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微散文专集弘道诗文专集

《人民的名义》:众多的“老戏骨”中,“岩石”精神令人仰望!如利刃

2017-04-10  本文已影响732人  齐国有个人工作室

文/ 齐国有个人

《人民的名义》:众多的“老戏骨”中,“岩石”精神令人仰望!如利刃插进贪官肋骨!

最近,湖南卫视播出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收视口碑爆棚,很多平时不追剧的男性观众,也对电视剧中的政治生态及各种关注现实的剧情津津乐道,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1。

《人民的名义》这部号称“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前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好在也未让观众失望,给观众呈上了一场视觉盛宴、饕餮大戏。更没想到的是很多年轻人也纷纷加入狂热追捧的行列。看到一报道,开播两天,微博话题已达7000万+阅读量,讨论竟然有21万余次!而且,差不多全是年轻人!

说实话,这些年来,很少有一部电视剧像《人民的名义》这样让人觉得,不追下剧,就跟不上朋友圈谈资了,跟不上主流节奏了,也很少一起和大家在一部剧中完成一次精神旅游了。

《人民的名义》:众多的“老戏骨”中,“岩石”精神令人仰望!如利刃插进贪官肋骨!
1.荧屏内外,喜中也有忧

连续追了十几集,嫌太磨叽。原版书太贵,只好看电子版小说。熬夜看完,已是凌晨2点左右!

看罢小说,感慨万千。官场、商场在作者周梅森笔下妙趣横生,像祁同伟、蔡成功这样黑白通吃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追电视剧,众说纷纭。有的说这部剧之所以能在中国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它展示了中国政治中鲜见的一面,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检察机关的强大。有人谈论这部反腐剧的“大尺度”,有人热议“老戏骨”和“小鲜肉”之间的对立,有人研究剧情与现实反腐的对应,有人分析台词中的官场常识和纪检知识,有人在追剧中成为这个书记那个厅长的铁粉,有的谈论官场中的婚姻百态。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写道:“这部小说写得非常真实,鼓舞人心。”还有人写道:“这部电视剧看得我都哭了,就是这些腐败的毒瘤一直在危害人民群众。”

当然,也有争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其一,从剧情的安排上,有屁股决定脑袋的嫌疑。随着《人民的名义》播出了十几集,反面人物逐渐现形,政府各部门尤其是公安系统都出现有官员被腐化,而反观检察院检察官们则一派两袖清风。为了拔高检察院的形象,竟然可以违背常理把公安的形象矮化到脚下,甚至不惜踩在脚下,有的观众质疑由于最高检把关,电视剧中检察系统是不是过于正能量,有点屁股决定脑袋的嫌疑,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弄得编导李路赶紧出来放话:“因为现在才播了五分之一,我们在剧本创作期间就对公检法做了很多的平衡工作,比如说公检法都有贪污分子,也都有正面典型,检察院也不例外,只不过还没有出来,还没有挖出来。所以说我们都埋得非常深。感谢大家对这个戏的关爱,就是代入感太强,大家有一些争议,说怎么全是公安去贪的?其实检察院跟法院都有,大家觉得在前面,我们把他藏起来了,后面就会慢慢出现的。”
其二,在人物刻画上,过于理想化、模式化。剧中的侯亮平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个,可谓是好钢都放在刀刃上。但《人民的名义》里最好笑,也最失败的处理,正是侯亮平。如果说作为公安厅长的祁同伟看似做作,其实另有含义,侯亮平的塑造看似深刻,其实做作。这样说吧,当作者要将一个人拔高到至高无上的那个点的时候,就是暴露出其最大的缺点。这是中国政治小说的短板,虽然人民需要英雄,剧中的主人公侯亮平也像个英雄,没有任何背景,但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神人,或者圣人,也从不依仗特权,这难免有些理想化,既不合常理,也不合现实。外加揭露的事件大都在报纸上看过,没有新鲜感,配合政治需要而赶写的文艺作品大都没有生命力。
其三,在细节处理上,不合官场规则。比如:在这个市场经济社会中,比如说北京,农民的儿子是买不起房的,剧中侯亮平的房子面积怎么也有150,这虽然是细节,却非常重要。一方以人民的名义腐败,另一方以人民的名义反腐。再比如:一个公安局长,区长敢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办公室里那样随意?公安局长还甩了公文包。李达康亲自倒水给下属,还有一个镜头秘书在旁边汇报看他倒水,现实中有这样的下属和这样的领导吗?又如,一个公安局长敢大摇大摆去找高检检察长协调工作,还有胁迫的性质,现实中有那个公安局长敢这样?恐怕检察长连门都不给进。还有季检察长和反贪局长侯亮平的关系好像颠倒过来了,感觉检察长变成反贪局长的下属一样,季和侯一起坐车时,侯不但没有帮开车门还大摇大摆坐领导座位,好多次变成说检察长向反贪局长汇报工作了,还有,一个副省的检察长会亲自陪同副厅的下属去看他宿舍,这种活是办公室主任做的。还有很多,都不符合官场规则。这些细节真是败笔搞笑啊!
其四、剧的艺术性,值得怀疑。正如有人评论:用讨好人民群众的方式来拍一场反腐大戏,本来也没什么错,娱乐嘛,终归并不同于现实,也不必一板一眼地复刻当前的社会现实与趋势。但如果把自己陈旧的、对于清明政治的理想,以媚俗的方式来灌输给本来就缺乏政治教育的公民,这是对中国政治教育的一种反动。在本来就缺乏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公共平台上,推行如此与天下大势相左的理念,其实是对社会健康的一种毒害。这不是我对一部娱乐片的苛责,而是我对一部有着明确的政治理念的政治剧的解析和反对。中国从来都不缺少以清官思维来建设理想社会的愚昧,而极度匮乏的是,以制度建设的方式,来反思和构建中国政治文明的理性。这么看来,汉东省在沙瑞金领导下的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和成果的多元。对正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也是如此,人们的关注点不一样,自然结果也不尽相同。

