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知中的乡土文学
熟悉我的小伙伴一般都知道,我写作的方向大多偏重于乡土味儿,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关于乡土文学的小认知。
今年十月初的时候,我去参加作协的年终总结大会,在会上我收到一本书,这本书书名叫《参花红》,是中国社会出版社今年9月刚刚出版的。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乡土小说。
不过我今天不是要说它有多好,而是要告诉大家——这本书完稿后,有三家出版社伸出橄榄枝愿意出版,还有五家影视媒体来实地考察,准备做影视改编。从校对到出版成书,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很短很短,可以说是用抢的在出书,而且据说不久还会有推广会和签名会。
那为什么一部乡土小说会出现这么抢手的情况呢?我先给大家看一个据说是内部消息的消息。
是不是看完感觉生无可恋?我不敢保证这上面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但是至少它透露出了这么一个讯息——现在让出版社掏钱给你出本书非常难!更别提改编成影视作品了。因为这上面几乎囊括了时下所有最流行最火的小说题材。
不夸张的告诉你们,《参花红》的作者跟我们说,当时几乎所有的出版社和影视媒体来洽谈的时候,身边都带着一本十九大的相关资料,按相关规定一条一条的卡这部作品,只要有一条冲突,这本书就出版不了,改编不了。
审核非常严格。
那为什么这本书不仅能出版,还能被抢着出版呢?
因为这本书写了一个真实的小人物逆袭的故事,很励志。而且这个人就是活生生存在的,他和我们很多人一样,有血有肉。一个部队退伍军人回家创业,失败了很多次,历经了人生低谷,但凭着永不服输的性子,最后获得了成功,变成了西洋参养殖大户。从他这个小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中各种美好的东西,坚强、感恩、能吃苦,愿意脚踏实地等等。
这和时下某些被宠坏的年轻人做了一个很好的对比,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非常能唤醒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总之就是满满正能量。所以呢,这本书才会这么抢手,这么被出版社和影视公司看好,因为弘扬民族正能量嘛,符合了当下的主旋律,而且文字功底也不差,所以咯。
正是因为有了这本书的存在,所以我才特别想和大家聊聊乡土文学。聊聊这个被很多年轻人鄙视的写作体裁。
要聊乡土,我们就得先多少了解一下乡土。
1、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乡土文学,它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它的代表人物又有哪些?
很多人一看乡土文学四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农村那些事儿,或者是“穷山恶水出刁民”,鸡鸣狗盗、老土、过时、有什么好写的之类的想法。
事实上,以前的乡土文学,确实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旨在揭示 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或散文这类的文章。
可以这么说,在全世界范围内,乡土文学就在中国才有,它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一种文学形式,这和我们的国情有关。
话说,当年科举制度被取消后,秀才们从政的机会几乎就是零,他们想要去证明自己,就必须要另谋途径,而这种途径,就是写文章。因为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嘛。
但写文章也不能再写以前的八股文,必须要从思想上转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从封建社会的秀才转变成近现代的知识分子,就好比你学了一辈子文科,现在突然高考要考理科一样的要命,这个过程如同分娩,是很痛苦的。
但是,一部分从穷乡僻壤来到大都市见过世面的文人们,他们的脑子在精神和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反应的比较快,经过反复地失败和努力后,这批文人们在“五四”前后,终于找到了写作的方向,也就是:对乡土的眷恋,抑或是对乡土的关怀式批判。
而这就是最早的乡土文学的雏形。
而使乡土文学有了之后繁荣发展方向的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下的各种小人物闰土,祥林嫂,孔乙己,大家都很熟悉,也不用我再多说。
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小人物的存在,都有一个壳子,那就是他们的乡土环境比如末庄、咸亨酒店、土谷祠、乌蓬船等等,鲁迅先生就是用这一小方乡土人情,来显示社会的变迁和变迁社会中的人物的。
当然了,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
所以渐渐的,鲁迅先生的这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就成了当时的主流,大家争相模仿,你写我也写,因此影响了一大批作者,从而导致很多不同流派的乡土文学涌现出来。
比如说京派小说。说京派可能有的人比较茫然,可是一说作者和作品,大家估计都知道,比如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邂逅集》等等,这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
另外还有政治化的乡土小说,如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和孙犁的“荷花淀派”。
