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生死来句读

雪花把天空飘得很轻,轻如风中的爱情,被诗歌埋没了一生的人,黎明前又重新回到了想象中。——仓央嘉措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生死来句读”这句话不是仓央嘉措说的,是台湾作家简媜在其散文—《四月裂帛》里,对爱情的深切体会,但这句话用来概括仓央嘉措的情路,恰到好处。
世间有无数深情,却只有一个仓央嘉措,读他的诗,大凡都点感情经历的人,都会有所触动。
人的一生,总有那么几段忘不了的往事,一句“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解开了多少囚禁的心。
无数人吟诵他的诗,迷恋他传奇的人生,但其中又有多少人,能读懂他令人心疼的深情。

01
1682年2月25日,在刚刚竣工的布达拉宫里,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
他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为了继续利用达赖的权威,掌管格藏传佛教鲁派(黄教)事务,就对外秘不发丧,还欺骗康熙帝说是达赖在闭门修炼,而且也没有派人去寻找转世灵童。
命运就是在不经意间会出现巧合。第二年,也就是1683年,仓央嘉措降生,谁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就是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早在1985年,桑结嘉措就看中了仓央嘉措,只是当时并没有将实情告知仓央嘉措的父母,也没有公布于世。
而他们之所以选定仓央嘉措,是因为仓央嘉措的故乡,处于在偏僻的藏南门隅纳拉山下,这里安定、祥和,除了容易保守秘密,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大多信仰红教,若是培养出一个黄教教主出来,更便于发展黄教势力。
终于,在1696年,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中,从战俘口中无意间得知了五世达赖早已在14年前就圆寂了的消息。他极为愤怒,命令桑结嘉措立即刻寻找转世灵童。
圣命不敢违抗, 桑结嘉措随即派使者前去接仓央嘉措。
寻访的使者翻山越岭,来到门隅纳拉山下的宇松地区,找到了乌坚林村的农奴家,也就是仓央嘉措家里。
正值少年的仓央嘉措,器宇轩昂、才智过人,他不但擅长骑术和剑术,而且还会唱歌、作诗,风采斐然,在当地很受欢迎。
1697年,仓央嘉措被正式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9月,就被迎接到了拉萨。10月,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布达拉宫虽然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但他始终认为自己不属于这里,日子也过得特别单调。
每天除了和监护的师父们一起诵经、礼佛,就是学习枯燥无味的佛学经典,被浓郁的宗教氛围束缚着,青春无处安放,再加上背井离乡、举目无亲,更是心生孤独。
他的本性就是一个诗人。诗人就应该去呼吸自由,去天地之间流浪,放浪形骸。
于是,实在受不了清规戒律、繁文缛节的仓央嘉措选择了出逃。他悄悄换上藏族服装,戴上假发、戒指,手里拿着弓箭,乔装打扮成一个猎人,偷偷溜出了布达拉宫。
他隐瞒身份,去爬雪山、打猎,在拉萨的八廓街闲逛,和世俗的人结交朋友,并和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把酒言欢,这些朋友并不知道他就是藏族人民的活菩萨……
才华横溢的仓央嘉措放飞自我,无拘无束地燃烧着自己的诗情。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铿锵悦耳、热情奔放的情歌,还和朋友们一起即兴演唱。这些诗歌,很快便在民间传开了。

02
诗人本多情。仓央嘉措能够写出这么多优美的情诗,完全是因为他爱上了一个姑娘—仁珍翁姆,这个姑娘就是他灵感的来源。
相传,早在仓央嘉措入驻布达拉宫前,在家乡就有了心上人,还是青梅竹马。
这个姑娘,是藏族人,美丽动人,他们在一起耕作放牧,感情很深。心有所往,自然会厌倦布达拉宫无味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
他还经常微服夜出,与女神幽会,不管佛教的清规戒律。
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外出人的脚印,顺着脚印寻觅,他发现这些脚印伸进了仓央嘉措的寝宫。
之后,铁棒喇嘛就审讯仓央嘉措,对他施用了酷刑,还在他身上贴满了喇嘛。皮肉之苦,并未阻止他的深情。
1702年6月,仓央嘉措在浩浩荡荡的僧团护送下,前往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讲经受戒。
本是无限荣耀的事,但仓央嘉措在万众期待下,先是拒绝了讲经,之后回绝了五世班禅的授戒,还亲自要回了他过去所授的沙弥戒。
这个举动,让桑结嘉措、三大寺的法师们大吃一惊。他们十分反感六世达赖的“浪荡”生活,苦口婆心,极力劝阻,依旧未能挽回仓央嘉措决意返俗的心。
得不到就要毁掉。谁知,桑结嘉措暗地里派人去刺杀仓央嘉措。意外的是,刺客并非是仓央嘉措的对手,刺杀未遂,仓央嘉措暂时逃过一劫。
政治上,黄教一直为了统治西藏在争权夺势,五世达赖圆寂后,桑结嘉措便开始了与和硕特族的长期斗争,并且矛盾日益尖锐。
1705年,桑结嘉措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秘密派人在和硕特首领拉藏汗的饭菜中投毒,不巧,计谋又未得逞。
拉藏汗王大怒,立刻调集大军击溃藏军,杀死了桑杰嘉措,并上书清政府,状告桑结嘉措蓄意谋反,而且他所立的六世达赖终日沉溺女色,花天酒地,不理教务,不是一个合格的达赖,建议贬废。
次年初,康熙帝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
1706年5月,拉藏汗借战乱之机拘捕了仓央嘉措,把他关在了拉萨附近的一个民居里。
他在那里,依然没有忘记他的朋友们和爱人。仓央嘉措给他们写诗,然后托人带出去送给他们。
这年6月27日,接到旨意后,拉藏汗命人押送仓央嘉措进京。在出发前,他写了一首《洁白的仙鹤》给仁珍翁姆:
洁白的仙鹤啊
请把双翅借我
我不会飞到很远的地方
只到理塘转转就回来
万万没想到,这首诗,竟然成了他与爱人之间的诀别诗,从此生死两茫茫。
在押解的途中,仓央嘉措在青海湖附近的公噶瑙尔不幸圆寂,年仅23岁。他圆寂之后,在灵塔殿里,没有人安放他的塑像。
史书上,有关仓央嘉措的记载特别少。从一个农奴家庭的儿子,到尊贵的活佛,他没有在佛教上做出什么成就,严格说来,也不是一个政治家,甚至关于他的死因也是一个谜。
但是,作为一个自由率真、才情浪漫的诗人,他被世人记住了,在他的诗歌里,他活了下来,写下了道不尽的情:“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如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