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喜乐分舵】- RIA拆书分享

打破“习惯性防卫”束缚,提升个人学习成长

2019-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裘叔拆书

《好好学习》系列拆书四节选:P33~34

习惯性防卫

【RIA】拆书系列

【R】

假设你和客户约定开会,第一天客户迟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客户又迟到了。这个时候你就会想,这个客户怎么这么不守时、老迟到啊?但假设约定的三天时间都是你迟到了,你会说第一天路上堵车了,第二天家里有急事,第三天早上闹钟没有响。

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都是人品问题;自已出事,就是外部环境问题。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比如,当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小子又走狗屎运了;而当我们自己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肯定觉得,这可是我辛苦努力应得的结果!说我走狗屎运的,你们都是诽谤!

明白了我们有这样一些心理基础,就比较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地进行防卫了,因为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更不合理了。

其实,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在知识而非体力占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会不知不觉地阻碍我们成长。

关于这一点,《第五项修炼》曾引用行为科学的奠基人阿吉里斯的观点: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

。。。。。。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如果把进步的过程比喻成往杯子里倒水的话,习惯性防卫就是盖在杯口的盖子,阻挡我们进步。其实有习惯性防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那就会陷入无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I】

“你的这个方案行不通,你没考虑到。。。。。。”

“你那个才行不通呢,我的方案和陈工都聊过,他都觉得挺好的。。。。。。”

“不是,你这里。。。。。。”

“什么不是,你根本就是挑刺,你这是。。。。。。”

“老公,这孩子数学又只考了70分,我们得给他报个补习班啊?”

“我觉得吧,得先搞清楚这个是粗心还是不会造成的吧?然后看看有没有上补习的意愿,不然也没有成效啊”

“小孩成绩都这样了,你还要想,还不补习,你到底关不关心小孩学习啊?”

“不是,我的意思是。。。。。。”

“什么不是,你就是不关心,你就。。。。。。”

类似于这样的争执或吵闹,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中,你有见到或遇到过吗?作为经历者,常常会比较苦恼的就是,明明就事论事,说的是这个问题,可对方总是和自己理论、争执;吵啊吵的就把事情不知道拐到什么地方去了,事情没解决,还莫名吵一架,弄得心情也是郁闷不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总是苦思而不得其解,其实啊,这是“习惯性防卫”在作祟。那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呢?习惯性防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也是人类的本能。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的观点或是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受习惯性防卫的影响,我们会有两种表现:一种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受到攻击;另一种是觉得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一味维护自己的观点,只想让对方让步。

它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对大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然而,若不能减少“习惯性防卫”影响的话,就将影响我们的有效交流,阻碍自己的进步和成长,陷入无法提升的境地。

那么,要如何打破“习惯性防卫”呢?

◆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我们常常会将他人对我们的观点/行为所做出的质疑、意见、建议,当成是对自己的指责和否定,从而激发出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这里就需要我们去区分。

“我”和“我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他人是对你的观点或行为提出意见,而非对你这个人;而且我们的成长,是来自于对“观点/行为”的改进;别人所提出的意见,可以让你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所以,当你面对挑战时,应该考虑的是“他的意见是否能让我的观点变的更好”。

◆ “绿灯思维”

当遇到新观点或是不同意见时,去思考它有哪些优点?价值?可以用在哪里?怎样可以帮到自己;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接受。

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们举例说明一下“习惯性防卫”:

【例】培训经理小吴,拿着精心设计的中层管理训练营开营仪式方案,去向陈总汇报,只要陈总通过,就可以开始筹备实施了,毕竟还剩1个多星期,时间比较紧迫了。

“陈总,您看这是开营活动的方案,电子档也已经邮件发您了,如果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我这边就去准备了?”

“小吴啊,你看,这个户外徒步和拓展活动,规划是很好,但是万一下雨了呢?你是否有预案啊?”

“不是啊领导,我这边有查过,下周周末2天都是大晴天呢!而且拓展需要提前谈供应商和场地啊!”

“小吴,你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万一下雨了怎么办?同事们到时怎么安排?”

。。。。。。

小吴很郁闷的走出陈总办公室,去准备预案去了。

◆陈总就是故意找茬,他这是针对我,我都查过天气了,都说天气很好了,有必要做预案吗?而且拓展供应商和场地都是要提前预定的,你这样一弄,我那边怎么安排啊?

小吴的这个想法,是“习惯性防卫”吗?是的,因为小吴没有区分“我”和“我的观点”,小吴把陈总的意见当成了对自己的否定和质疑,从而关上了可以学习提升的机会。

那么小吴应该如何做呢?他应该合理的区分“我”和“我的观点”,了解到陈总提出意见,仅仅是针对他的方案,而不是针对小吴这个人;

◆陈总说的有道理啊,如果一切都安排妥当了,万一下雨,所有同事都只能在室内避雨,老板在边上看着,对我的工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怀疑;陈总不愧是陈总啊,果然经验丰富,看来以后再做类似方案的时候,得要考虑周全,以策万全啊。

请问,小吴的这个想法是“习惯性防卫”吗?不是,因为小吴很好的运用了“绿灯思维”,去思考了陈总建议的优点和价值,并尝试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未来的方案设计中,给了自己很好的学习和提升机会。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对“习惯性防卫”清晰了解了吧?

“习惯性防卫”会将对方给予的建议当成是挑衅,将对事的看法当成是对人的看法,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忽略了对方意见和建议的价值,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我”和“我的观点”的区分,以及“绿灯思维”的应用,很好的打破了“习惯性防卫”的束缚,让自己能够清晰的分辩对方意见和建议的价值,从而帮助自己改进,实现学习成长的目标。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打破“习惯性防卫”的束缚吧!

喜欢就点击“裘叔”关注他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