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生家庭》

2022-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宸伊

我们这一代人,在儿童成长期很少得到父母的陪伴,尤其在沿海城市的孩子。因为我们的父母赶上改革开放的潮流,很多像我这样的孩子的父母都是80年代下海做生意,经济上能够给孩子富裕的生活,而精神上能给予孩子的非常贫瘠。

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说过,我感觉我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我不知道哪里算是我的家,总是一个行李箱,去到不同的地方过周末,过寒暑假,然后再提着行李箱回学校。

我想我的父母也是很爱我的,只是以他们的方式。

原生家庭这本书非常有名,前半部分很有感触,里面有很多细节我都深有体会,从自己身上以及身边朋友的交流中感受到的,比书里描写的深刻的多。而第二部分就有点囫囵吞枣了,这也变相说明很多地方我不认同,或者我觉得作者的方法可行性不高,没有效果。

虽然说我们一辈子都会带着童年的记忆和影响,但从我们精神成年的那一天开始,我们才是那个最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也是唯一的那个人。

对家人的责怪,对童年遭遇的愤怒,也同样需要自己去调整和排解。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经历不一样,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一定也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用一个方式去套用任何人任何情况。

但后半部分也有让我印象深刻的点,作者提到的最后一个方法,如果实在是没有办法和家庭成员和解,那么选择放弃这一层家庭关系也是一条可以走的路。

这几年我充分的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对原生家庭不满,可是同时我们也是离不开这个环境的,这才是真正阻碍我们自我救赎的因素。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通过书本前半部分通过现象对本质问题的解读,更加了解我和身边遇到的人,以及我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件。比如小企业主的孩子为什么总不能让父辈认可,为什么小二代都容易有性格问题,背后承载了怎样的阴影,这也让我对身边的朋友多了一些理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