《人民的名义》:众多的“老戏骨”中,“岩石”精神令人仰望!如利刃插进贪官肋骨! 《人民的名义》:众多的“老戏骨”中,“岩石”精神令人仰望!如利刃插进贪官肋骨!
2.“岩石精神”令人仰望!

尽管如此,我还是挺喜欢看的,让我感到满满的正能量,它贩卖的不是传统反腐剧那种迎合你人治期待的青天式鸡汤,而是以力透纸背的现实批判给人以酣畅淋漓的代入快感。这也是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最大的特色。

《人民的名义》围绕一场工厂拆迁案展开,聚焦利益之下的百态人性。“空降”的反贪局局长侯亮平正在陷入一场网系庞大的贪腐案中,在团团迷局里,检察官们层层剥笋,悬念环环相扣。而整部剧中不仅有匪夷所思的迷案,也有明枪暗箭,以及难以捉摸的人心。随着剧情的步步推进,反转内容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人性的多面展露无遗。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人物个性也都相当丰满。有让人又爱又恨的李达康(吴刚饰),有摸不清真心的高育良(张志坚饰),也有一个欢乐接地气郑胜利(阚犇犇饰),带着大长串网络流行语显现了年轻一代的朝气与小心思。无疑,近40名老中青实力演员的聚集,在《人民的名义》碰撞出来的火花不容小觑。

然而,在众多的“老戏骨”中,剧中一身正气的陈岩石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陈岩石,外号“老石头”,是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重磅角色,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革命、老党员。作为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前常务副检察长的陈岩石,他爱人民群众,“热”在群众需要时,把真诚和温情送到群众心坎上;他憎贪污腐化,“冷”对腐败份子,如一把利刃插在贪官污吏的肋骨上。

饰演“陈老”的戏骨名叫白志迪,已年过七旬。拍摄《人民的名义》,他是全组年纪最大的演员。可他没有雇任何助理照顾起居,也没有前呼后拥的架势,而是每天跟其他演员一样对剧本、走戏,没有任何特殊对待。剧中,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体现大师风范。他最为大家熟悉的作品,应该是86版电视剧《包公》,他饰演男主角包拯。还出演过那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便衣警察》、《幸福像花儿一样》、《武林外传》。

记得该剧第八集,陈岩石给汉东省委常委会班子成员讲了一堂特殊的党课,说他在部队时为了能去轰炸敌营碉堡的“特权”,他虚报两岁,火线入党。老爷子那段讲话真的很震撼也很感人,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就下来了… 扎心了老铁!每个泪点都是因为陈岩石老同志。陈岩石的“特权”,彰显了他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难得的精神财富。

反观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与陈岩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只要权力不要责任,把权力当作是谋利的工具,如剧中的赵德汉、丁义珍就是一个缩影,赵德汉没有汲取前任落马的教训,任职仅四年收受贿赂达2亿多元。丁义珍胡乱作为,大肆收受他人好处后潜逃美国。赵德汉、丁义珍玩弄权术,将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作为“特权”,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教训极其深刻,不言而喻。

之前一集看到他儿子陈海出车祸,老伴在病房门口号啕大哭,他却一边安慰老伴,一边招呼前来探望的领导,结果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心里面对儿子的那份感情流露还是很真实和痛心,让人明白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人民的名义》:众多的“老戏骨”中,“岩石”精神令人仰望!如利刃插进贪官肋骨!