可以这么说,从鲁迅先生开始,乡土文学就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坛,成为当时的主流小说。因为那些作家大多是出身农村,他们对乡土生活非常了解和熟悉,而且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对他们的思想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所以,那时候的乡土文学火得一塌糊涂。
但是时间过度到文革之后,当很多文人又重新拾起笔开始写作的时候,文坛的风格就有所改变了。
涌现了大量旨在揭露伤痕、反思历史的“乡土伤痕小说”。这类小说多处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专门以描写文革浩劫为主要内容。比如:古华的《芙蓉镇》、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然后我们要说的是乡土伤痕小说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那就是“知青小说”。“知青小说”大多就是当初那批上山下乡的知青他们写的,各个几乎都是现身说法。比如:陈建功的《萱草的眼泪》、叶辛的《蹉跎岁月》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到了80年代初,这种“乡土伤痕小说、知青小说”又分裂成了两个体系,一个就是以王安忆、梁晓声等作家为代表的重新品评往昔知青生活的流派;另一个就是以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作家为代表的反思乡土文学,但实际上这两种体系都是一种寻根文学。
这种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如: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大部分都在叙述充满悲剧色彩的农村生活,但是叙述中又饱含了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特别留恋的情感,融入其中。
而在这之后,乡土文学又再一次出现分支。变成了新写实派小说和先锋派小说,两个流派。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有刘震云、刘恒、池莉等。先锋派小说又以莫言、余华、苏童等人最为大家所认知。
不过不论是新写实派还是先锋派,他们大都是通过乡土题材进行创作的。他们的作品中都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但是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乡土文学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但是依然不能阻止乡土文学的逐渐没落。
可能我这么说比较笼统,这里我整理了一张思维导图,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样感觉比较清晰一点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富裕,眼界也越来越宽阔,很多年轻人早就没有了乡土生活的经验,网络又拉近了全世界人民的距离,再加上一些外国小说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导致各种新鲜的小说类型井喷式出现。校园,都市,情感,悬疑,惊悚,穿越,重生,修仙……等等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写不出来的。
尤其是在商业炒作下形成的消费文学,对乡土文学的冲击是极其致命的。
我不否认这些年网络上涌现出很多超级棒的作品,比如唐家三少,南派三叔,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等等,他们的作品很多都非常出彩。
但是网络文学不仅有这些精彩的东西,还有很多垃圾。甚至可以说只有少数是精品,大部分都是垃圾。很多都是商业炒作下的垃圾产物。
网络一股脑儿将好的坏的一起抛给了读者,尤其是那些没有下线的无良作品,那些注水文,除了让人看了直翻白眼儿外,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去各大网站的推荐栏一搜就知道了,搜个乡土小说,除了上面我举例子的各大知名作者的成名作以外(有的根本连这个都没有)。其他新生代的大多都是什么开了挂的农民、农妇。
开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不是饿死就是被人打死,转眼穿越个现代人过去,顺便附带个什么很牛的属性,咔嚓一下有车有房、有地有粮、变成地主、地主婆、或者商业奇才,遇到人生的高富帅或者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日子过得老激动了。
再有就更牛了,空手套白狼,啥啥都没有,连个附带属性都懒得给,反正就是卡卡卡一顿干,干啥啥火爆,做啥啥挣钱,比游戏升级打怪快多了。
可偏偏有很多成天幻想着自己一步登天的孩子们爱看,不光看,看完还自己幻想,幻想完了,自己也琢磨着来写一部比它更夸张的,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这种不良的风气的带动下,很多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扭曲的,他们感觉要成功相当容易。做什么都是一阵一阵的,而且一旦有点儿什么挫折,就立马觉得自己的努力被辜负了,你努力个毛线啊,扪心自问一下,你是真的吃苦耐劳了么,还是只是想象自己很勤奋。
这种作品比毒鸡汤还可怕,毒鸡汤,好歹还有点儿鸡汤,这简直就是毒刷锅水。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为给乡土文学竖个大旗。不是说只有乡土文学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其他很多类型文学的价值观也不差,我就单指这种几乎可以称为恶性肿瘤的作品。正是这些作品被商业性的大力鼓吹,使得很多孩子们心浮气躁,根本就静不下心来好好看一本正八经儿的书,好好去学一门技能,动不动就觉得自己和亿万富翁的唯一区别就在于自己懒得去做,不然早就是世界首富了。
