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伯乐推文汇总简书影视艺术赏析|伯乐已推文选简书·电影院

《革命之路》:对庸常打工人的剖析

2023-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左左471

特别声明:本文是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电影版的《革命之路》,在婚姻困境和亲密关系破裂方面的笔墨很浓厚,把撕心裂肺和心如死灰的情绪基调渲染得很震撼人心。经历过婚姻之痒的人,应该都能感同身受,但我个人对此却无多大共鸣。

改编电影毕竟是电影,对于人物背景、人物个性和社会氛围的交代,比不上原著那么完整和细致。如果你没看过原著,心理没有前期的铺垫,没有经历过婚姻生活,压根看不懂电影里的爱波和弗兰克为什么会交流失败,动辄就大发雷霆,吵得家无宁日!

为了深入了解故事,我看完电影后又去看了原著,对于《革命之路》原著,能令我共鸣最深的,是同样身为打工族的弗兰克。理查德•耶茨用冷静、细腻的文字对弗兰克工作进行开膛破肚的剖析,背后渗出的窒息感和无力感,没有上过班的人是永远无法共情的:

一  极端通勤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弗兰克,每天赶火车上班的生活跟今天我们赶公交地铁的情景是如出一辙,每天神色慌张,步履匆忙,最后被源源不断的人流吞噬,上下班通勤时间长达数小时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

在这样的生活节奏里,人会无时无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焦灼感,大脑下意识会给自己上链条,哪个时间段要做什么,哪个时间节点要赶哪一趟车,都要计算好,好像无形中被一双大手在推搡着走。

网上有人调侃,上班是最痛苦的事,你要为了上班而早起,还要为了早起而早睡。长期极端通勤对人的消耗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层面的。

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弗兰克在极端通勤下的疲惫感和暴躁与日俱增,他开始自言自语发牢骚,他开始对孩子不耐烦,他控制不住对妻子怒吼,这些琐碎的庸常,像一张越织越密的网,擒住了弗兰克的心,压抑挥之不去。

寥寥数语,理查德•耶茨把一名普通中年男人的状态写得多真实啊:一天到晚在外面瞎忙,不知道为何心里哪来那么多莫名的郁闷和憋屈,无处安放,应该是笑脸相对的家人,却又刹不住恶言相对!

二 工作无聊

弗兰克不喜欢诺克斯公司的工作却又不得不去上班,这种矛盾、无可耐何、却又要碍于于生计而屈服的行径击中了多少人的心?那种感觉就像是把一个天生的户外探险家硬生生困在办公室当文员一样难受。

弗兰克厌恶诺克斯这份工作不是没有理由的。首先,诺克斯公司曾经是弗兰克父亲的老雇主,弗兰克从小就见识过诺克斯公司总部的高层奥特•菲尔茨,并留下了很糟糕的印象;其次,喜欢冒险旅行的弗兰克对于父亲呆在诺克斯公司一辈子不敢离开的行径嗤之以鼻,他不愿意做一个无聊的推销员;最后一个原因是,弗兰克年少当过兵,在军队里有过一段很热血沸腾、意气风发的光辉经历,相比之下,诺克斯公司的工作枯燥无味,这对有理想情怀的弗兰克而言,是跌落低谷的难堪。

弗兰克在诺克斯公司的工作,销售促进部,是一份可有可无的闲职,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弗兰克难以大展拳脚,实现个人价值。一个长期得不到价值体现的人是没有成就感的,所以读者可以理解为什么弗兰克要在妻子爱波和女接待员莫琳•格鲁布面前摆一副装腔作势的做派,要不就装作聪明睿智,要不装作学识渊博,其实他就是通过收获异性的崇拜和仰慕,找回自己的价值。

叔本华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工作无聊,长此以往,弗兰克的热情和干劲被消磨殆尽,因此他在诺克斯公司是懒懒散散,差不多时间就去喝咖啡,差不多时间就去吃午饭,差不多时间就回家了。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弗兰克把无聊的工作当成是身体患有残疾一样,唯一能让他忘却残疾的痛楚就是发薪日去银行排队拿支票。拿薪水这片刻的愉悦过后,弗兰克立刻又会被工作无穷无尽的无聊和乏味淹没。

