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书友“理想中的状态”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时针指向十点,洗漱准备睡觉。牙膏还没搅出泡沫,微信突然叮铛一声:一条视频,一条信息,是读书会的书友宇哥发到群里的。宇哥今年三月份刚加入读书会,1999年生人,乐观开朗,积极上进,喜欢思考。
傍晚的车辆正中速行进,温柔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光影斑驳中,一棵又一棵高高低低的树优雅地后退,一幢又一幢高高低低的楼房优雅地后退,一个又一个走着的、骑车的行人优雅地后退,夕阳一点点落下,天空铺满了绚烂火红的晚霞,低矮的冬青木上染出一道红色的光晕。
与背景音乐一起流出的,是深深的焦虑和淡淡的忧伤。“早知道是这样,像梦一场,我又何必把泪都锁在自己的眼眶,让你去疯,让你去狂,让你在没有我的地方坚强,让我在没有你的地方疗伤……”
视频是宇哥2022年YQ时期临近毕业前的夏天和同学在培训班采风时拍的,那时的宇哥正处在人生焦虑迷茫的时候,焦虑地备考公考,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答案。
今天已经公考上岸近一年的宇哥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翻看这个视频,对着那个“两年前的宇哥”轻轻地问道:“到底真的有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吗?”
视频流出的忧伤也感染了我,车辆的每一次颠簸,景物的每次后退,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逆转的瞬间。那些或高或矮、或疏或密的树木,正在以它独特的姿态展现着生命的活力,展现着它生命的理想状态。
我陷入了沉思。“自己理想中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
“自己理想中的状态”是什么样子,该取决于“自己”这个主体吧?人生路漫漫,逝者如斯夫。“理想中的”不能是固定的标准,应是始终处于发展中的动态评价,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情境心境、不同的自我需求下“自己”对“理想中的”的这一标准的设定都是不一样的。所谓“状态”是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是外在的呈现,而外在的呈现一定会受到自己内在的影响,与“相由心生”是一个理儿。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对“理想中的状态”的评价要结合个人当下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拿一个刚性的标准去衡量,死搬硬套必会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其实,我们对外在状态的拿不准,本质是对内在进行探寻时的迷惑,内在的需求是什么,需要怎样的外在状态去支持和响应,搞清楚了内在,才能对外在进行评价,确定状态是否是“自己理想中的”。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的愿望,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实现潜能的过程,没有时间和质量的限制。不同的人对“理想的状态”的期待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理想的状态”要求也不同。“自己理想的状态”本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它是在追求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自然呈现。
我想对宇哥说:“自己理想中的状态”是有的,它就藏在我们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