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232:民贵君轻
早起,高声朗读《孟子.尽心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孟子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颇有感触。孟子的“民贵君轻”的观点对于后世儒家学人以及后来的中国政治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据说当年朱元璋对孟子的这个观点大为不满,觉得怎么可以“民贵君轻”,作为皇帝,一定是九五之尊,奉天承运,皇帝昭曰,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相比孔子的“仁”,孟子所说的“仁”,主要是对“民”来说的。孟子认为:如果天子想得到天下,保有四海,就必须施行仁政,爱护人民。人民为重,皇帝为轻!朱元璋准备把孟子赶出孔庙,后被大臣所劝,但是还是下令删除《孟子》中对君主不利的观点。
说到底,孟子看问题非常彻底,从人性善的一面看到统治阶级要想长治久安解决问题,必须把人民服务好,必须得民心,正所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同时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唯有君臣相互尊重,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原文如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大意是: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个人看法:
孟子认为人民是才是国家的根本,人民为大,人民万岁,人民是天,人民是不可以更换改变的,只有国君与社稷是可以更改变换的。从这个观点来分析中国自秦代以来的所经历的一系列的改朝换代的政治进化运动,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孟子“民贵君轻”的重要观点。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一个王朝的衰落,首先就是国君(皇帝)不合格(荒淫无度、利令智昏、懦弱无能、独断专行),导致大权旁落,或被权臣控制、或被太监欺骗、或被外妻干政、或被垂帘听政,然后发生天灾(连续天旱、洪水泛滥导致农业收成减产),继而发生人祸(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国君昏乱、天灾人祸,粮食减产、饿殍遍野、税源枯竭,最终导致帝国财政崩溃破产,于是民心尽失,最终旧王朝覆灭,新势力新王朝上台。旧的国君与旧的社稷被历史洪流给埋葬,新国君与新社稷登上历史舞台,王朝更迭的历史就这样循环往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滚滚红尘中,唯一不变的是人民,正如毛主席说“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改变历史的动力”!
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政治格局的变换与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理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问题上,日本社会表现形式与中国不一样,比如日本依旧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天皇就是万世一系,不可撼动,天皇世家已经统治日本两千多年,问题是:为什么在日本难道就没有人把天皇取而代之?按道理他们的人民也是根本!也是人民为大?君应该为轻吧?
这个有两个原因:
第一、宗教因素,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是上天唯一的代表,某种意义只是一个精神支柱、精神偶像。
第二、权利分工模式:采取了君主立宪制度,天皇只是虚职,统治日本社会真正的实权在明治维新以前是在德川家康、丰臣秀吉这样的幕府强人手里,现在的实权都是掌握在首相手里。最近二十年,日本首相就像换马灯一样频繁,政策不得民心,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政治斗争失败,马上下台。
日本虽然所表现的是天皇万世一系,但是天皇更多代表的是神道教(天照大神)的宗教信仰偶像,尽管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前,天皇一度集中所有权力。但是日本惨败后被迫进行君主立宪,管理国家的权利掌握在首相手里,首相要对人民负责,人民通过选票决定谁可以执政。某种意义依旧符合孟子“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治国的政治理念。
当然,目前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选举制度,其源头的根本理念就是“民贵君轻”的表现,人民可以通过选票来决定谁可以是执政,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执政当局最重要最敬畏的理念!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是孟子最重要的政治理想,他的这个理想深深地烙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王朝的起伏更迭,多少统治阶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原因是他们只希望永远家天下,他们对人民没有敬畏之心,没有把人民服务好,没有高度理解其实人民就是天,任何皇帝都是匆匆过客,只有人民永远万岁。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232:民贵君轻
2019-1-17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