在这种思想的控制下,很多作者为了名和利,就更愿意去写这种爽文了,文笔不重要,价值观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钱赚就好了,一不小心火了,名和利就都有了,一点下线都没有。
相比之下,你要去写真正的乡土文学,那就难很多了。别的不说,你文笔得过得去吧,你的乡土人情得懂吧?你社会背景需要吧?多麻烦啊!而且你费劲写出来了,各大网站啊、有声读物之类的卖点低,不受年轻人的欢迎,作者很难出名,更难挣到大钱。那谁还愿意总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啊!
而且随着时间渐渐过去,很多有着乡土情怀的老人慢慢消失,对乡土没有眷恋之情的新生代就更不愿意再去费劲儿的了解那些在他们看来“过时”的东西,一点儿都不时尚。
这时候乡土文学渐渐地就被边缘化了,乡土文学写作也逐渐变得碎片化,乡土两个字,也离现在的我们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成为了一种讽刺。于是很多人就开始觉得乡土文学过时了,应该被淘汰了。
2、那么乡土文学是不是真的早就过时了,应该直接被淘汰呢?
我个人觉得,乡土文学是有些过时,但还谈不上立刻被淘汰,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会消失,但不是现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是因为乡土文学它现在虽然是处于边缘化,但也还是在不断演变的,发展到现在,乡土文学已经由以前对农村的批判转变成对人文、乡土风俗和历史变迁的展现,以反映某一地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
这种小说呢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地域风俗,看一部乡土小说,你很容易就会从书中了解到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小的风土人情。
除此之外呢,你还能从中感受到一些乡间的奇趣和诗意。能够了解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有了这种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才会有一群这么有地域特色的人存在,这其中还包括了他们的语言,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
比如;东北人比较豪爽,山东人比较实在,上海人比较精明,四川人比较伶俐等等。这些在乡土文学中都很轻易就能感受的到。
在如今,乡土文学的题材疆域和叙事空间也在进一步拓展,未来的乡土文学,应该强化它美好的东西。而且可以尝试着与其他文学类型相结合的形式,将乡土文学发扬光大。
中国目前还是处于一种正在转型,可是还没有完全彻底转型的状态,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村正在慢慢消失,所有有利资源全部涌向城市,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这必然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有矛盾,就有文学创作的土壤。虽然农村题材的小说不能全部代表乡土小说,但至少这是乡土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乡土文学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存在必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那对于这个国家来说,这将是一场灾难。
过去的中国之所以很强大,不仅因为经济上强大,在文化上也是很强大的,所以才有了大唐盛世,才有了万国朝拜。如今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一味的去追逐市场经济,消费文学,那么我们很容易丧失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也是现在国家为什么突然对出版书籍和影视作品要求严格的原因之一,因为大量的垃圾充斥着文字领域,各种毁三观的作品一个比一个离谱,就连所谓的乡土文学也不乡土了,革命抗战都可以成为神剧,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写不敢拍的。
早就该严格起来,免得每年国家无论批多少书号都不够用的,是个人都敢称自己为作家,再烂的书也有人吹捧,导致很多真正有实力,真的有才华的人,根本就出名无望,出书更无望,甚至很多作者为了生存,无奈地直接放弃了自己的写作梦想。
现在国家开始整顿市场,杜绝商业炒作下形成的这种消费文学,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在保护乡土文学的发展。这也算是乡土文学的一个新的起点吧。为那些真正静下心来搞创作的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只要你能够写出真正反映民生民意的好作品,那就像《参花红》一样,不愁卖不出去,一样会有出版社和影视公司抢。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其实乡土文学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虽然乡土文学也许不会再有以前那种无限风光,但至少短时间内还是不会消失的。不信你去翻翻这些年的四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的作品还是以乡土文学为主,就连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乡土文学作品。
