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1《文明之光3》
核心书摘
《文明之光3》探讨了艺术的概念、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拉近我们与艺术的距离。书中指出,与科学发展相比,艺术发展有三点独特之处:非直线发展、紧扣时代脉搏和自由延伸性,而成功的文化输出行为也有自己的特点。艺术和生活紧密相关,想要提升艺术品位,就需要跨领域涉猎,因为只有兼收并蓄,才能融汇贯通,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和个人体验。
适合谁读
· 创业者
· 艺术工作者
· 想提升艺术素养的人
关于作者
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技术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吴军博士曾以资深研究员的身份任职于谷歌,后加入腾讯,出任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吴军博士不仅对自然科学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人文社科领域也有深入的研究,他的《文明之光》系列作品,既有科学家的睿智和理性,又有文学家的韵律和感悟,是近年来历史科普领域的一流作品。
学什么?如何提升艺术素养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艺术了。但是尽管我们都接触过艺术,但对于艺术本身的特征、概念和规律,我们却并不是特别熟悉和了解。那么,艺术和科技的区别是什么,怎样才能加深艺术体验、提高艺术素养呢?
《文明之光3》就是一本帮我们了解艺术的书。全书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和科学的发展做对比介绍了艺术发展的独特之处。书中指出,艺术不同于科技,科技的作用多在现实层面,而艺术的作用多在精神层面。生活需要艺术,人类需要理想和情怀,人们在欣赏和创作艺术品时,应该跨领域涉猎,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从而对生活、事业和人生格局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你还会发现
· 为什么说伟大的艺术作品很难复制;
· 电影《复仇者联盟4》的营销艺术是什么;
· 诗人王维是如何跨领域涉猎艺术的。
一、和科学发展相比,艺术发展有哪些独特之处
我们先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和科学发展相比,艺术发展有哪些独特之处?
昨天我们通过解读《文明之光2》,已经对科学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艺术的发展,那么艺术发展和科学发展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呢?作者吴军认为,独特之处包含三点内容:一是非直线发展,二是紧扣时代脉搏,三是自由延伸性。
我们先来讲一下非直线发展。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我想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依然有待考证,但是客观上讲,伽利略的确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质量和下落速度的理论,把物理学的整体水平提升了一个台阶。
伽利略之后,又出现了牛顿。牛顿之后,爱因斯坦又横空出世。到了今天,可能一个合格的高中物理老师的物理知识水平也已经超过伽利略和牛顿了。按照这个逻辑,那是不是现在的高校美术老师的绘画造诣都能够和达·芬奇、毕加索比肩了呢?答案肯定是不行。
那么为什么科学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艺术就不行呢?
其实,艺术和科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科学”研究的是认知和改变世界的工具和方式,这些方式和工具肯定会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发展而发展。而艺术更多的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东西,所以谈不上线性发展。
就像中国的诗歌一样,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唐朝之后上千年都无法复制唐诗的辉煌。再比如文艺复兴的中心是意大利弗洛伦萨,那里孕育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多位大师巨匠,而同一时代的法国巴黎或者英国伦敦,就没有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城市。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艺术发展的另一个独特之处,紧扣时代脉搏。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听过的最多的答案大概就是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了,那为什么读书能开阔视野呢?因为书上记录了很多我们不能亲自看到、感受到的东西。比如我们肯定没有办法亲自观察和感觉俄国卫国战争时期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情况,但却可以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中,通过了解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来感受两次俄法战争以及俄国农奴制改革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
这告诉我们,错过一个时代不要紧,因为艺术作品会帮我们记录,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对那个时代最真实、最热切的记录和反馈。
读杜甫的诗,你就能感受到唐朝由盛转衰的落寞;读莎士比亚的剧作,你也能体会到哈姆雷特等角色蕴含的人文主义力量,因为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恰恰是文艺复兴的巅峰时期。一件艺术品一定是那个时代的某种特点和精神的反应,哪怕是《西游记》、《哈利波特》这类充满神话和玄幻色彩的作品,也不过是反馈现实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已,最终落脚点还是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
所以,如果你一时无法理解某件作品传递的意义,不妨把着眼点回归到和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中,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解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艺术作品。
艺术发展的第三个独特之处是自由延伸性。
昨天我们在解读《文明之光2》的时候,提到过一件事,那就是德国率先发现核武器的奥秘,但最终是美国人把核武器造出来的。造成这个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综合国力强于德国,二是美国曼哈顿工程组织动员更高效。
那我们能不能像美国搞原子弹一样狠抓一下艺术呢?比如能不能利用综合国力的优势,快速培养出一批一流的艺术家呢?
这个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从古至今,都没有过靠科学或者行政手段去助力艺术的先例。艺术虽然跟地区的经济基础、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联,但绝对不是完全关联。艺术作为由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主导的领域,往往需要艺术家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自由思考和即兴创作。
像督促项目工程那样去督促一个艺术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作品,那么得到的很可能会是个水准低劣的次品。达·芬奇为什么有严重的拖延症、总是不能按时交画?不就是因为找灵感要时间、作画要时间、画出来不满意修修改改也要时间吗?
