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楼宇烈:我明确反对让孩子读经、背经

2018-07-10  本文已影响15人  e532e14c6aae

作者: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享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虔诚守护者。

现在国家层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具体到中小学层面,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呢?

现在有很多人习惯性认为,教传统文化的人只能是专业教师, 其实学校每个教师都应该、也可以教这门课。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把文化所呈现的样式分门别类,然后专业化。现代社会把“人”四分五裂,比如这部分是情感的,这部分是理智的;这是感性的,这是理性的。其实,人既有理性的方面,有理性直觉的方面;既有情感的需要,又有其他方面的需要。人是一个整体, 做人的道理是统一的。

中小学实践层面认为缺乏传统文化教师。我们可不可以重点培养以教传统文化为主的师资呢?可以。但我认为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应该让每个教师都能教传统文化。为什么只有语文教师可以教,历史教师、数学教师、物理教师为什么不能教呢?只要教师能把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中,这些课程都可以教,因为每个教师在生活中都对传统文化有体会。

就拿科学课来说。很多人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有科学,中国文化没有科学,我不这样认为。科学课教师可以给大家讲一讲我们的“四时八节”。中国古人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有八个关键点,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加上二十四节气,再加上七十二候(五天一候),这就是中国人的时间智慧。它非常准确,是中国古人根据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智慧。我们的科学课为什么不能讲讲这些呢?

再比如数学课。数学课为什么不能讲讲九九口诀呢?我听说有欧州国家来中国学习我们的口诀。如果你给他讲讲口诀,讲讲二十四节气,这不就是在讲中国文化吗?不要把中国文化单纯地看作道德伦理概念。在这方面,我们中小学教师都有责任,也能够讲好。

中医有很多基本理念都可以在中小学里教。比如中医有生活起居十六字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心静气和。”这些理念为什么不能讲?让孩子们从小知道我们饮食要有节制,起居要有规律,要让他们知道合理饮食的基本构成,“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传统养生理念或者我们的传统对于生命如何保持健康的一些理念, 都可以讲。不要仅仅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讲一些大道理。

没有专门的国学教师不是主要问题,细分出国学教师反而会产生问题。要鼓励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传播传统文化理念。

中小学应该怎么教授传统文化呢?现在不少学校让孩子读经、背经。这个做法,我明确反对。

现在的时代,你让孩子们去背这些干什么?而且经里有很多内容不一定适合这个时代,没有必要背,我们要去学习其中的精神,根本的精神。哪怕一天经都没读,但我做人就按照“诚”“敬”去做,就是自我完善, 你倒背如流却做不到诚、敬,一点传统文化精神都没有,有什么用呢?

有人说《弟子规》是封建的一套,我说《弟子规》是告诉我们人类言行举止规范的,没有必要从头背到尾,但让孩子学一点用一点是切实有效的。学《弟子规》不应该从背诵开始,你让孩子学一点做一点就行,首先从这三点开始:一是“父母呼, 应勿缓”。这是一个做孩子最基本的礼貌,别人叫你不应,你父母叫你总应该应吧,这是最基本的,要让孩子按照这个去做。二是“出必告,反必面”。你出门告诉一下父母要上哪里去,回来说一声“我回来了”。这样的行为规矩要不要养成?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习惯。为什么要有这个礼仪?因为要让父母放心。三是“晨则省,昏则定”。早晚问好、请个安,也没有什么难做的。

一个孩子你就让他做到这三条,督促他甚至是监督他去做,我想他的家庭关系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过去这个孩子叫他,理都不理,现在答应了;过去出门从来不告诉你,现在出门告诉你,回来也告诉你;早晚还要请个安。孩子天天这么做,成为一个好习惯,父母肯定很开心。

我们教孩子学习《弟子规》,从这三点入手,慢慢地增加,从三条到五条,从五条到十条……不要求孩子把《弟子规》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做到,而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着做,不一定要背诵。年轻的时候背了以后记得熟, 但关键是要应用才行。所以, 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根本之道在于继承其精神。倒背如流那是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才需要做的事,可是现在连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人都不一定能够倒背如流,却要求孩子倒背如流,我觉得没有必要。

其实,我们告诉孩子应该遵守的最基本规矩就行了。我的观点是按照朱熹对“小学”的要求来做。过去,孩子8岁起,自王公大臣以至庶民子弟,都要入“小学”,这是义务教育。8岁至15岁一共7年,我们现在义务教育是九年制。

这部分学什么,朱熹讲得很明白:洒扫、应对、进退。洒扫就是日常生活的自理,《朱子家训》说:“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现在孩子们最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早上起来, 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叠被子,自己整理床铺,平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一定要让他自己把房间整理好,不要父母包办。

“应对”说的就是怎么跟人接触,接待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礼貌,要怎么说话,这个规矩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益。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从言行举止规范中培养。此外, 朱熹还说“礼乐射御书数”也很重要。

“礼乐”就是学会在什么样的场合唱什么歌,跳什么舞,说什么话,等等,各种各样的艺都是要学的。

“射御”是形体上的“艺”。射礼以前我们不太重视,其实它包含的意义很多,包括修身养性。射箭要射中,必须身体站得正,站得正必须心里要平静,射不中不要怨恨靶子和弓箭,遇到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要反躬自问,这些都能在“射御”的实践中慢慢养成。

再说“书”。汉字是中国特有的宝贝,全世界都走过象形文字的道路,但是坚持到现在的只有中国。其他国家把拼音作为书写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文化的进步,但时间一长就麻烦了,语音变了,后人就读不懂了。比如印度的梵文,现在有几个人能读懂?这样文化就中断了。中国的文字有形、音、意,读不懂还能看得懂,所以汉字是把时间给保留了起来。到今天,我们还能看懂甲骨文、金文、篆书。空间上,汉字的发明把我们那么多种类的方言都统一起来,所以汉字把中国文化的时间和空间都统一起来了。

汉字书写的结构、笔法都要有规矩。现在很多笔顺都乱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大家提笔忘字,大人孩子都是这样。我最近几年一直在倡议使用手机中的手写功能,加一个手写输入法很简单,手写输入技术已经很发达了, 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你习惯的输入方式。

“数”的教育, 包括刚才讲的中医、天文、地理等都属于这个方面。

中国传统的小学教育,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琴棋书画都包括。我们刚才从传统的艺术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的艺术都不是用来竞技的, 都不是用来单纯表演的, 而是用来自我修养的, 是用于人与人之间心身的交流。

总体来讲,我主张不要给孩子讲抽象的道理,不要让孩子去背那些枯燥无味的文章,而要更多地从生活中能感知的层面去做传统文化教育。现在也有学校教授中国的传统音乐、京剧、写字、画画、剪纸,包括各种各样的手工。现在我们要失传的传统手艺太多了,可以从这些手艺里让孩子慢慢体会、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多带学生出去走走,看看我们的园林为什么这么建造,了解我们怎么会把北京的西山风景都吸收到圆明园里面来。我们可以带孩子参观故宫,看故宫的设计、构建,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建,让他感受到美,然后再慢慢跟他讲这样的美是一些什么样的理念,比如说要平衡、和谐、对称,让他认识到“中正平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

做人要诚实,要有信用,所以要督促孩子有敬畏心,要敬重老师,也要敬重父母,这其实也是敬重他自己。要让别人敬重自己, 那就要先敬重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它做好。孩子们懂得这些道理,一生都受益,比背几十万字的古文都受益。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把传统文化教育看得太难,关键在于通过生活和实践,让它变得活泼一些。

本文来源:《人民教育》2017年Z2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