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为了好玩”,人生意义的三个阶段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大部分人会慢慢褪去向往“钱权名利”之心,活的越来越自我,越来越有趣。
- 在生活世界中,有网友盘点,人到中年会出现各种奇怪的爱好,养鱼钓鱼、收藏奇怪的东西、喜欢买充电器(这个比较离谱)等等。
- 在系统世界中也一样,仔细观察那些“资深”打工人,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古怪的“额外”追求。比如有人追求自己的“作品”得有高品质或高商业价值,有人喜欢讲课或培养徒弟,有人喜欢做专业领域的开源贡献。这些追求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都不是经济收益最大化的,但是他们愿意去做,而且热衷于此。
但我也发现另外的有趣现象,对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并不理解这些“过来人”的做事动机,只会以己度人,用自己的动机去带入别人。比如迷恋“成功学”的人,自己追求上升或利益,很容易看到什么事情都理解成“宫斗”(可能是甄嬛传看多了)。更有甚者,不好好打磨自己的能力,堂堂正正的靠工作技能赢得比赛,反而用很Low的手段耍一些小聪明来逐利。在过来人看来,这当然很肤浅和滑稽,但是年轻人自己却玩的不亦乐乎。
基于这样的观察,我尝试用一个简单好理解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这种差异或者说代沟是如何造成的呢?又有什么解法呢?
传奇程序员、Linux和Git之父Linus Torvalds写过一本自传,叫《只是为了好玩》。在第一章中,他与传记作者闲聊,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略带调侃地说出了答案:
我对生活的意义有些看法。咱们可以在第一章跟读者说一下生活的意义来钓他们上钩,等他们上钩,花钱买书之后,我们再随便扯点什么把剩下的章节糊弄过去……有三件事是对生活有意义的,它们是生活中所有事情的动机——包括你做的所有事和任何一个生命体会做的事:
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社会秩序,第三是娱乐。
生活中所有的事都遵循着这个顺序,娱乐之后就再无其他。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的意义就是要你达到第三个阶段。一旦达到了第三个阶段,这辈子你就算成功了。但是你得先超越前两个阶段。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性”,性一开始是为了生存繁衍,然后被社会化,变得与法定年龄、道德伦理和婚姻制度有关,最后性变成了一种娱乐和游戏。有意思的是,Linus漫不经心道出的三阶段,恰好呼应了哲学家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概括人的三类活动:劳动、工作、行动(创造和改变)。
这俩大师到底在说什么呢?我用大白话解释一下。简单来说,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动机,可分为三个阶段:
-
阶段一,生存。这个阶段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生存,这毋庸置疑。人通过“劳动”获得收成或收入,满足基本的温饱。
-
阶段二,社会秩序。当“生存”已经不是问题,做事的动机变成“满足某种人类社会所定义的目的或意义”。比如医生看病除了获得收入以外,“治病救人”就是社会赋予这个职业的意义,程序员写代码除了获得收入以外,“做好有价值的产品”就是社会赋予这个职业的意义。每个“职业”背后都有其被社会赋予的意义,供你选择,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意义。这就是阿伦特所说的“工作”。
-
阶段三,娱乐。前两个阶段虽然有“意义”,但是整个过程的体验不一定是愉悦的。如果前两个阶段已经不是问题了,一个人剩下唯一的意义,就是“如何获得乐趣”,做所有的事情的目的就是“好不好玩?”
PS:前面虽然和马斯洛需求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第三阶段我觉得更直抵事情的内核。
仔细想想这三阶段,你会发现,放大尺度、放长周期看,阶段一和二只是过程而已,“劳动”和“工作”都不是天经地义的,“生存”和“社会秩序”都是需要被跨越的阶段,人生来就是为了好玩,成长磨砺是为了复归天真。只不过,受制于外部条件,我们先求生存,为求生存,我们成群结队,有群必有群规,随后社群规模扩大,变成社会,群规成了秩序和律法,最终这个体系反过来殖民了大家,这才造成了当下的窘境——一边为了生存或更高的社会追求,干着自己觉得“毫无意义”“痛苦”的工作,感受不到心情愉悦,却又担心这个工作被别人抢走,所以不得不再扭曲自己的人性开始内卷,进一步的“劳体费心”,循环往复。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不同,行为目的不同,相互之间不一定能理解,怎么办呢?我想了两个办法,一个适合有灵性的聪明人,一个适合资质平庸的人。
方法一:运用“智慧”让过程无趣但结果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趣
其实生活里充满着这样的智慧,比如“做饭”是有意义的,给妈妈做的早餐,为奶奶包的饺子,但过程有点无聊,准备食材、选品、刷锅、洗碗,其智慧的运用在于如何让过程有趣呢?有的人会把做饭的过程当成跳舞,舞动着身体做饭,有的人会当成练瑜伽,有的人会唱着歌做饭,过程立刻有趣了起来。
工作也是一样,如果你不得不为了生存和更高的社会追求去工作,不如想想怎么让过程变得有趣。比如有人很喜欢艺术,他会把工作过程中的产物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打磨;有人很喜欢历史或者社会学,他会把工作中那些人和人之间原本让人生厌的勾心斗角当成有趣的社会实验来观察和记录;有人很喜欢喜剧,他会把日常工作中原本让人心烦Case提炼成段子,变成一种“脱口秀”或“小品”。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嘛,这种多姿多彩的手段,会让结果有意义的劳动、工作,过程也变得有趣。这种游戏化的处理思路,会让一个人的人生意义进入到第三阶段,也就是终极。
方法二: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欲望,尽量让自己进入舒适的状态
工作中最怕遇到自以为聪明的人,只在事情的外围下功夫,不进入到事情本身做事,在过来人眼中的效果就是“又菜又卷”。这种情况下,不如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工作之内做好分内事,工作之外的时间里,宗教也罢,艺术也罢,找一个运动或者爱好也罢,想办法让自己在大部分时候能进入到一种舒适的状态,疗愈自己的内心,这样一来才有可能慢慢进入到第三阶段。
归根结底,工作不是天经地义的,游戏才是。就像Linus的自传标题那样“只是为了好玩”,Linus在书中感叹:
开源运动如此神奇,其中最令人费解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聪明绝顶的程序员愿意在完全无报酬的情况下去屈尊工作。用一个动机来概括这一切,最适合不过了。在生存已经或多或少得到保障的社会里,金钱不是最大的动机……对软件工程师是如此,对剧作家、雕塑家和企业家来说也是如此。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游戏,但行好事,Make things happen,运用你的智慧,让事情的结果有意义,过程有趣,然后,怡然自得的过好每一天。
单虓晗写于2024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