当然,艺术也需要努力和积累,在足够勤奋的基础上,再加上偶然的天赋和灵感,才有可能成就伟大的艺术,也正是这种偶然性,才让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变得尤为珍贵。
二、成功的文化输出行为,都包含哪些特点
接下来,我们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成功的文化输出行为,都包含哪些特点?
最近,《复仇者联盟4》公映了,据说这部电影的全球票房已经超过了《泰坦尼克号》,仅次于《阿凡达》。那么为什么全球观众会乐此不疲地掏腰包买票呢?原因就在于制作方绝妙的营销艺术。
从主题角度讲,《复仇者联盟4》算是漫威时代的完结之作,《复仇者联盟3》中全体英雄的失利给了观众收看续集的强烈欲望,而且在《复仇者联盟4》上映前,全球铺天盖地的预告和宣传里都透露出一种终极大战之感,这也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购票欲望。
从情怀角度讲,《复仇者联盟4》主打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黑寡妇、绿巨人、鹰眼这六位初代的超级英雄,这六位初代英雄从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1》开始集结到今年的《复仇者联盟4》,中间已经经历了七年的时间,七年的时间足够长,足够影迷去回忆和感叹。
在艺术的世界,怀旧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博人眼球、引起共鸣的好主题。制作方把怀旧情结完美地注入《复仇者联盟4》,这样一来就又赢得了无数死忠粉的拥护,无数粉丝在电影院看哭了,大概也是受这种怀旧情怀感染吧。
从票务角度讲,《复仇者联盟4》的票价被炒得不是一般的高,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首映场票价一度炒到了300元一张,更夸张的是还有人在咸鱼上以5000元的价格转手《复仇者联盟4》的电影票,这样的高价在电影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
尽管这些炒作都不是官方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自发的民间炒作必然有官方的诱导,这种炒作又反向推动了官方口碑的持续增长,让很多不明就里、甚至以前对“复联”系列并不关注的人们也加入到讨论的行列里,最终直接转化为电影的消费群体。
从《复仇者联盟4》这部电影的成功,我们能够得出成功的文化输出行为的第一个特点,那就是拥有高超的营销艺术。
提起动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日本动漫了,日本动漫不仅“畅销”中国,不少欧美人对日本的动漫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像《七龙珠》这样拥有强大主角,而且主角又个性鲜明的作品,非常受欧美人的青睐。毫不夸张地说,日本漫画《七龙珠》里的孙悟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我们国家《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很多粉丝不一定对《七龙珠》里的每个故事都了如指掌,但一定对孙悟空、龟仙人之类的“人物”印象非常深刻。
同样地,我们国内观众在接触《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等文化产品的时候,也一定记不住每一集动画片的具体情节,但一定忘不了那些鲜活的卡通形象。无论是《七龙珠》里的孙悟空、龟仙人,还是《猫和老鼠》里的汤姆、杰瑞,这些卡通形象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全世界的观众记住了它们。
在文化输出领域,具有极高辨识度和极强个性的招牌形象就会具有非凡的价值,甚至是无可取代的价值,就连我们前面提到的复仇者联盟系列也是如此,尽管电影里面英雄众多,好莱坞大牌云集,但中心人物永远是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钢铁侠,这个钢铁侠就是招牌形象。也正是因为这个钢铁侠,漫威才备受瞩目,所以饰演钢铁侠的小罗伯特·唐尼的片酬也远远高于其他演员。
由此,我们就得出了成功的文化输出行为的第二个特点,树立招牌形象。
其实近两年,我国的电影事业也是在蓬勃发展,也出了很多像《让子弹飞》、《赤壁》这样的佳作。但是,这些在国内口碑爆棚的作品,到了国外影院却常常无人问津,票房也是少得可怜,根本没法和国内的票房相比。为什么国内这些内涵深刻、艺术水准也很高的电影在外国却不受欢迎呢?
