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世界电视剧影视城

《艺术的魅力有多大》

2018-01-14  本文已影响92人  pixiu小品文

  小品文/高平

    有人问,艺术的魅力有多大?可能很难回答。不过,假如我们从山口百惠和《血疑》、周润发和《上海滩》说起,这个问题恐怕就会迎刃而解。

        (一)电视与电影

    黑白电视刚刚兴起不久,日本连续剧《血疑》就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它热播的时候,正值寒意渐浓的秋天。1984年家里还没有买电视,为了能够抢到好位置,上初中的我早早吃过晚饭,就跑到了隔壁的邻居家。结果发现,自己来的还是不够早,邻居家那台黑白小电视前挤满了左邻右舍。

    “幸子真可怜,她那么善良纯洁,为什么会患上血癌?需要不断换血不说,还不能和光夫相爱,这个导演真狠心!”70多岁的刘奶奶说着,用烟袋锅敲打着炕沿边。电视还没开演,她又流了泪。

    “老人家,电视剧都是人编造出来的,不要当真。您要是受不了,哭的无法看,可以回家歇一歇。”

    “才不呢,你们一定想骗我离开,好倒个位置出来。唉,可怜了这两个孩子!”她说的这两个孩子就是指影片的男女主角-大岛幸子和相良光夫。

    “嘘!大家都别做声了,马上要开演了。”屋子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这就是风靡一时的《血疑》带来的影响。幸子(山口百惠饰)与光夫(三浦友和饰)之间的曲折恋情、她与大岛茂之间的父女之情,牵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广播里说,这部日剧在全国造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万人空巷”的原意是指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使街巷空阔冷落,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者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用这个词语来描述它的热播程度,真是恰如其份。

    城市的街巷如此,农村也不差。一到影片开演时间,村子里就变得空空如也。秋收正是繁忙的季节,但人们也早早收工,宁肯第二天起个大早也不愿错过档期,大家基本都挤在有电视的人家看《血疑》。记得在那个不同寻常的晚秋,还有一些邻近村子的年轻夫妇赶过来。“我们的村子太小,有电视机的人家没几户,请包涵,只能来你们这里啦!”

    屋里已经满员,大人小孩挤个满满当当,晚来的人只能趴在窗外看。几个玻璃窗不够用,有人干脆登上外面的窗台,把屋檐下的纸窗花捅个窟窿往里面瞅,像往西洋镜里观景一般。

    “看就看吧,怎么能破坏窗花!”

    邻居家的媳妇儿想发火,她的婆婆及时劝说道:“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宜彼此伤了和气。再说,家境不错,才能买得起电视。人家从外村过来也是因为看得起我们,觉得咱家没有那么小气!”

    于是,这位媳妇儿转怒为喜,又吩咐丈夫把自家的长梯子从仓房搬了出来。“只要不嫌冷冻和别扭,大家就爬梯子上尽情看吧!”

    如果你问我,这么多年,影片看过不少,为什么总是对《血疑》情有独钟?我的回答是,因为它让我们在那些秋叶飘零的日子里,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用真情与真爱的向往填补了物质上的匮乏。说实话,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剧本自身的魅力和情节安排上的煽情因素,二是得益于山口百惠的高超演艺。在凄美曲折的情节安排下,山口百惠以她的气质、内涵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演艺征服了每一位观众。

    其实,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演员,好的演员又能让影片的魅力得到升华,并让演员在其它领域大展才华,受到持续的追捧,这就是电影作为形象艺术的正向循环效应,其它艺术门类无法达到这样的奇特效果。许多影星成名后兼入歌行,不少歌手小有名气后又去拍电影,都是因为这个道理。山口百惠就是歌影双全的成功典范。她通过银幕上的表现,创造了一种美的崇高而无法撼动的形象;通过深情忧伤的歌声给人以温暖与共鸣,歌和影二者叠加在一起,就从骨子里俘获了观众的心灵,难怪人们会爱上她、迷上她。据说,在日本,每年都有山口百惠复出的消息,但每一年,影迷们迎来的都是空叹息。

    如今30多年过去,在我们心里,山口百惠是永远不老的。相信你和我一样,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她清纯的样子,甜甜的笑,还有那排洁白的牙齿……

    《血疑》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至今想起危在旦夕的幸子依靠换血才能生存,就觉得痛心。山口百惠那首让人潸然泪下的《谢谢我的爱人》仿佛就在耳边萦绕。

    秋风阵阵吹,树叶枯黄,

    一片一片飘零。

 分手时刻,令人心碎,

    一分一秒临近。

    …………

    还有多少时刻,

    我能得到你的爱。

    还有多少时候,

    我能活在你身旁。

    在影片中,大岛幸子和相良光夫无法结合。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对男女主角的感情戏却成了真。后来,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做了一对容貌和恩爱双全的小夫妻,这也算是弥补了影片留给人们的遗憾。让主人公渴望中的爱幻化为现实,还能怀疑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吗?

