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没了?追古念今,我们一起过足丁酉鸡年春节
很多人都说,好不容易熬来了春节,却发现:鞭炮不能放了,春晚越发变成了吐槽大会,亲友之间不言语却只顾着抢红包;不一而足。
这要悦史君说啊,也都是有根据的:鞭炮声音扰民、气味大,为了好的环境不放最好;春晚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几十亿人的文化盛宴,每个人观感不同,自然焦点不一;抢红包最近几年来势汹汹,其实已然是一种新民俗,当然,适可而止,和亲友多交流,才是春节的正确姿势。
饶是如此,年味就没了吗?非也,作为我国千年流传的古韵民俗,让我们追随古人足迹,认认真真地过好这个丁酉鸡年!
正月初一:拜年、压岁钱、聚财运
拜年作为一项春节必备,汉代就开始出现了。唐、宋之后,变得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还可以用名帖来庆贺。
有悦友反映,他们现在拜年只觉得发红包才算数,其他的都觉得没意思;这里,悦史君建议:群发信息的拜年确实可以休矣,定制版信息、电话拜年、上门拜年等,也是诚意满满!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也叫厌胜钱,这种钱不是通用货币,而是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宋元以后,这一风俗逐渐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代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现在,压岁钱多是由长辈发给未成年晚辈的,有的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则是父母在夜晚等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其实吧,已经工作了的悦友,也可以反向包压岁钱给长辈噢!
古时流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所以,一般人家大年夜都会扫除干净,初一的时候不出扫帚,不倒垃圾。悦史君认为,这种仪式感,保留或摒弃因人而异吧。
正月初二:祭财神、姑爷节
我国民间普遍信奉财神,北方正月初二、南方正月初五,无论是经商做生意的,还是普通家庭,都要祭财神。
清代苏州吴县人顾禄,在《清嘉录》中有形象描述:“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至于祭品嘛,悦史君倒是不建议悦友们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只要心意到了,来年努力奋斗,财运一定有哈。
正月初二,还是我国传统的姑爷节,“姑爷”就是结过婚的男人。这一天,姑爷们都要带着老婆、孩子,拿着礼品去岳父岳母家拜年。
现在有一种新风气,悦史君觉得也不错,就是姑爷们不一定要去岳父岳母家,而是把老人接出来,在外面走走、逛逛,开开心心年味更足!(ps:单身的悦友们也别介意,悦史君同样祝你们明年过姑爷节。)
正月初三、初四:小年朝、吃折罗
小年朝也称天庆节,本是我国宋代的传统节日,来源则是那位很喜欢寻仙问道的宋真宗赵恒。
北宋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早朝完毕时,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为庆祝这一盛况,宋真宗下诏改元“大中祥符”,特许京师聚饮三日,是为天庆节,后又称小年朝,并流传后世。
还是清代苏州吴县人顾禄,在《清嘉录》中描述:“(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这就叫讲究,悦史君觉得,虽然宋真宗演得很扯,但美好的祝愿,我们还是要学起来!
正月初四这一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前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做的大杂烩。
好吧,悦史君知道不少悦友们欣赏无能,这说明大家日子都过得好啊,哈哈!
正月初五、初六:破五、送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就是说,之前正月里要规避的诸多禁忌,过了这一天就都可以破解了。“破五”还是“送年”的意思,就是说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除夕以前的状态(宝宝心里苦~)。
这一天还是南方人迎财神的日子,前面北方正月初二的时候一并描述,这里悦史君不再赘述。
正月初五还是开市的日子,以前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选择开市,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现在我们当然没这么多讲究了,毕竟店铺都关门了,习惯了出门购物、吃饭的悦友们,能习惯吗?还是要感谢繁荣伟大的祖国啊!
正月初六这一天要送穷,虽然各地方法不同,但目的都在于送走贫穷困苦因子,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送穷的来源,据宋代人陈元靓《岁时广记》中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也就是说,穷子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由于他多病邋遢,“宫中号为穷子”,后来死于正月,被认为不吉利,就演变成了“送穷子”。
哈哈,是不是感觉古人的脑洞特别发达呢?在这里,悦史君祝福一直陪伴与支持“历史这样说”的悦友们:鸡年快乐幸福,万事如意,好事连连,财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