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父亲
2023-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夏筠若
今天看完《布鲁克林的树》,故事情节很平淡,作者以一种回忆的口吻记录成长那些年家庭遇见的困厄和不公,以及一家人是如何通过勤奋,细致规划,教育最终获得理想的生活,就像一棵树一样,有阳光,土壤就可以持续生长,仰望天空。
但是书中几次惹得我掉眼泪的是主人公与父亲这条感情线。
主人公的父亲严格来说不是一个传统定义上的好父亲,他没有固定工作,对家庭责任不上心,还有个致命的不良嗜好——酗酒。他让家庭受困于贫穷和饥饿之中,包括他的两个年幼的小孩。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父亲,他在对待孩子,尤其是以女儿视角下的行为,总是充满着对孩子无条件的接受,理解,温柔和耐心。
女儿想转学,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他无比尊重女儿的想法,并且帮助她实现了顺利转学。
他为了给小孩一个圆满的童年,还策划过一场出海旅行,尽管那是一个很糟糕的旅行体验,但是这个父亲天生的浪漫和对孩子的爱,在这次旅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镇上出现变态狂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保护女儿,向他人借了枪这种看似极端,但是在一个法制还不健全的社会,确实如此必要。
后来也确实是这把枪帮助他保护住了女儿。
以及女儿毕业典礼上的那束花。
一切都体现了这个父亲他的难得之处。
有时候我们很难说,一个上进能挣钱,让自己的小孩吃饱穿暖享受良好的教育的父亲更好,还是像主人公弗兰茜这样无条件接纳小孩感受的父亲更好。
但是相信,只要小孩子,情绪价值比吃饱穿暖来说,要重要得多了。
尤其当下,吃饱穿暖已经不再是什么难的事了。但是一个能蹲下来听女儿的诉求,会盛装和女儿出去散步的父亲,可能远比前者要受欢迎很多。
这个父亲给主人公的,又何尝不是这棵树成长的能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