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育儿教育

2019-07-13

2019-07-13  本文已影响1人  谜婷姑娘

恼人的行为

最近,可可妈妈向我反馈:

可可在家与弟弟玩玩具的时候,原本两个人玩得好好的,弟弟会故意碰可可的东西,而可可不愿意,就会打弟弟。

或者是弟弟玩的好好的,可可忽然间就冲过来推倒弟弟。俩娃在家里争执不断,可可妈表示非常崩溃。

其实可可很爱弟弟,弟弟也很爱可可。两人关系好时,能相互喂对方吃零食,但为何总是会不断起冲突,让周边的成人如此奔溃呢?

其实每个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有错误目标,而帮助孩子调整错误目标,让孩子走向正常化,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孩子:挑战》

今天这本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带你走进孩子的世界,为你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

《孩子:挑战》的作者是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

鲁道夫·德雷克斯拥有好几个头衔:精神病医生、教育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他开创性的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帮助许多家长找到了对待孩子的有效方法,并赢得了孩子的合作。

薇姬·索尔兹女士则负责把鲁道夫的新型养育方式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授给家庭关系研究小组里的妈妈们。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作为养育孩子的新方向。

在这本《孩子:挑战》中,鲁道夫·德雷克斯教你读懂孩子恼人行为背后的秘密,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成为孩子的合作者。

现代父母面临的局面

一、人人平等的大环境

传统观念下的父母,总认为孩子是成人的附属品,可以随意支配与控制,甚至打骂。不少父母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路,不管这条路孩子是否喜欢。

因此,各种孩子不堪重负而自杀的案例层出不穷,都在对不平等的亲子关系说不!虽然我无法决定亲子关系,但至少我可以决定了断我的身体。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父母给予孩子无限自由,孩子却成为了小霸王,父母替孩子承担各种过分自由下可怕的后果,成为孩子的仆人。

因此,“他还是个孩子,他才33岁!”“我杀的不是别人,我杀的是我妈!”“他才12岁,还要回去接受教育!”各种弑父弑母,巨婴案层出不穷。是孩子占主导地位所导致。

而现如今,人人都具有平等意识,意味着我们不能再随意控制和命令别人。

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力。包括孩子!

但很多成人无法接受孩子自己做决定的事情,总想干预孩子的决定。

二、成人必须主导孩子

成人觉得,必须要主导孩子的原因在于:

1.成人对孩子与自己平等的观念感到不安。

成人总会觉得孩子还小,怎么可能与自己平等。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我吃过的盐,都比你走过的路多。

论知识面,成人自认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论生活自理,孩子肯定比不上成人。论经验技巧,孩子也追不上成人的经历。

因此,成人会对与孩子平等的观念而感到不安,心里也会问:凭什么要与孩子平等?

2.成人对自己的价值感不明确。

当成人与孩子作比较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能从心理上提升自己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孩子的弱小,来显示成人的强大。

但事实上,这只是个错误的幻觉。孩子往往比我们有能力,更有潜力去应对外面的世界。

三、孩子的内在动机

鲁道夫认为孩子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内在动机。

而观察这个行为产生的结果,就能发现他的动机。

孩子恼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特定的错误目标。找到这个错误目标,我们才能帮助孩子走向正常化。

四、新的育儿观

很显然,传统的育儿观:成人必须占主导位置,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意绘画等,已经无法在当今的社会立足。

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有错误目标,而父母如何看到孩子的错误目标,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如何才能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关于新教育的方法,很多父母都还没学会。


孩子的错误目标

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都有其特定的错误目标。以下是孩子的4种错误目标。

一、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对归属感有强烈的需求,而通过“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这是孩子最常见的错误目标。

例子

比如:笑笑在妈妈做家务时,总不能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总能找到借口,让妈妈为他而忙碌——或是跑向妈妈,想要妈妈拥抱;或是告诉妈妈想要吃零食;或是请求妈妈的帮助,自己不会脱裤子上厕所;或是不小心打翻杯子,让妈妈为此而忙碌。

其实,4岁的笑笑能够很好的照顾自己。但孩子的行为反复在告诉妈妈:除非你能看得到我,否则我什么都不是。只有在你为我而忙碌的时候,我才感到自己的价值。

错误定位

这是属于孩子的错误定位——只有被关注,我才有价值。倘若妈妈一直无法发现,就会为孩子频繁发生的问题而焦头烂额,影响亲子关系。

二、权力之争

成人时不时地就会陷入与孩子的权力之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觉得,如果顺从父母,就是屈服于比自己强大的权力,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例子

比如:约定好睡觉前只能看一集动画片的宁宁,在妈妈多次提醒:睡觉时间已到,要关电视上床睡觉。但宁宁依然不为所动,执着的守在电视机前,叫嚣着:我就要看电视!

