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第二十六章 道德论(全书啃完)
一、内部和外部
既然道德和行为有关,所以在心灵和活动之间形成的任何二元论必然要在道德论中得到反映。在道德方面,这种划分采取的是行动的动机和后果截然划分,性格和行为截然划分。性格和行为截然划分,主张这种划分的人认为,动机和性格是纯粹“内部的”东西,后果和行为则是心灵之外;行为只和实现动机的行动有关,后果则和发生的结果有关。不同的学派或者认识道德和心灵的内部状态一致,或者认为道德和外部的行动和结果一致,彼此各不相关。
出现这种割裂的原因有二点:第一点,在继续不断的活动中,心灵的作用并不能始终保持。要想获得某种不同的东西,由于成功的活动受阻而造成的对特定事态的厌恶心情,这种期望和厌恶的心情可以刺激想象。但是为了达到目的,又不得不做。这时候,行为动机和结果就出现了割裂。
第二点,有的社会情境也许使习惯于清晰反省的阶级回到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愿望中,而没有提供手段,使这些观念和期望能用来改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就要向异己和有敌意的环境报仇,蔑视这种环境,并给以恶名。他们的内心在自己的想象和期望中寻找庇护和安慰,他们赞美他们的想象和期望,认为比受到蔑视的外部世界更加真实,更加理想。这种时期在历史上反复出现。斯多葛派哲学的道德体系,基督教道德体系、宗教运动的道德体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道德成了内心独有的东西,与社会环境无关。这种纯粹“善良”的内在德性有善良的性情,不顾什么结果,它自然引起一种反动,这种反动就是通常所谓的享乐主义,或称我功利主义。
学校的道德,很可能是这两种观点不一贯的妥协,一方面某些情感状态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因为有些事情必须去做,以满足别人的方便和要求,同时满足一般社会秩序的便利和要求,所以他们坚决要求一个人做这些事情,就是出现了教育效果与教育初衷格格不入的现象。
二、义务和兴趣的对立
按原则行动和按兴趣行动的对立时常发生。按原则行动就是按超越一切个人考虑的一般法则行动。有人认为按兴趣行动就是只顾个人私利的行动。在为我的兴趣行动和不为兴趣行动之间,存在一个严峻的两难困境。两者能不能统一,事实上,自我和兴趣是同一事实的两个名称;对一件事主动感到兴趣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揭示并测量所存在的自我的性质。如果我们记住,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所谓的两难困境就完全攻破了。假定学校的条件能提供良好的作业,尽管有暂时的分心和令人不愉快的障碍,如果学生对整个作业感到兴趣,即对作业的不断发展感到兴趣,也能使学生坚持工作。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遭遇困难的时候给予方向性指引或切实的帮助,帮助学生把精力聚焦在目标上和活动的连续性上。在这种情况下,义务与兴趣的对立就消失了。学生做事的时候,不在是出于义务,而是基于兴趣的主动作业。
三、智力和性格
在关于道德的讨论中有一种错误的论调,一方面有人把道德和理性等同起来,认为理性是一种官能,最终的道德直觉就是从理性出发,如康德的理论。另一方面,认为道德和平常的知识无关。道德知识是和意识不相关的东西,良心和意识根本不相同。
杜威用以下的论述来批判了上面的错误论调;
我们前面关于教材的讨论,所以从讨论具有直接目的的直接活动开始,进而讨论在地理和历史中扩大教材的意义,然后讨论科学地组织的知识,就是以保持知识和活动之间的重要联系的思想为基础的。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学到的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还是无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因为这种知识能养成社会兴趣,并且授与必需的智慧,使这种兴趣在实践中生效。正是因为课程中的各门学科代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标准要素,所以它们就是启迪社会价值的工具。如果把学校里的科目仅仅看作学校的科目,掌握这些知识就只有专门的价值。在认识这些科目的社会意义的条件下掌握这些知识,它们就会增加道德兴趣和发展道德卓识。此外,我们在学习方法的标题里所讨论的关于心理的种种特性,本质上都是道德的特性。虚心、专心、诚恳、见识广阔、彻底、承担所接受的思想的后果的责任,这些都是道德特性。如果把道德特性等同于在外表上服从有权威的规定,这种习惯可能使我们忽略这些理智态度的伦理价值。但是,就是这种习惯往往使道德化为死板的和机械的惯例。因此,虽然这种态度产生道德结果,但是这种结果在道德上是不令人满意的——特别是在非常依赖个人倾向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道德上是不良的结果。
四、社会和道德
行为的道德的特性和社会的特性彼此是相同的。所以说,衡量学校行政、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价值的标准就是它们被社会精神鼓舞的程度。威胁着学校工作的巨大危险,是缺乏养成渗透一切的社会精神的条件;这是有效的道德训练的大敌。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精神才能主动地出现。
(1)首先,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社会的观念和社会的兴趣只有在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彼此平等相处,建立共同的经验。任何人先已和别人有过足够的交往,学会了语言文字,他就能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获得有关事物的知识。我们的学校不再是脱离生活,专为学习功课的场所,而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
(2)校内学习应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在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只有当其中一方的社会兴趣和另一方的兴趣有无数接触点的时候,才能达到这个地步。
杜威总结: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价值,它们本身就是合乎道德的。纪律、自然发展、文化修养、社会效率,这些都是道德的特性——都是教育工作所要促进的一个社会优秀成员的标志。有句古话说,一个人光做好人还不够,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所谓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纪律、文化修养、社会效率、个人优雅、性格改善,都不过是高尚地参与这种平衡经验的能力发展的几个方面。教育不只是这种生活的手段,教育就是这种生活。维持这种教育的能力,就是道德的精髓。因为有意识的生活是继续不断的重新开始。
简言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这种生活本身就是道德的生活,成长本身就是道德。【全书梳理完】
2018/2/25
PS: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