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姆河战役:坦克的诞生之战,一场没有赢家的惨痛战争
在人类历史上,如果推选最为惨烈的战争,许多人可能不会选择二战,也不会选择其它任何战争,而会选择一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惨烈的伤亡数字和死亡人数的过于集中。而在这场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之久的深重灾难中,发生在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间的索姆河战役作为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德军与英法联军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因此这场旷日持久的惨烈阵地战也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历史纪实文学《索姆河:穿越火线》的作者休·塞巴格-蒙蒂菲奥里认为:好的历史著作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他的写作信条是“不应当以自己的观点来讲述,而应该像一出戏那样,让实际上发生过的事件重演,这才是所谓活的历史。”因此,这部以一战中最大规模的索姆河战役为背景创作的非虚构纪实作品,摒弃了传统史学著作的生涩与枯燥,代之以丰富的具体细节描写,穿插大量令人心酸不已的前线士兵战地日记与写给家人们的书信,以人为本,着重突出了战场上的指挥官与普通士兵的心理特征,最大程度真实还原了索姆河战役的整个过程,并不吝于书写战后对整个欧洲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这场战役是由法军总司令约瑟夫.霞飞亲自拟定并指挥,他希望借助索姆河凹凸不平、丘陵起伏、沼泽密布且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的有利地形,通过密集的火力攻击,迫使德军从法国凡尔登战线撤出部队,从而减轻凡尔登的压力。
但在以往诸多讲述一战的著作中,比起霞飞,却都将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描绘成一个残暴无情的刽子手,指责其作战方法简单粗暴,在索姆河战役中指挥英国军队作战,战争的第一天就有多达6万的英军伤亡。这场战役使得英法军队共丧失62万人的兵力,却仅仅只向前推进12公里。从此黑格被称为“索姆河的屠夫”。
在蒙蒂菲奥里笔下,这位时年55岁、不善言谈的苏格兰爱丁堡富家子弟出身的将军却是个缺乏战略眼光、盲目自信且好大喜功的乐天派。很大程度上,他之所以会爬上英军司令这样的高位要取决于他的妹妹嫁给了后来的爱德华七世,从此跻身英国贵族上流社会。尽管他在参谋学院时就已经是班上的佼佼者,且早已被其许多庇护人视为未来的总司令。
有学者认为,一战协约国胜利了,但索姆河战役失败的代价太过惨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另一些人认为,没有索姆河战役,就解不了凡尔登之围,德军有可能真的突破法军防线攻下巴黎,这场战争就会有另外的结局。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索姆河战役,鲜有在德国的中学教育中提及,却是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内容。比如,学生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道格拉斯.黑格究竟是屠夫还是英雄“?“为什么黑格被称为索姆河的屠夫”?关于这个问题,蒙蒂菲奥里在书中做了深入而细致的解答。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战役中,坦克这种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初显神威。作为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它是陆地武器中重要性唯一高于轮式装甲车的存在,主要用来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歼灭敌方陆上力量。
尽管当时的坦克驾驶员大都未经正规培训,尽管当时的技术并不完善,机械性能也很差,但就是这些硕大的“钢铁怪物”让目瞪口呆的德军慌乱中操起机枪和步枪,向这些怪物猛烈射击,往日威力巨大的机枪子弹此刻不是被弹回,就是从这些怪物身上滑落下去。“钢铁怪物”在泥泞的弹坑间如履平地般驶过,压倒了曾阻挡过无数步兵的铁丝网,越过了堑壕,将德军的工事碾压得支离破碎,秋风扫落叶一般,轻轻松松便将德军打得尸横遍野。此次战役中开创了将坦克用于战场先河的指挥官就是黑格,书中讲道,索姆河战役成为一战的转折点,它的结束标志着一战全面结束,踏着堆积如山的尸骨,黑格因其“出色”表现被授予“第一代黑格伯爵”的荣誉。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仿佛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人类对于战争的反思却从未停止。这是一场同盟国与协约国都没有胜利的战斗,索姆河战役的惨败是西部战场大屠杀惨剧的开端,它迫使英国司令进行战术调整。作为一战的转折点,指挥者们在此所犯下的巨大失误,后来成为诸多军事将领吸取教训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