只有四句或八句,也可以传诵全国。”
- 15-
“还有:即使我们的那一段生活经验的确结结实实,只要写下来便是好东西,也还会碰到困难——写得干巴巴的,没有味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看大概是这样:我们只知道这几个人,这一些事,而不知道更多的人与事,所以没法子运用更多的人与事来丰富那几个人与那一些事。
是呀,一本小说或一本戏剧就是一个小世界,只有我们知道的真多,我们才能随时地写人、写事、写景、写对话,都活泼生动,写晴天就使读者感到天朗气清,心情舒畅,写一棵花就使人闻到了香味!
我们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动笔!我们不妨今天描写一棵花,明天又试验描写一个人,今天记述一段事,明天试写一首抒情诗,去充实表达能力。
生活越丰富,心里越宽绰;写的越勤,就会有得心应手的那么一天。是的,得下些功夫,把根底打好。别着急,别先考虑发表不发表。谁肯用功,谁就会写文章。”
- 16-
“写作的跃进也和别种工作的跃进一样,必须下工夫,勤学苦练。
不能把勤学苦练放在一边,而去空谈跃进。
看吧,原本不敢动笔,现在拿起笔来了,这还不是跃进的劲头吗?
然后,写不出大的,就写小的;写不好诗,就写散文。
这样高高兴兴地,不图名不图利地往下干,一定会有成功那一天。
难道这还不是跃进么?
好吧,让咱们都兴高采烈地干吧!放开胆子,先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咱们就会逐渐提高,写出像样子的东西来。不怕动笔,笔就会听咱们的话,不是吗?”
- 17-
看, 这位邻居大叔的话是多么地朴实,多么地循循善诱,又是多么地鼓舞人心啊!
让咱们都放开胆子,拿起笔来,兴高采烈地开始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