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论语》经典合集我遇见的作家故事和好书推荐

【经典新视角】《太上心印经》新解(4)

2021-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明空如月

惺惺常存。守之不败。寂而长照。照而常寂。

绵绵密密。不二不息。对境无心。遇物不染。

——《太上心印经》

惺:清醒、醒悟之意。

惺惺常存:时时刻刻清醒地安住于超级视角之中,让超级视角逐渐成为生命中主宰性的视角。

以视角学观点来看,一切皆是视角,包括生命本身亦不例外。

同时,没有固定不变的视角,视角是鲜活的,是变化的,是可以转变的,生命亦如此。

但人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人能够做出选择,能够超越自己,能够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不断向着更高的生命境界前进。

如果失去了这一点,人就与动物没有本质区别。人的高贵,正在于人能够自主选择不断地战胜自己,不断地升华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

究竟超越的视角,代表了一种究竟超越的生命境界和智慧境界。

对于这种生命境界和智慧境界本身,同样也涵括了无限广阔的层次与境界。

比如,佛教中菩萨道的修行,从“初地”(亦名“登地”)开始,将菩萨的修行境界分了十个层次,在藏传佛教中则分了十四个层次。

初地的要求,即是在自己的生命中真切地见到究竟超越的智慧视角,然后以此为基础,不断增强和完善。

在达到八地(亦名不动地)之前,修行者的生命状态则经常在超级视角和非超级视角之间来回徘徊。

当安住于超级视角时,名曰禅修。当又回到了非超级视角的状态时,即名散乱。

惺惺常存,即是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让自己的心始终安住于超级视角,而不要退回到散乱的世俗视角状态。

守之不败,始终安守于超级视角,不要被外境所干扰,不要被自己顽固的旧习气所打败,要让超级视角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寂而长照,有朋友说,这里应该写作“寂而常照”,佛教禅宗中的“寂照禅”,的确是要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对于道家《太上心印经》,此处到底是“寂而长照”还是“寂而常照”,笔者通过网络搜索了多处发布的信息,发现这里都是写作“寂而长照”,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尊重经典,而不宜随便修改。其实,对于实修训练而言,“寂而长照”是实修的口诀,长,是持续的意思。常,如果解作经常,那么它们的意思就非常接近。常,如果解作恒常,那么对于实修而言,只能作为目标,而无法作为实际要求。恒常,可以视为对超级视角本体属性的阐述,而不宜作为实修训练的要求。寂而长照,即是说,要始终安住于超级视角,安住于寂静之中,同时保持持续地观照,观照寂静,观照超级视角,观照视界-世界,观照观照本身。并在这种观照中不断加深对超级视角究竟超越性质的体悟。

照而常寂,这里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常呢?寂静是超级视角的本体属性,这种寂静是无生无灭的,是无来无去的,是不动不摇的,这即是“常”。安住在超级视角之中,通过深入地观照去体悟这种性质,体悟得越深入越清楚,越是有利于安住寂静,观照寂静。寂,指向的是本体,所以是“常”,照,指向的是本体之用,这种用既可以生起而显现,也可以隐而不显,所以“非常”,实修训练要求经常提起观照,并持续保持观照,所以用“长”。

禅宗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则突出本体性,包括本体之觉性。这时,照就不仅仅是本体的作用,更多的是指本体另一个重要的性质——觉性,也可以称之为明性、照性。常,同时含括了恒常和经常两种含义。“恒常”指向本体,启发觉悟,“经常”指向作用,指导实修。

绵绵密密,相续不断、持续不断的意思。始终安住于超级视角,并持续保持这种安住,不给世俗视角占据心灵的机会。

不二不息,不二,是指不动摇,不转移,不夹杂,不散乱,不让其他视角代替超级视角。不息,是指保持清醒、清明,不昏沉,让超级视角的智慧始终保持鲜活的状态。

绵绵密密,不二不息。这样的要求是不是说就不能工作、生活、做事了吗?不是这样的。

首先座上修的时候的确要求更严格一些,将此原则贯彻到底。其次,在生活中修行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视角究竟是什么视角,这才是重点和关键。以视角学的观点来看,生命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视角系统,并不是某种单一的视角。所以并不是说为了修行,生活、工作、做事通通都不管了。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在生活、工作和做事的时候,要始终以超级视角作为自己生命的主宰,使其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在占据主导性地位这一点上,要绵绵密密、不二不息。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所有的生活、工作、做事,也就全部都变成了修行本身。

雪漠老师常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超级视角作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在超级视角的主导下生活、工作、做事,即是视角哲学所提倡的生活方式。

对境无心,安住于超级视角,对于事情的处理,皆随顺因缘,向最好处努力,最大可能地利益他人,但对于结果不生执著。事情当下做,当下了,不生挂碍。无心,是说心不陷入,不攀援,不缠缚,不纠结,不执著,落落清净。

遇物不染,安住于超级视角,用缘起性空的智慧观照遇到的人事物,随缘应对,而不要生起贪嗔痴慢疑等染著之心。

这些内容对于实修来说,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很多人可能会有畏难情绪。对此,我们既要有一种比较深入的、全面的理解,同时也要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实际情况,然后循序渐进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觉得要求太高自己做不到就放弃修行,也不要对自己过于宽容而懈怠修行。

《太上心印经》虽然短小,但却凝聚了观心修行的诸多法要,可以用于长期指导观心实修训练。能够将这部经典的要点熟记于心,并落实在实修训练中,坚持一生,这一部经也就足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