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易老读书艺术之家

柳七读金庸·序

2016-08-20  本文已影响58人  柳七归来

当年不知深浅写的序,权当一系列金庸读后感的注脚。

幼读金庸,至今不倦。

初时好奇居多,开卷宛入奇幻天地,惊呆、痴迷、乃至疯魔。正应了《天龙八部》其中两章的回目名“向来痴”和“从此醉”。

其后渐渐长大,涉猎日广,但最钟爱者仍不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并《越女传》此15部。

一路读金庸,却越读越慢:少年时可用一整宿读完《射雕英雄传》,现在却往往只读一集都得耗时一周。细究之下原因大抵如下。

一者人生心态不同。

彼日心无旁骛,故能在荡气回肠的情节中伴段誉一路狂奔;

而此时却每每感同身受,在萧峰“塞上牛羊空许约”时扔卷陪其感触半日,在令狐冲万念俱灰时也不自然想到自己的伤心处……

如此读法,自然翻卷凝重。

二者阅读习惯渐变。

彼日只醉心于故事曲折快意恩仇,故能一目数行,信马由缰;

此时却总改不了中文系时养成的习惯:以“批判”和学习的眼光去细探字里行间。往往每读一句先为其用词精妙而击节,而后自然而然想到若换了自己应是如何写法。

如此读书,岂能不慢!

然则,读金庸书永远是想批判却难以批判,想学习更是瞠若乎后。

查老先生的文字不能说几无瑕疵,但遥想当年他在《明报》独肩大任,稿堆如山的情况下能在社论和小说连载两方面均独步香江,光是这份才情就已经令人不敢直视,遑论厚颜吹毛求疵乎!

须知才能是可以日积月累,而才情却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间或欲模仿其行文,到头来却只能在运笔之捉襟见肘处,愈发叹服先生之浩瀚。

金庸其书其人,看来都得穷余一生去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