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系与爹味
和别人谈论择偶标准,总喜欢爹系男友这一概念。所谓爹系,不一定是年龄比你大,更多的是心理上比你成熟的男性,无微不至的照顾你,把你当做小朋友来宠。在生活和工作上经验更丰富,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这样的标准,可能从侧面上也显示出自己父爱的缺失。从早恋的年纪开始,身边谈恋爱的小女孩总会被人议论是缺少父爱,所以才会在异性伴侣身上拼命找寻那份缺失的爱。
好吧,我是其中一份子。
从小,我父亲很自豪的称自己的教育方式为“放羊”,说的好听点叫这个,说的难听点,就是完全不管,考好了考差了一个态度。后来的学习完全放手给我妈,能记住我高中3+3选了什么科,班主任叫什么,已经很不容易,算是合格且称职的父亲了。毕竟放眼身边同龄人的父亲,有的人到孩子毕业,都不知道亲生孩子选的什么科,在哪个班。有的孩子父亲用力过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次考差,必然冷眼相待恶语相向,动辄私下找老师花重金补课买关系,以为钱到位了父爱也就到位了,实则孩子压力更大。我身边熟悉的同龄人,有好几位都不堪这如山父爱,纷纷在心理上出了问题,再去吃药调理,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这些行径,我们一般称之为“爹味”。爹味应该不是一个名词,更多是作为形容词,和“说教”搭配。“爹味说教”应当是通常被用来指男性对其他事物的主观偏见看法。比如,身边朋友微信发个抱怨工作的朋友圈,其父亲看见后,立马抄起电话打过去,质问孩子发这个朋友圈的目的,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否定并要求删除。其出发点可能是好的,防止孩子工作关系的僵化。但孩子工作本身很累,又得不到家人的安慰,内心自然会这种爹味说教感到烦躁,甚至厌恶。长此以往,父子/父女关系逐渐淡漠,逐渐形成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个例子并不例外,毕竟这个朋友经历的事情,我在暑假实习时也经历了一遍。在和其他朋友交流这些现象时,我也得到朋友们对自己父亲的抱怨。比如,换了个好玩一点的微信头像,被父亲斥责不自重。在家里说一些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处事观念,总会被自己的父亲否定……好像天底下所有的父亲都是大同小异,都是不近人情的、自大的封建大家长形象。
课程需要,最近又重读《雷雨》这本书,周朴园这一封建大家长形象,再次回到眼前。小时候读,总诧异于四个年轻人的悲惨结局。现在再看,像《雷雨》一样压抑的家庭结构,或许在今天仍留有阴影。一手遮天的父权话语体系,何时才能给孩子、给伴侣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曾写过《我们怎样做父亲》。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值得拜读。我之拙见自然比不上伟人高见,那就愿全天下的父亲都能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架子,用最发自心底的,最纯朴的爱,去爱自己的家人,爱孩子,做好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