这就更说明了,乡土文学在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彻底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可是这里我也得给大家泼一盆凉水,写乡土文学,你真的要耐得住寂寞。乡土文学要写得出彩很不容易,即便是真的出彩了,你得到的掌声和喝彩声,也许还不如嗤笑声多。毕竟,《白鹿原》和《红高粱》不是人人都能写得出来的。
那也许很多人都会反驳说,各种文学奖本来就是主流文学的营地,都是你们乡土文学自己捧自己,有本事和网络文学比比谁更火,挣的钱更多。
你要这么说也无可厚非,钱真未必挣得有网络文学作家的多,但是,如果你要出书,就必须像主流文学靠拢,即使是不搭界,你也不能走对立面。说句大实话,主流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不论你是什么文学,只有符合国家的各种规定要求的,才有可能会给你出版纸媒。
以前或许只要你网络上的人气足了,有市场,就一定能出书,现在未必,不仅有条条框框卡着嫩,而且卡得很严。还有现在啥都涨价,出版社的用纸都贵了好几倍了,没有十足的把握,出版社不会随便就给你出书的,毕竟他也得赚钱。
不过说句实在话,就算你出书了,名气不够,也不好卖。我见过太多出版了作品的作家,家里的书堆得到处都是,想送村头厕所,还得看人家稀不稀罕用。全白送,老头老太太也不爱要,拿着怪沉的,而且拿回去现在家里又用不糊墙了,没地儿扔。
乡土文学好歹还算主流文体,只要你是弘扬民族正能量的,就一定会有各地的新闻媒体给你宣传,网文你有啥啊?自己拼人气吧。要是一不小心再被国家一个封杀,那就彻底凉凉了。
综上所述,我觉得,现在就说乡土文学过时了,还有些言之过早。
乡土文学作为一种土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其实代表的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化。因为它饱含了中国风情和中国特色,虽然乡土文学走过了一个世纪,年纪有些大了,但是它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古板,它也在汲取现代文学的养分,并且在不断转变自己的关注点,让更多符合当代主题的素材融入进来。
3、那么当代的乡土文学该如何去写呢?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了很久,我认为,也许过时的并不是乡土文学,而是写乡土文学的那些人的思维方式。
就包括我在内,其实我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种文风中,写出来的文章大都类似以前的故事会体、知音体等文体,产生了思维定式,没有跟着时代去发展。
在新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再沿用老的乡土文学的写作思路和观念去写,因为那些距离现在的人太遥远了,很容易跟不上时代,我们要写的是新的乡土文学,是存在于现在这个大环境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乡土文学要何去何从,是存在还是灭亡,从很大程度来说,就得看各位未来的作家们了。
我感觉对于乡土文学很多人的定位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我们很多人都走进了这么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乡土文学就是土,只要是写乡土文学,就必定得是农村的,就得土得掉渣,没得商量,不然就不是乡土文学。
其实不是这样的,农村题材只是役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只是乡土文学其中的一个分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死认定只要是写乡土,就一定得是农村。
更何况之前我们说乡土文学如果想要不被世界所淘汰,它就必须走创新的路,要敢于添加新鲜的血液到题材里面。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眼界放开一些,土,未必代表农村,而是代表了土地,是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将现代的乡土文学的土壤拓展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范畴内,那你的写作思路就容易打开了。互联网时代,大家不都在呼吁地球村嘛,那么,中国就是这个村的一员。
这么一想,其实乡土文学能写的东西很多。中国每一次的社会进步、经济腾飞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如果再加入世界的元素之后,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砰撞,在乡土文学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现。
我认为,这样的乡土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乡土文学,也就是未来,乡土文学将要发展的一个途径。
那我们再来说第二个误区,第二个误区刚好和第一个误区相反,就是:乡土文学最怕就是写土了,跟不上时代,张嘴闭嘴大碴子味儿,就会给人特别陈旧的感觉,没有存在价值。
就像之前热播的《娘道》,关于里面的女主角为了生儿子,命都不要了。有的人说这是在批判封建教条对女人的荼毒,但有的人就说这是在宣扬这种封建残余呢,大家都快吵翻天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但是我个人觉得,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女主角有这种思想真的是太正常了好吧,在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女人,可不就是这种思想至上嘛!