这是因为外国人根本不具备中国人的方言基础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电影中笑点再多,对白再精彩,他们也无法形成发自心底的共鸣,顶多看个热闹了事。
我们再回头看看曾经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电影,这些电影其实并没有多高超的故事设计,说白了就是一些老生常谈的男欢女爱、王子公主的故事,但这样的题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门槛、没有理解障碍,每个人都能理解,都能有相似的共鸣,所以以这种题材为基础的电影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其实不仅是电影,看看日本那些能够风靡世界的动漫,不也都是抓住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点吗?像宫崎骏的《天空之城》讲述的是以主人公少女希达和少年巴鲁为主的人物寻找天空之城拉普达的惊险经历,这中间涉及的主题就是勇敢、坚毅、追求等,很明显这是全人类都共有的情绪,当然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动。
爱情、真善美、正义、人类的明天,这些都算得上是全人类的痛点,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无论在欧美还是亚洲,所有在文化输出中表现优异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都对这些痛点进行了足够的观照。
所以,我们就得出了成功的文化输出行为的第三个特点,剖析人类的痛点。
三、在提高艺术修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最后,我们讲一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在提高艺术修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1、消除攀比心
文艺毕竟不是科学和体育,不能通过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来进行排名和比较。我们可以让两个拳击手通过比赛来争个高低,但不可能找到一种能让两个文学家、音乐家立马比出高低的形式。在艺术的领域,竞争永远不可行,也完全没有必要。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文艺中渗透攀比心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我们讲一个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苏东坡是大家公认的才子,佛印是大家公认的高僧,这两个大咖之间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当然也有很多人说这些都是野史,真假还有待考究,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道理。
之前,我们就讲过苏东坡和佛印之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说自己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动,佛印看了这首诗后,在上面写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看见这两个字气得立马找上门去理论,结果被佛印嘲笑,“你不是说自己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吹过来了呢?”在那一回合中,佛印显然占了上风,苏东坡一直记着,总想找个机会赢回来。
有一天,苏东坡又去拜访佛印,还硬拉着佛印教他坐禅。佛印一看苏东坡对佛道禅宗这么感兴趣,心里还挺高兴,于是就和苏东坡一起坐禅。坐着坐着,苏东坡就想把上次在佛印面前吃的亏找回来,于是就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抬头看了看苏东坡,然后笑着说:“我看你啊,就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佛印的回答,心理那是相当爽,正在得意的时候,佛印反问了他一句:“那你觉得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可没那么老实,一听佛印这么问,就想正好趁机整一下佛印,好显示出自己的优秀,于是就回答说:“我看你,就像是一坨大粪”。佛印听了,微微一笑,继续打坐参禅,见佛印“无话可说”,苏东坡更得意了。
回到家中,苏东坡就把他刚刚胜过佛印的故事说给苏小妹听,苏东坡正等着苏小妹夸他呢,没想到苏小妹听完脸色大变,直骂苏东坡是个笨蛋。
苏东坡自然是不明白好端端地苏小妹为何骂他笨蛋,于是就问妹妹原因。苏小妹这才解释说:“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佛印大师说看你像一尊佛,说明他心中真的有佛;而你,说人家像一索大粪,那你自己心里装的是什么呢?所以,你们两人的修为高低不言自明,佛印根本就不需要说话。”
听完这话,苏东坡别提有多羞愧了,本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谁知却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愚顽。有些东西,还真不能执着于分个高下,禅修是这样,艺术也是一样的。
2、尊重各种艺术门类
2009年6月25日,一代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辞世。消息一出,震惊了整个世界,很多媒体为了博眼球,甚至直接把迈克尔·杰克逊称为“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家”。
当然,这个称号必定会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反对者搬出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还据此指责迈克尔·杰克逊的作品空有一时的流行性,缺乏持久的深度。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理性分析,贝多芬、莫扎特等人代表的是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本来就以深厚的内涵和鲜明的主题著称,能够形成持久的感染力,但是这就对受众有要求,所以我们只会在音乐厅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在街头巷尾是很难听到的;而迈克尔·杰克逊,属于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流行音乐讲究的就是要快速打动尽可能多的人,让大家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感,而不是要让一群绅士名媛共同聆听乐曲中隐藏的哲学意义。
形象点说,古典音乐就像是一条宽度有限,但深不见底的河流;流行音乐则是一条宽度足够,但是深度相对较浅的河流。两者本质和侧重点不同,那定位和受众也必然截然不同,但它们都会给人类带来真善美的启发,既然都是为人类带来正能量的启发,何必争个高低贵贱出来呢?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3、跨领域涉猎
唐朝的大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佛”,这称号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王维的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王维的诗句,你会明显感受到一种类似于电影的画面感。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在这首诗里好像真的能看见一个睿智的长者行走于山水之间,心平气和地观看云起云落。
这种感觉,在其他同时代诗人的作品里真的很难找到。那王维为什么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呢?其实这和他高超的绘画造诣是分不开的。王维对绘画的钻研,使得他能够用绘画的视角来重新润色自己的诗歌创作,这才有了“诗中有画”的效果。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虽然有音乐、电影、文学等种类上的区别,但本质上,都是以独有的方式来阐述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感受。既然都是一种独立完整的阐述方法,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各种方法之间广泛涉猎,对比参照,从而获得单一艺术种类无法获得的全新感悟。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爱因斯坦在做实验之余还会拉小提琴,为什么梁启超会劝梁思成一定要培养一门艺术爱好了。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兼收并蓄,才能融汇贯通,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和个人提升,从而对自己的事业和格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结
《文明之光3》这本书,帮我们总结了成功的文化输出行为的特点,给我们指明了在欣赏、创作艺术作品时的注意事项,也通过和科学对比,帮助我们找出了艺术和科技的不同之处。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智能手机、互联网和高铁等产品,因为科技,我们能够更好地生存;但要想从生存过渡到生活,需要的是艺术。人,总归是要有一些理想和情怀的,如果没有的话,那跟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今天读《文明之光3》就是为了帮大家找到这种情怀,实现从“活得好”到“生活得好”的完美进阶。
《文明之光3》金句:人类的幼稚通常表现为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