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笔记(中文)

2022-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Carrie桃子啊

该课程主要讲授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一些认知过程,比如注意、知觉、记忆的理论和模型,其中穿插了很多经典的实验。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计算机隐喻”为基础,把人脑比作计算机,将人的认知活动比拟成计算机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认为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并且该系统是按照串行加工的(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是依一定顺序起作用的,前一阶段的输出成为后一阶段的输入),把人的注意、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看作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等过程。研究内容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概念、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其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和说明心理的表征和计算。

贡献:

1、它抛弃行为主义只关注外部行为,而主张从对行为的描述转向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活动,如记忆、思维等。

2、它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以算法程序模拟人的心理过程,把认知假设放到计算机上去检验,从而找到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新方法。

3、它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信息输入、储存、提取的计算机操作过程,这样有利于把认知过程的环节拆分开来研究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改变了过去对认知过程简单的划分。

局限性:

1、秉持着“离身心智论”,把大脑、身体、环境,三者分离,不考虑生理、社会文化的影响,脱离了现实。

2、把人脑比作电脑,忽略了心理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区别,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不是机器能够轻易描述和模仿的,尤其在无意识的身体水平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方面。

3、研究的是纯认知,忽略了情绪、情感、意向等领域的研究,把心理学的研究氛围缩小了。

二、注意

1、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有选择性的集中。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指向性:选择一个而忽略其他

集中性:在某一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2、功能:

分配(divided attention)

警醒与信号检测(vigilance and signal detection)

搜索(search)

选择(selective attention)

3、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模型(用过滤器模型解释选择性注意现象)

A是什么: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或是一个闸门,在信息负荷超过认知加工的容量的情况下,阻断一部分信息进入系统,放行另一部分信息进入系统。比如,两个耳朵同时听到不同的听觉刺激,它们就成为两个独立的感觉通道。注意这个过滤器就会选择其中一个通道进行加工,而忽略另一个通道的信息。

B过滤器选择作用的制约条件:

客观:新异刺激、较强刺激、有生物意义的刺激

主观:期待

C理论依据:

双耳分听实验(Broadbent1954)

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对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注意在左右耳之间的转换次数过多降低了记忆数字的成绩。

Cherry(1953)追随程序双听实验

同时给被试双耳刺激,要其复述规定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

追随耳信息——很好的再现

非追随耳信息——不能报告。

D过滤器模型的争论:

鸡尾酒效应

Moray,在鸡尾酒会或者其他聚会上,你正和几个人专心的交谈。这时候,你对其他人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但是如果外面有人提及你的名字,你可能会注意到,而与你谈话的其他人却不一定注意。

2)衰减模型(Treisman)

反对过滤器能将非追随信息完全阻隔于认知过程之外的观点,而是将注意比作一个衰减器,它可以“调低”非追随信息的“音量”,但不是完全关闭相应的通道。其余通道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只是受到了衰减,强度减弱,其强度一般不会激活认知结构中的相关信息。只有特别有意义的项目有较低的阈限,即使强度较弱但是仍然可以收到激活。

影响其阈限水平的因素是 个性倾向、项目意义、熟悉程度、情境因素等。

实验证据

双耳分听实验(1960)。要求被试注意其中一个耳朵听到的语句;而句子呈现中间,两个耳机交换了它们出现的语句。但是大多数被试没有注意到换了,而是继续复述着原来追随耳的语句,没有觉察到自己复述错耳朵了。

3)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等异同点

不同点:过滤器的工作方式:全或无VS衰减

相同点:

出发点相同:都认为高级分析等容量有限,需要过滤器来调节。

过滤器的位置相同:都处于初级分析(感觉登记)和高级分析(短时记忆)之间

过滤器的作用相同: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

3)后期选择模型(Deutsch)

注意的选择功能作用的阶段晚于知觉,当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的时候,才出现信息的选择。

Lewis实验

双耳同义词VS双耳无关联的词=======反应时间不一样

4、分配性注意——双任务加工

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

1)自动化加工

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分配注意的能力,多次练习可导致自动化加工,这里的自动化加工指:(1)非刻意的情况下自动发生;(2)耗费叫少量的认知资源。

2)控制性加工

当任务较难时,我们即使练习数次但效果不佳,注意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集中,这叫做”控制性加工“。

比如我们在熟悉且路况良好的道路上开车,驾驶相对轻松并且还可以和别人交谈(即容易分配注意力)。但当路况变得拥挤,道路变得坑坑洼洼,我们就不得不停止交谈,将所有的认知资源集中在驾车上(即难分配注意力)。

3)Stroop效应

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

产生原因:在stroop任务中,读词时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反之不会。

三、知觉

1、定义:知觉(perception) 是对事物各方面感觉特性的整体的、综合的反映。知觉,处于最初级的认知,同时也为更高级的认知提供原材料。

知觉种类:

视、听、触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不同点:通过感觉个体只能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气味、声音等;而知觉能够把不同的多种信息综合起来,对事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感性范围内),并且判断出这是一个什么东西。

3、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比如大小、形状、颜色、亮度等

4、知觉的理论——模式识别

(一)模版匹配理论

1.基本观点:在个体头脑中存在着许多与不同的模版,当个体面对未知的刺激模式时,他就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的模版一一比较,找出匹配程度最高的那个模版,从而完成模式识别。

2.应用:机器识别中的条形码

3.缺陷

多少模版才够?大脑能够容纳多少模版呢?

