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脑科学》摘录
1.尽可能考虑有无其他可行的选项。
大脑会不由自主的被当前最关注的事物占据大量的带宽,对有一些有可能 发现的情况视而不看。——我们要仔细推敲还可能发生什么,或原本可以成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关心当前的态势。
2.重新界定问题。
我们作为消费者、公民的工作,就是必须始终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并对任何被问到的事情都养成再三思考的习惯。(我应当把关于“安乐死”的立法理解为一种防止人们死于杀人凶医之手的方法,还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帮助人们死得有尊严的途径?我如果减少兼职工作的时间,是会缩减自己的收入,还是可以有更多时间陪孩子们了呢?)
3.预知自己的冲动并事先约束。
在美国有人会设立“圣诞节购物储蓄”,为了到时能够肆意购物而整整一年都不敢动用账面上的钱财。这种行为被经济学家们视为彻头彻尾的非理性行为。然而,一旦考虑到人类在进化中存在的局限性,这种行为的出现又变得完全合情合理了。诱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时候最难抗拒,因此,如果我们对未来有所筹划,与总是冲动行事相比,会过得更好一些。所以,聪明人喜欢按部就班地工作。
4.别只是设定目标,要制订应变方案。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几乎不可能完成一个表达模糊的目标,如“我要减肥”或“我打算在最后期限到来前写完这篇稿子”。并且,只是把目标表达得更详细[“我要把体重减少6磅(约2.7千克)”]也不能起到足够的效果。但是,心理学家彼得·葛尔韦泽(Peter Gollwitzer)的研究表明:要是给希望实现的目标制订细致的应变方案,采取“如果X,就Y”(“如果看见法式炸薯条,我就走开”)的形式,就能极大地提高成功的概率。
5.随时在收益和代价之间进行权衡比较。
这道理听起来连小孩都懂,然而实际上它并非大脑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想法。人们常常发现自己不是处于一种“预防”心态,即强调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代价(如果我不去参加音乐会,就会浪费买门票的钱了),就是处于一种“促进”心态,即强调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听音乐会太有意思了!谁会注意到我上午上班晚了一点呢)。做出合理判断的前提显然是权衡利弊,然而除非我们提高警惕,否则我们的性格和情绪往往会成为理性判断的绊脚石。
6.设想你的决定可能会被他人抽查。
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要给自己做出的答案说明理由,他们就会比那些不做这方面准备的人们显得公正客观。当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时,我们往往会投入更大的认知精力,更详细周到地研究各种信息,并相应地做出更复杂的决策部署。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注意,我可不是在凭空捏造),如果在公共咖啡机上面放一张画着一双眼睛而不是一些花朵的海报,那么办公室员工在取咖啡时就可能会更自觉地主动付款,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海报上的眼睛让他们感到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7.和现在的自己保持距离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问问自己,未来的我会对现在的这个决定产生什么感受?认识到我们的处理方式在此时此刻和将来会有所不同,并尽量平衡和利用好即时和远期两种思维模式,这对我们很有好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因为把选择完全建立在即时所想的基础上而深受其害。在这方面,一个不错的结论就是:稍等片刻。如果等到明天你还想要这个东西,就证明它可能的确重要;如果你对它的渴望已经消失了,就说明它并非一种迫切的需求。)实证研究表明:非理性行为通常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消散,而要做出复杂的决定,则需要我们留出足够的时间仔细斟酌,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