妈妈看到这样的场景,暴跳如雷。凶狠地夺过宁宁手中的遥控器,关掉电视,宁宁因此还反抗,拒绝上床睡觉。妈妈迫不得已,打了宁宁一顿。

其实在电视大战中,双方都在试图展示,自己才是说话具有权威,必须服从的那个,但在妈妈打宁宁的那一刻,就已经宣告妈妈的失败了。

宁宁用拒绝上床睡觉的这个行为让妈妈持续受挫。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愤怒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助。因此,孩子占了上风。

错误定位

权力之争持续下去,容易发展成习惯。孩子会产生一个错误定位:只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以这样的方式成长,孩子或许会成为持强凌弱或者专制者。

三、进行报复

当成人与孩子在权利之争中越陷越深,双方都想征服对方,孩子很有可能会发展成报复的行为。

例子

比如:

可可和弟弟在客厅玩,妈妈在厨房忙,突然间,可可猛地推了一把弟弟,趁妈妈不注意,一直打弟弟。弟弟开始大哭,妈妈赶过来时,弟弟的头已经被磕了一个大包。

报复的行为通常发生在成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孩子痛苦伤害他人,来补偿自己受伤的情感——弟弟抢走了父母的爱,自己是个坏孩子。

错误定位

这时候,孩子的错误定位是——我只有通过报复,才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实际上,孩子的内心非常沮丧。

四、自暴自弃

沮丧到极致的孩子,会产生第四个错误目标——自暴自弃。

例子

子恒因妈妈一直不满足孩子的玩具需求,在园因玩具的问题,而与孩子们发生冲突。子恒想要玩别人的玩具,但别人不同意,子恒就悄悄的把玩具拿走,或直接上手抢玩具。

多次以后,朋友圈中逐渐形成一个认知——子恒会打人,还会“偷东西”,是个坏孩子,大家不要跟他玩。

子恒感受到来自伙伴的不接纳,但妈妈又一直不满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伙伴越不接纳,子恒越放肆——当着伙伴的面,把伙伴的玩具当场毁坏,或是更凶狠地伤害别人的身体。(当时他才不到三岁)伙伴们更不愿意与子恒一起玩了。

子恒的玩具需求一直无法满足,他也想融入小伙伴中,但一直找合适的方式。

而伙伴们也已经对他有一份先入为主的标签——坏孩子,不管子恒做出任何讨好行为,伙伴都不愿意接纳。

子恒干脆自暴自弃,用更恶劣的方式表明:放弃我吧。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孩子。

错误定位

这时候孩子的错误定位是——我很没用,放弃我吧,我就是个坏蛋,无药可救!


解决方案

《孩子:挑战》中给出了34条养育孩子的新原则。主张家长既不纵容孩子,也不严惩孩子,建议家长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鼓励但不奖励,坚定而不惩罚

1.鼓励

鼓励孩子是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鼓励时叙述事情本身,当孩子没达到预期目标时,不做任何令人气馁的评价,并帮助孩子把事情与人剥离。

例如:

当孩子在学习如何脱衣服时,由于手部力量和技术不够,无法把衣服从下往上脱,可以对孩子说:我观察到你在尝试自己脱衣服,我欣赏你的自理。(叙述事情本身)

当孩子对于自己无法脱衣服这件事情表示很焦虑时,可以对孩子说:慢慢来,不着急,即使暂时没有办法自己脱衣服,但你依然很好。(帮助孩子把事情与人剥离,事情没做到没关系,但人依然很好)

2.奖励

奖励无法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它只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价值观:这件事情只有在得到好处时才会做,得不到任何好处则不做。

例如:

当孩子习惯了做完家务以后,能得到相应的报酬。父母终有一天会发现,孩子每做一件父母要求的事情时,总会向父母索取好处,而当父母逐渐拿不出令他们满意的奖赏时,孩子可能已成为了“白眼狼”。

3.坚定

坚定能让孩子感受到界限,与人相处的界限,与规则的界限。界限感清晰的孩子,不容易受伤,也不会随意伤害别人。

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是最理想的方式。而如何做到温柔而坚定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坚定的同时,可以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比如:

孩子执意要看电视,但已经到睡觉时间时,可以对孩子说:你选择自己关电视?还是我来关电视?