那些批判的人,其实是脱离了那个时代,用现代的眼光去看以前的思维方式。你总不能让一个处于男尊女卑社会的女人,在那里呐喊鼓吹女人能顶半边天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句话可是毛主席在1955年提出来的。女主角要真喊出来,别不是穿越了吧。
其实,这就和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很类似,这女主角的思维,语言和行动,就是乡土文学里的土。你用现代的思维去看待以前的为人处世,风土人情,那就是不对的。
所以说,乡土文学到底该不该土,该土到什么程度,要看你写了什么,你的社会背景是什么,风土人情又是什么。然后我们再来说土还是不土。
抛开这两个误区呢,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看真实故事吗?
我以前咨询过不少人,上至六七十岁、下至十六七八,问他们喜欢看什么题材的文章,这些人的答案五花八门,爱看什么的都有,不过几乎很少有人说喜欢看乡土文学。但是当我问他们爱不爱看真实故事那种类型的,几乎大部分人都说,只要是保证是真实的,或者看起来让自己觉得真实的,还是很喜欢看的。
那么我们回头想一想,为什么现在真实故事这么被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它真实,或者近乎真实,符合客观现实基础。大家觉得现实里的确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情,或者有的人身上正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所以,真实故事才受欢迎。
那么我们的乡土文学能不能也如此呢?
能!
现代的乡土文学的创作,也是可以走现实主义的那种道路,反映真实的生活,哪怕他就只是一个细小的点也可以。
其实简书里也有不少作者在写乡土文,像我看过的那些,无戒老师啊,她的长篇《大山里女人的三生三世》、《蜗居那些年》、《遗失的记忆》基本上都是乡土类的。再就是凉子姑娘,她那本《我把北方念给你听》,完完全全展现的都是大西北的风土人情,另一个呢,就是梅嘉瑞梅大大的那本《闲杂人等》,里面都是江湖琐事,每一段江湖往事中,都有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鲜活小人物的存在,每一个人背后的乡土风情都是不一样的。还有泥巴 龙凤楼主的《龙树村的传说》,还有别山举水老师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充满了乡土人情,让人看了唏嘘不止。
我相信,如果她们还愿意继续写乡土文学的话,假以时日,她们一定会在主流文学榜上拥有一席之地。
而且我最开始说的那本《参花红》小说也是这种类型的乡土文学,它主人公的原型就是现实中活生生存在的人,那本书的作者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事实,对书中主人公的原型进行了长期贴身采访,不仅多次做实地考察,还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力求还原每一个细节。
书中不少语言和描写都很土,可正是这份土,反而更让人物形象鲜明了起来,他在那种场合,说那种话,做那种事,就是和现实里很多人说的,做得一样,不掺半点虚假的成份,那么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怕写得土了,因为这种土,代表着真实,他接地气,不是在空中飘着的。
写乡土类的题材,最基础的基础就是你在语言上、描写上就得过关,这个人是什么阶层,就要让他说什么阶层的话,而不是一味的怕土,刻意去改变,将一些不属于这个人物的形象强加于他,就像小孩子偷穿大人的鞋子一样,又难看,又不好走路,整不好就得摔一个大马趴。
所以,我们在写乡土文学的时候,不要让思维僵化,不要把题材固定化,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难处,每一个小人物的背后,都有一群人的酸甜苦辣。这种真实性的乡土小说多是以小人物的兴衰来展现整个大社会的文化冲突的。特别能展现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用我们的笔将他们写出来,当然了,不仅要写他好的一面,还要敢于去还原他的痛苦,愿意去写他的不足,那么这个小人物的形象一定是非常丰满的,他有血有肉,而且具有他独特的个性,他的言行举止都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他做得事情能够反映在这大的社会环境中,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他符合这个时代,能让很多人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身边人的影子。