大量模版,我们的运算负荷重,我们能够承受吗?

人知觉具有灵活性、概括性,似乎不追求绝对精确,知觉的灵活性和容错能力都很强,我们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模版。

(二)特征分析理论

赛尔弗里奇提出

“魔域”就是用来完成字母识别的系统。

魔域中,有四种小鬼,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表征——特征——识别——决策

1.映象鬼:直接与刺激接触的,它负责的是将字母的形象输入到鬼域中,产生对字母形象的表征,以便接受进一步的加工。

2.特征鬼:对映象鬼送来的表征进行扫描,每个特征鬼都负责寻找一种特征,比如水平线、垂线等。

3.认知鬼:识别特征鬼呐喊的声音与自己的特征相对应,如果对应特征少,叫声就小些。

4.决策鬼:它的任务是倾听认知鬼的叫喊,作出最后的决策。

(三)特征整合理论

特雷斯曼提出

她认为,在早期的前注意阶段,物体的特征处于“自由漂移”的状态,认知系统只能首先形成一个“特征地图”;而后期特征整合阶段,各特征犹如经过胶水“粘合”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位置地图,对于物体的知觉就这样完成了

四、记忆

1、记忆的多阶段模型

谢弗林、阿特金森

心理学家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不同,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就是记忆的多阶段模型。

刺激输入—感觉登记—短时储存—复述缓冲器—长时储存—反应发生器

当刺激进入人体的认知系统时,首先,在感觉水平被登记下来;但是,刺激在感觉登记中的储存时间相对短,不到1秒钟就会消失。不过,感觉登记中的一部分信息在注意的帮助下进入短时记忆,这里的储存时间可以到达数十秒。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有能够进入长时记忆。

2、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区分——Spering部分报告发

3*4

50ms

高音、中音、低音

延迟时间 正确个数

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是以1秒为分水岭

3、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迪斯和考夫曼 系列位置效应+神经生理学证据

自由回忆

发现每一个项目的学习成绩和其所在的系列位置有关,形成一个U形曲线。

前端项目成绩好,被称为首因效应

末尾项目成绩好,被称为近因效应

神经生理学证据:rat

平台 电击

第一次跳下平台,遭受电击后,马上电刺激脑部休克

第一次跳下平台,遭受电击后,10s后。电刺激脑部休克。

发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神经结构不一样,相互独立的另一个证据。

保持时间 容量 特点

感觉记忆 小于1秒(300ms或500ms)

声象和视象的保持时间是不同的。 感觉记忆中包括了刺激的所有的物理属性,其信息量几乎好似无限的,不太容易进行实验验证。

视象和声象的容量也是不同的。9个 5个 容量大

保存时间极短

短时记忆 不超过1分钟 7+-2 容量7+—2

保存时间有限

长时记忆 无限 容量无限

保持时间永久

4、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区别

1)感觉记忆

容量、保持时间

作用:

搜索信息,以备加工

在最初的加工过程中保持信息

填补因刺激断断续续出现而造成的空白

2)短时记忆

容量、保持时间

遗忘:消退说VS干扰说

消退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得不到复述的信息在头脑中产生的记忆痕迹就会逐步消退,直至消失。

干扰说:遗忘的原因是前摄抑制干扰。

提取:平行扫描VS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将所有的识记项目与测试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识记项目的多少与反应时长短无关

系列扫描:将各个识记项目一一提取出来,分别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如果这样的话,识记项目数越多,反应时就越长。

如果在系列扫描中发现了测试项目就停止,就是终止扫描

如果系列扫描中发现测试项目后并不停止扫描。而要将所有识记项目全部扫描完毕,就是终结扫描。最终实验发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是逐个进行的,并且还要全部提取出来,是一种终竭扫描

很死板、机械、不经济、效率不高——与电脑很像——人—机隐喻

3)长时记忆

容量 、保持时间

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提取方式是再认和回忆,遵循分类原则。

理论:编码特异性效应

编码特异性理论(塔尔文和汤姆森)

编码特异性是指在识记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在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就会好一些。(识记阶段的情境、上下文环境、被试的主观状态都被打包、编码进去,并被储存起来,成为了很好的提示线索)

即使是低度关联的单词也可以成为长时记忆的提取线索,只要它在识记编码阶段出现过。

信息与线索 气球与钩子的比喻

场合依存效应

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

状态依存效应

生理或情绪状态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

PS 间隔效应 和 线索过载

4)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的证据

工作记忆的定义和组成成分

工作记忆模型

语音回路

储存部、复述部(言语信息和听觉信息)

视觉空间展板

保持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

中央执行系统

工作记忆

情景缓冲器

储存信息(额外)、与长时记忆相连(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