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会“传染”,到底是真的假的?
“哎,昨天大姨妈来了”
“呀,是不是传染了,我也来了”
于是
办公室就开始了一场关于姨妈是否同步
是否会感染的讨论
大姨妈会“传染”
这种蜜汁存在的神同步
人设十分广泛
不局限于室友、姐妹、母女
甚至是办公室的同事
都会出现如此同步情况
@柳婷来大姨妈
这个情况我身边特别多,如果你这个月还没来,那就去跟经期中的闺蜜待一天,最好抱着她,通常第二天肯定就能来了。
@洗耳朵用棉签
冬天家里暖气停了,实在太冷的我就跟我妈睡,结果一觉起来,感到一阵湿润,一看大姨妈来了......
话说“有血一起流,姨妈一起来”
这倒是一种检验革命友谊的试金石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蜜汁同步呢?
1971年,就有研究表明
“女生胳肢窝的汗腺会散发信息素,使彼此经期趋于一致”
比如每天回家遛狗这件事
狗狗们会互相闻对方,以此来进行交流
类似于我们的发微信、微博下方留言
当然我们并不会像汪星人一样直接用鼻子去闻来获取信息
但是早期的人们认为
月经之所以会趋同是因为同住的人身体发生着微妙的交流
而这种交流是我们察觉不到的
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McClintock
在1998年,她做了一份研究。
她先取了9位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汗液,然后把这些汗液的提取物涂抹在20名女性的上唇上,并且要求她们六个小时内不能洗脸。(不知道这是给了多少钱,才能忍着不洗脸。)
但是,这个实验有个明显的缺陷——没有做到双盲对照。(双盲试验,是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实验组或对照组),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结果发现这些人的月经的确受到了影响,而且不同的月经周期阶段的汗液产生的影响还不太一样。
比如,黄体期的汗液提取物使得月经推迟,而卵泡期的汗液提取物却使得月经提前。这个实验似乎证明了月经会受到其他女性汗液中某种成分的影响。
当然,这成分不神秘,就是后来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费洛蒙”,是一些汗腺分泌出来的激素。
但是目前还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费洛蒙”的确切作用。这个实验因为样本量太少、设计不严谨、观察时间较短等原因,很难具有说服力。
所以影响月经的因素实在太多,比如环境、温度、作息、情绪、压力、饮食、工作、疾病、药物、性生活等等
你的月经是次次同步,还是偶尔同步?
答案大多数是偶然发生的同步
所以讨论这么久,并没有对姨妈蜜汁同步一锤定音
但那又怎样,闺蜜月经同步依然是一件开心的事
毕竟,大姨妈本身就是个好事爱扎堆的主儿
好生伺候就阔以了
》》》相关阅读
被质疑的“经期同步”现象
疑问一:主因费洛蒙,研究没进展
基于其他哺乳动物中存在的类似现象,比如老鼠的“Whitten效应”(雄性老鼠释放的费洛蒙可使雌性老鼠发情期同步)。McClintock认为造成经期同步的原因很有可能是费洛蒙。并且在其他形形色色的经期同步研究中,费洛蒙也被认为是“McClintock效应”的主因。
费洛蒙其实是信息素(pheromone)的音译,也称外激素。1959年,德国生化学家Peter Karlson和瑞士昆虫学家Martin Luscher共同创造了这个词,并把它定义为“由一个个体分泌到体外,被同一物种其他个体接收并影响它们生理或行为的物质”。
信息素有很多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可能是性信息素。许多昆虫都会释放性信息素吸引异性,某些兰花还会模拟雌性黄蜂的性信息素来吸引雄蜂为它们传粉。目前很多研究都认为性信息素的识别主要与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VNO)有关,而非通过嗅觉上皮识别。许多哺乳动物都有犁鼻器,如大象、鼠等,它们的行为也被证明会受到信息素的影响。但是,人类没有犁鼻器。
于是神奇的费洛蒙在人类面前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尽管普遍认为人类的汗腺(尤其是腋下)可以分泌出性费洛蒙,如雄二烯酮、雄甾烯醇,但我们到底能不能接收这种信号,长久以来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人类行为和生理系统的复杂性让研究难上加难, 直到今日也没有一种费洛蒙被明确地证实对人体有作用。这样的争议使得一直推测是费洛蒙在起作用的经期同步现象更具有不确定性。