写实的乡土文学,它写尽了无数平凡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这些形象独特,又能反映社会某种层面现象的乡土文学。才是乡土文学未来要靠拢的方向。
就算我要写个农民,我也不必要一定去写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可以写乡村教师,我可以写三支一扶,我还可以写新农村建设,我还可以写农民工,甚至背井离乡的打工者,这些题材都是写农村的,但是又都摆脱了古板刻薄的乡土文学的束缚,而且还特别符合现代出书的主题。
你这样去写一个小人物,将一个乡土小人物的命运与浓郁的民族意识、高度的国际主义和强烈的时代观念相结合, 去深刻地表现现代社会的变迁, 再加入强烈的情感和思辨力量在小说中。
利用小人物一生的坎坷波折去衬托大的环境变化,社会走向,去反映现代社会的一些正能量,由失败到成功,由碌碌无为到功成名就,由懒散无能到精明干练。
或者去反向写,用这个小人物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由惶惑到反省, 由沉默到呐喊,由悲情到自救的心灵历程。写得越真实,越贴近生活,那这个小人物塑造的就越成功,你这本乡土小说也就越成功。
另外,乡土文学从更大的范畴来说,还囊括了乡土文化在内,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乡土文化,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藏。
比如家族文化、婚姻文化、公共形态、精神架构,再比如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作为一个乡土文学的作家,我们要抵抗共体性,不要固定形态。要一边继承这些传统的东西,一边适应现代社会,持续创造新的东西。
要写好一部乡土文学小说,我们首先要讲一个值得大家去追着看的故事,这个故事要生动,要跌宕起伏,要在平淡中充满了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更要有画面感。这也就是要考验大家文字功底的地方了。
这个故事从取材,到人物设定,再到对话设置、还有他的人物关系网的拓展,都要有新鲜感。
像家庭伦理、官场小说、都市情感,这些是绝大多数素材,写的人特别的多,可以算是陈旧了。但是如果你在这其中加入一些不一样的成分,那就可能让这部小说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是个古老的传统农业大国,其文学体裁也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现在国家提倡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农村建设。现在的农村种殖、养殖业,文化建设,经济振兴,环境保护,承包大户,土地流转等都是现在农业的创作题材。
比如写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空巢老人,孩子都不在身边,身体越来越差,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孤独感越来越严重,有钱的还能去养老院,没钱的只能在家等死。
农村养老,农民工进城后的有村无人,国家放开二胎后农民的反应等,都是值得挖掘的题材,写什么题材要取决于作者的落脚点,要能写出社会普遍的认同感这对于乡土文学的写作非常重要。
我们辛辛苦苦写小说为了什么,不就是希望终有一日作品成册嘛,那么你写中国乡土文学,就要考虑多写一些中国变革时代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多去适应一下市场,写农村题材,心里要住着一个城市,把眼光放在村外,写细节,弘扬大局,这才是现在我们应该写的乡土小说。
人是文化的沉淀,我们大步往前走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好我们的土著乡土文学,我们要注重现实,注重在夹缝中生存的乡土文学,使之尽可能多的反映中国的现状。这才是一个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应该做的事,任重而道远。
好了,今天,我的话题就到这里,希望各位能对乡土文学有一点儿新的认识,也希望未来各位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平坦宽阔。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