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原理

2017-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阿超双螺旋

昨晚看了《影响力》中讲稀缺原理的章节。“物以稀为贵”我们都知道,平时商家的促销手段中稀缺原理的应用也俯拾即是,如“双11”、“节日降价最后一天”、“仅此一件”等等。同时也让我想起鞋店里通常只摆出同一款式的一双鞋,而且也顾客想看鞋时还故意说“我去看下还有没有这个码数的”,像是在暗示这款鞋数量有限。

书里明确点出了“稀缺的事物会被我们赋予更高的价值”。换句话说,稀缺的事物更使人看重和珍惜。因此稀缺性原理的应用远不止于销售行业。当送礼者强调特产的稀有时,追求者暗示有其他异性向自己表白时,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地用到了稀缺性原理。

同时作者还提到损失厌恶原理中包含了稀缺原理。这点我认同。

作者最让我感到意外观点是逆反心理跟稀缺性有很大关系。当一个具备自我意识的两岁小孩或青少年被父母或老师告知不可以做某事时,或者民众被法律条文禁止去查阅黄色读物等信息时,他们反而倾向于更想去做这些事情。其中一个例子是美国的某个县在禁止购买含磷洗衣粉后,含磷洗衣粉反而被大量屯积了起来。这确实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还进一步提出,逆反心理的本质是害怕失去宝贵的自由。

那么,什么情况下稀缺性原理更起作用呢?有研究者做了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将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给一盒10块的薯片,另一组则给了一盒只装有2块的薯片。事后的了解证明只得到2块薯片的那组志愿者对薯片的评价更高。实验者之后又做了第二个实验:先给受试者一罐10块的薯片,然后又告诉他们由于人数增多了,所以最后每个人分到的薯片只有2块。这么一来,第二个试验中的2块薯片得到的评价比第一个试验的更高。也就是说由充足变为稀缺的事物会更加被珍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