倘若孩子不选择,那就我们来帮助孩子选择——我们来关掉电视,不带任何情绪的,把孩子抱到床上,告诉孩子:该睡觉了,晚安。并营造一种睡觉的氛围——关灯,安静休息。

4.惩罚

惩罚只会让孩子带来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

《孩子:挑战》中提到: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

比如:

可可推倒弟弟,妈妈因此而惩罚可可——面壁思过。但伤害弟弟的行为,并没有停止,他总会在妈妈看不到的角落,忽然地伤害弟弟。可可只有在,妈妈给予他很多很多的爱时,才会对弟弟好。

二、保持中立态度,同时赢得合作

1.保持中立态度

保持中立态度,意味着做好自己,不过度取悦孩子,也不随意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不过度保护孩子,也不受孩子恐惧的影响,不过度怜悯孩子,对孩子一视同仁。

而当与孩子发生权力之争时,及时的退出战场。在这场争斗中没有了对手,孩子就会自觉无趣。

比如:

当可可与弟弟因玩具的事情起冲突时。

可可说:你不给我玩玩具,我就不跟你玩。

弟弟说:你这是威胁,我不愿意你威胁我!

可可说:你可以不接受我的威胁,但你不把玩具给我,我就不跟你玩。

弟弟说:我有我表达的权利~

当可可与弟弟同时来找妈妈理论时,妈妈可以尝试一下,让孩子自己解决,不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

2.赢得合作

赢得合作主要有以下3点:

a.家庭会议

定期开展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制定家里的所有规则。倾听孩子的想法,把孩子当成家里的成员,同样拥有话语权。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更愿意去遵守规则。

b.享受乐趣

享受与孩子相处时的乐趣,做会玩的父母。

共同的游戏时间,可以成为家庭和谐,相互了解的重点时间。

c.学会独立

引导孩子学会独立,独立做自己的事情。只有当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时,孩子才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否则孩子一直会往外寻求关注。

三、合理自然结果,尊重倾听平等

1.合理自然结果

利用合理和自然的结果,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让孩子拒绝成为巨婴的唯一方式。

比如:

当孩子绘画时,故意把颜料弄得满地都是。正常情况下,成人会非常愤怒,但当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孩子把地面弄脏了,要由孩子负责清理干净。

当我们把事情的结果交还给孩子,孩子才能真正长大,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有意识的管理自己的行为。

2.尊重倾听平等

尊重有三:尊重孩子,尊重规则,尊重别人。

尊重孩子,意味着倾听孩子的想法,并有意识的实践他们的想法。

而尊重规则,这意味着界限。界限感强的人不容易受伤,也不随意伤害别人。比如:界限感强的人,开车时会遵守红绿灯规则。而毫无界限的人,则会发生酒后驾驶,乱闯红绿灯等行为。

倾听

倾听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情绪的自然流淌。当我们压抑孩子的情绪,不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孩子或许会把情绪隐藏,但并不会消失。

他会在成长后的某个瞬间,忽然爆发,而那种爆发,是所有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就好比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

平等

平等则意味着,我们需要注意与孩子说话的语气。拥有一段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孩子面对未来成年社会的雏形。

当身边的人都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会认为自己值得拥有这份平等,而长大成人后,面对权威的压迫也有勇气,有胆量说不。

总结

《孩子:挑战》中强调:传统的养育方式已不适用于现今的孩子,只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运用34条养育孩子的新原则,才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与孩子建立一段亲密的亲子关系。

一点愿景

你还有哪些育儿困惑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体验~

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五彩缤纷的童年,

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

我是资深幼教,育儿问答达人,正面管教,爱和自由追随者,更多精彩的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