三 同事无趣

除了工作单调乏味,弗兰克还要面对公司里各种各样的同事:有酗酒成瘾、醉酒后还要人帮他收拾烂摊子的杰克•奥德威,每天像个女人一样喜欢抱怨的艾德•斯墨,令人闻风丧胆、严厉难缠的约根森夫人。

打工人最头痛的事,莫过于遇到恶心的领导、勾心斗角的同事,生活在一个虚伪又无趣的社交圈子里,长期孤独的内心很容易滋生出邪恶的蚊虫。后来发展到女接待员莫琳•格鲁布的一个平常举动,无论是微笑还是眼神,弗兰克都看成是她对自己的挑逗,一种诱惑式的暗示。

与莫琳•格鲁布的地下情,不过是弗兰克在工作无聊和夫妻矛盾双重压抑下的情绪发泄出口,来得迅速,走得也迅速,在弗兰克与妻子爱波决定移民欧洲之后,他迫不及待地与莫琳•格鲁布撇清关系,回到同事之间的关系。

在弗兰克决定辞职后,他得到了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用现代的语调来说就是:老子辞职不干了,以后再也不用应酬你们这群傻子了。他在人潮汹涌的火车站里,观察那些穿着整齐的上班族的时候,里面夹杂着一种鄙视的味道。

四 职场决择两难

统治者苛政厉行,社会经济环境萧条,工作看起来又没有任何的前途,家庭生活中跟妻子的相处矛盾又层出不穷,弗兰克的生活糟糕得如陷入僵局。弗兰克同意了爱波的决定,移民欧洲。

这边,弗兰克很厌倦苟延残喘的工作,无时无刻都想离开;另一边,远方的欧洲充满了诱惑和希望,时刻在挑拨着理想主义的弗兰克的神经。推倒重来,可能是解决目前困境的唯一救命稻草。

命运的安排往往都是出人意表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居然落在了弗兰克头上。每年年薪多3千美金(1955年的3千美金已经很多)和晋升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弗兰克一下子就选择了放弃移民欧洲,想方设法去劝服爱波。在升职加薪的加持下,工作无聊、同事无趣、通勤距离远这些都无所谓了,曾经向往的欧洲再也撩拨不了他。

理查德•耶茨通过简洁、生动的心理描写,就把打工人弗兰克的局限性诠释得淋漓尽致:害怕未知,留恋安稳。害怕未知是因为弗兰克一无所长,离开了诺克斯公司都不知道自己能找什么工作,长期得过且过的工作方式已经令他视野变窄,思想也越来越封闭,害怕挑战,不想适应新生活,所以他选择继续呆在舒适区。

这跟现在的我们面对换工作、换行业的忐忑心理是一模一样的,害怕新工作难以适应,害怕新工作不如旧工作,离开了这个岗位不知道自己懂点什么,呆得越久,人越废,正是这个道理。

五 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或许都曾暗暗立誓不能活成父辈的模样,因为年少的我们眼中的父辈是墨守成规、活得不痛快的人。

弗兰克同样如此,少年时的弗兰克喜欢冒险,活得随意洒脱,他眼中的父亲就是一个穿着西装、向人推销机械的无聊推销员,他跟朋友打趣说,他以后怎么也不会做一个推销员。我们的父辈已经成为一种束缚、一种被世俗按下了头的象征。

弗兰克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一辈子都在为诺克斯公司卖命,直到年老也没能得到晋升还不肯离开。

当弗兰克准备移民欧洲而提出离职,意外得到上司的青睐收获升职加薪时,弗兰克选择了继续留在诺克斯公司那一刻,他终于理解了当年的父亲,不知不觉地他年少时的勇敢和潇洒亦荡然无存,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像父亲一样被“安稳”这双大手钳住,死死不能动。

最后

《革命之路》里有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作者理查德•耶茨把社会不同人物角色写得很真实,活灵活现。

文中精妙的措辞和大量饱含讽刺意味的比喻,让我读完有一种被捅了一刀的刺痛感,特别是弗兰克排队领薪水时,把排队的打工人比喻是一群贪婪等待奶头吃的猪,身为每个月都盼工资、盼奖金打工人的我,心里是又尴尬又不觉含泪认同,我们跟理查德•耶茨笔下的打工人有什么两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