为了证明生理周期与费洛蒙有关,1998年McClintock发表了一项研究[5]。她分别收集了9名女性在卵泡期(排卵前)和黄体期(排卵后)腋下的汗水提取物,然后涂抹在20名女性的上唇,参加者除了被要求6小时内不许洗脸,其他一切生活照旧。
略恶心,涂在脸上还不让洗澡 | giphy
结果卵泡期汗水使参加者提前来潮,而黄体期汗水令参加者推迟来潮。结合卵泡期体内激素促进排卵而黄体期体内激素抑制排卵的现象,McClintock认为,这个结果证明不同时期释放出的费洛蒙可以影响他人的生理状况。不过这个结论稍显无力,提前和推迟来潮的天数(2天左右)有点少,甚至跟经期长短的波动差不多。这一点McClintock本人也不得不承认。
疑问二:研究方法bug多
1992年一位名叫H.Wilson的科学家发表文章,系统详细的剖析了历年来经期同步研究的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示我们,这些问题给研究结果带来巨大的误差,可能误导了我们对“McClintock效应”的认识。
首先他指出,之前的经期同步研究都基于一个模糊的看似合理的假设,即“在随机比较两名女性的来潮日间隔时,这个差值是随机分布的”。但Wilson用计算证明,哪怕你什么都不做,找出若干对八竿子打不着的女性互相比较月经来潮日的间隔,由于每个人的周期长短不同,其中有一半左右都将趋向同步,尤其当实验人数较少统计时间较短的时候趋同现象更为显著。而大多数经期同步的研究都具有样本量小,持续时间短的问题。
其次,比较来潮日间隔时,如何选取日期也会使结果大为不同。假设女性A的月经周期长度是28天,她在第1天、第29天、第57天来潮;而女性B的月经周期长度是30天,她在第15天、第45天、第75天来潮。如何判断她们的月经周期是趋于同步还是趋于分离呢?
《坏女孩》 | stylecaster如果以女性A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月经时间来和女性B比较,会发现:前一次她俩相差14天,后一次相差16天,趋于分离;如果以女性A第二次和第三次月经时间与女性B比较,就变成:前一次相差14天,后一次相差12天,趋于同步。同样的数据得出相反的结论,一不小心就陷入数学陷阱。
再者,Wilson发现很多实验存在人为排除不符合实验设计的参与者或数据的情况。有些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中发生月经不调的现象(根据统计人数比例约为25%),来潮次数与其他人不同,研究者就会在统计时将这些数据去掉,而这样做无疑损害了研究的客观性。
根据自己分析的研究误差,Wilson对几个代表性的得出经期同步结论的研究逐个进行分析和计算,发现考虑误差后这些研究结果基本都变成了“无明显经期同步现象”。
Wilson的文章出炉之后,得到经期同步结论的研究大幅减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的分析确实找准了问题所在,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更谨慎严密的思路和方法。
在他之后,又有其他一些经期同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被提出来,例如收集数据时,采用的参与者每隔一段时间回忆一次来潮日期的方式可能出现偏差;McClintock 1998年的研究在涂抹汗水提取物时没做到单盲或双盲等。
被姨妈支配的恐惧 | giphy
疑问三:演化原因不明朗
前面提到了老鼠的“Whitten效应”,雄性老鼠释放的费洛蒙可使雌性老鼠发情期同步,对老鼠的繁殖具有积极意义:雌鼠齐齐做好准备,雄鼠便可以一次性地“广撒种”,降低了生育成本。
所以有人认为经期同步的演化意义与此类似,为这种现象提供一种解释,即在远古时候的一夫多妻生活方式下,女性经期同步有助于提高繁殖效率,避免男性“找错人”白白浪费体力。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存在经期同步现象,对繁殖是不利的,因为它会引起女性间的竞争,浪费一部分生育能力,降低繁殖效率;而女性排卵期的多变可以使女性更不易受到男性的控制,令她们在选择男性时掌握更多选择权,更有可能生下更好的后代[8]。
而提出“McClintock效应”的McClintock本人则认为经期同步没什么作用,只是演化中偶尔产生的“副产品”,是个巧合。在演化意义层面上的讨论,可以促进人们多角度的思考,但始终无法为经期同步现象提供直接的证据。
关于经期同步的研究一路争议不断,到现在也没个定论。正反两方的科学家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经期同步现象是否存在,又是否与费洛蒙有关。但是,他们都同意费洛蒙的研究对人类意义非凡,它可能会开启人类从未意识到的新感官,开辟我们从未探索过的新领域。
大胆猜测后继以严密谨慎的求证,在不断地假说建立推倒再建立的循环中寻求真知,才是应有的态度。
注:本文作者仙人掌看家,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