还有之前他端个凳子坐推土机下面为工人争取权益也很经典。窃以为这个演陈岩石的这个老演员白志迪演技不比剧中任何人差,党性很强,说教性也很强。这个角色演不好是会遭人反感的,感觉革命老干部就是这样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的陈岩石,他和蔼可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信赖,这也就是我《人民的名义》众多的角色人物当中,只服陈岩石的根本所在。

一个人,自己手脚不干净,如何为人民谋福祉?与陈岩石这块“老石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脑子中总想着权利和地位,生活上总想着安逸和享乐,工作中总想着以权谋私的“权利的附庸”、“金钱的奴隶”、“人民的罪人”。

现实生活中,有的用“人民”的名义压制人民。个别地方大员不认真调查研究,不顾群众呼声,打着为当地“人民”谋福利的旗号,实质是用人民的利益为自己铺设政治前途。有的为政绩,随意“拍脑袋”,上项目,动辄千万数亿资金的投入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打水漂。投入巨资建设的项目今天建明天拆,造成政府债务累累;有的为了迎合某大员的欢心视人民利益如粪土,轻而易举地将人民的利益输送到个别人腰包。近几年揭露出来的“大老虎”无不是打着为地方人民的利益、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幌子,在为人民的名义下,压制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意见。有的人处处以“人民”自居,却全然不顾多数人的利益,有的用“人民”的名义混淆视听。有的故意忽视“人民”一词的政治属性,把“让人民满意”异化为“让少数人满意”、“让上级领导满意”。有的舆论“大腕”为了显摆自己的政治水平甚至包藏其他险恶用心,恶意炒作公共事件,别有用心地“蚕食”公权力,煽动“群众斗基层”,从而达到动摇国家政权根基之目的;有的领导一有媒体炒作,急于切割,不问青红皂白处理基层工作人员,甚至受到不公的刑事处罚。

试想,如果人人都遵纪守法国家还要那么多行政执法人员做什么?一些党员干部在形形色色的迷惑魅惑诱惑面前丧失了党性,败下阵来;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弱化、宗旨意识淡化、道德作风腐化,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这个“基石”;一些党员干部为人不正、为政不廉、为官不为,背弃了对人民的承诺,堕入腐败的泥坑、坠入贪婪的深渊,最终沦落为党和国家的蛀虫,堕落成备受人民唾弃的罪人。

“陈岩石”令人尊敬,“岩石精神”令人仰望!其实,人民群众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他们该尊重什么样的党员干部。陈岩石为何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在人民群众心中有那么高的威信威望?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用真心接地气、用真诚办实事。

《人民的名义》:众多的“老戏骨”中,“岩石”精神令人仰望!如利刃插进贪官肋骨!
3.“木箱子”的希望效应

这个电视剧的名字——“人民的名义”,本身也是颇堪寻味的。“人民”可以是一面旗帜,贪官高举着就能掩饰种种肮脏劣迹;也可以是一声宣誓,真正受人民认同、对人民负责的官员,从中获取执政为民的合法性。那在现实中,到底哪些官员属于前者、哪些官员属于后者?那就需要人民的监督。而反腐的文艺创作,本质上也是一种监督。对于贪腐官员的嘲讽,对于卑劣人性的挖掘,至少可以创造一种对腐败不容忍的氛围。《人民的名义》播出,并受到热捧,就直接证明了此类作品的价值。

记得英国作家莱斯利写过一篇《四个男子和一个木箱》的心理小说:这个故事讲述了马克格夫带领四个行人抬着一个箱子丛林中穿梭。几天后,马克格夫因病去世。临终前答应其他四个伙伴,将箱子送到麦克唐纳教授手中就会得到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当四个人经历千难万险将箱子交给麦克唐纳教授时却发现教授一无所知,而那个木箱只装了几根木头……

这个故事揭示了信念使人生存这个道理。文章中那四个濒临死亡的男子,如果没有那种对金子还贵重的盼望,就不会有那种奋起的力量,对生存的渴望。最后只能葬身森林。

马克格夫是个智者,而且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从表面上看,他所给予的只是一堆谎言和一箱木头;其实,他给了他们行动的目的。马克拉夫用这只木箱拯救了这4个伙伴的生命。这只木箱子的作用就是这4个伙伴产生希望感并为之奋斗。

木箱子的故事是虚构的,而希望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则是科学的。心理学家认为,希望是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因,人只有在希望中才会振奋精神,充满信心。也才能战胜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希望效应”对于我们当下也很有应用价值。希望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一种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个基本要求。有的人对人生和未来感到悲观,渺茫,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希望。因此,对这些同志最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起理想的风帆,使其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说:“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我们非常敬佩主创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感知,对发展脉搏的把握,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回答。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我们现在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咱们这些干部,该好好地管管了,你再不管咱们党就完了,国家就毁了”,“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党终于醒过来了,现在收拾世道人心还来得及……”无论是《人民的名义》小说中还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局中,汉东省原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都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镑角色,他的感叹是多么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呵!

凭心而论,反腐剧冰冻已十年有余,《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不仅是电视剧审查松绑的结果,更是人民对政治风清气正期许的结果。现实中,反腐的“尺度”比反腐剧大多了,前些年反腐成效显著,相比之下,反腐类的影视剧创作,远远还没有跟上实际反腐的步伐。但愿从“人民的名义”开始,现实的反腐和影视剧中的反腐,能有更好地互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