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那么多人写诗,写诗有啥用啊?
诗歌在中国历史上渊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诗经》成书之前,诗歌就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创造者就是普通劳动人民。
那时候,哪有什么机械化,都是人工干活,劳动。想一想,战国中期,铁器才运用;鲁班时期才发明锯子,人们干活除了简单工具,就剩一腔热血了。一帮子人,喊着口号,挥汗如雨。这口号,写到本子上,就成了诗歌了。
在那时候,诗歌是有实用性的
1 : 干活时喊的号子。就是为了大家用力齐整。像学校拔河比赛,船工号子等,都是这个目的。
我小时候听过抬楼板的喊号子:“加把劲呀嘛 嗨哟~,抬起来呀嘛 嗨哟~,向前走呀嘛 嗨哟~……”没有什么固定词语,但调子是固定的。这类东西不能叫“唱”,更应该叫“喊”,或者叫“吼”。比如发展到现在的秦腔
2 : 发泄心中不满情绪。一边干活,一边嘴里咒骂统治者,就是寻找一种心理平衡的发泄,比如《伐檀》
3 : 对爱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卷耳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于子归,宜其室家。这些句子,现在读起来还是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的。
4 : 就是记录祭祀活动。祭祀这件事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事。祭祀不是没有实际用途,可以解决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跟后来的宗教差不多。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最后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子?他为什么会是现在那样子?我应该怎么做?人为啥要活着?人为啥会死?……”凡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答案的,在宗教中都会得到答案
社会逐步发展了,生产力也提高了,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越来越多。人一有钱,不愁吃喝,闲心也就大了。
特别是在楚地,那里的人脑子里很容易产生奇奇怪怪的想法;后来,巫师,道士,相面,算卦算命的几乎都发源于那里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社会上层人物,不缺钱,脑子活,有想法,有才华,创作出一批作品,这就是《楚辞》。
因为不是为了生产劳动,这些人又是受过教育的文化人,衣食无忧下的天马行空的个人想象,他们想象瑰丽,写作手法夸张,热情奔放,多是为了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这些诗歌,就是浪漫主义诗歌
《诗经》《楚辞》的出现标志着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
近代,特别是在建国前后,有写忧国忧民的,有写舒发心中报负的,有写为鼓舞士气的,有记述人民奋争场景的等等,出现很多优秀诗篇
现代人生活安逸,优秀作品就更少了,多数是见花见雨,山山水水,风花雪月这一套了,目的也就是为展现自已的一点酸文假醋和呵护自已那颗易碎的玻璃心。
这也算是对生活琐事的一种感悟吧!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我也不是研究这个的,随便说说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