    不过,二人的结合在某些人眼里可不算好消息。《血疑》29集播毕,传闻有一个男孩爱上了山口百惠,因听说她要嫁给男主角,这个年轻人要死要活,竟然选择了轻生。不管真假,这种行为太不应该了。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作品本身,而在于“盲目追星、迷失了自我”。他大概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批追星族,或者叫热血粉丝。

    对于那些理性的影迷歌粉来说,那些年头,无非是抄个歌词到笔记本上,再买几张自己喜欢的明星小卡片粘贴到里面。经常拿出来看看,嘴里再哼几声,并无要死要活的冲动想法。

    艺术的本质是美的,它们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也是无穷的,关健在于你如何去理解。天视网有个评价非常有意义:“《血疑》是一个时代美好品德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即使时间流逝,不复往昔,人们对淳朴、善良、端庄、勇敢、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却永远不会过时。”

    想想前面说的那个追星男孩,为什么不把对明星的崇拜变成珍惜生命、发奋图强、坚韧不拔呢?

    除了《血疑》,小时候迷住我们的影片还有不少。比如美剧《加里森敢死队》、印度片《大篷车》、法国喜剧片《虎口脱险》、港产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再向虎山行》、《上海滩》等,同样是让我们无法淡忘的精神食粮。

    《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扮演者翁美玲,因娇俏洒脱的演艺形象而红遍大江南北,可惜她年仅26岁却香消玉殒。至今,这位俏丽的人间仙子留给爱她的影迷们无尽的叹息。因此,1983版的《射雕英雄传》成为无可争议的经典,黄蓉的形象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浪奔,浪流,

    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是愁,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成功,失败

    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上海滩》的这首主题曲,勾起了多年岁月与情怀。我们为冯程程(赵雅芝饰)没有嫁给许文强(周润发饰),选择丁力而流泪愤恨之余,更为影片倡导的人间豪情正义而感怀万千。无疑留个偏分发型、风衣敞怀、气场强大的周润发做到了,他创造了一个时代,成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电影巨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 。从《上海滩》里的柔情硬汉许文强,到《英雄本色》里为友复仇、自己成为跛子的小马哥;从悲情英雄到黑社会老大,再到后来的赌王、赌神,可谓笑傲江湖、风云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哥早已逾越了一个演员的范畴,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每个人都怀有一颗英雄梦。在孩童时代,美剧《加里森敢死队》是男生们心中的最爱。几十年过去回头看,发现它可以算得上是越狱片的先导,之后出现的越狱大片《胜利大逃亡》、《肖申克的救赎》、《空中监狱》、《金蝉脱壳》等,均十分经典,主角都是大牌明星,他们在阳刚智慧之外,弘扬的是一般人缺少的品质:执着与耐性。近年,有个经常受人推荐的美剧-《越狱》系列,它从2005年以来已经拍到了第5季,每个季就包括20集左右,拍完一季播一季,耗时数年。现在,这5个季的内容集中起来看,没个一年半栽时间是看不完的。因为连续剧《越狱》,才让中国人知道了“季”这个概念。网上有人承认,他是跟着《越狱》度过了自己的大学四年;有些人经历了结婚生子,有些人换了工作,还有些人升了职。在每一集里,主角都在研究如何成功越狱,结果总是越不出去,它估计是战线拉的最长的越狱剧了。我的一个朋友喜欢的不行,看它看到后半夜,一连几个月似乎把睡觉都免了。这魔力!

    听了这么多外来影片的评价,你千万不要以为国产片就没有什么地位?错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欧洲都是下降趋势。一部《战狼2》激起了多少爱国自强的情怀,扬国威,燃红了中国梦;大格局,创出了票房之巨。目前,全球票房8强排名如下:

    1、《阿凡达》27亿美元

    2、《泰坦尼克号》18.45亿美元

    3、《指环王3:王者归来》11.19亿美元

    4、《战狼2》近60亿元人民币(未来人民币还会升值)

    5、《哈利波特与魔法石》9.77亿美元

    6、《侏罗纪公园》9.15亿美元

    7、《海底总动员》8.6亿美元

    8、《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8.49亿美元

      我们可以看到,《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均出自导演卡梅隆一人之手。其实,一部影片是不是真的好?说一千道一万,观众最有发言权,票房才是衡量其实力和魅力的最终标尺。国产影片在三个领域是很了不起的:古装片、历史剧和战争片。民族的,就是独特的、原生态的;有特色就很难被同化取代,这是一笔不可复制的财富。如今,《战狼2》已经位列全球票房排名第四位,你能说,国产影片的能量不大吗?

        (二)绘画

    影星和影片可以迷倒粉丝,无独有偶。绘画也有让人生出意外的例子。

    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以其神秘的微笑而倾倒世人无数。至于这个微笑背后的真正含义,几百年来,一直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谜。传说,法国一名画家把自己关在屋里,终日研究它。除了吃喝拉撒,其余的一概不想,整天盯着这微笑过日子。后来,这位路克•马斯佩罗先生竟从巴黎酒店四楼的房间跳楼而下。他在遗书中写道:“在多年努力破解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谜无果后,我选择死亡。”

    达•芬奇真是个让人佩服的天才!有人竟会为他的画而跳楼。这难道不是艺术的魅力,或者说是艺术的魔力所致吗?

    近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通过一种“情绪识别软件”的运算法则,测算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包含了4种情绪:83%开心、9%厌恶、6%害怕、2%生气。这可是电脑运算出来的结果,客观性毋容质疑。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把厌恶、害怕、生气这三项“不开心”的成份加起来,总比例只有17%,这个比例并不占主导优势。真值得为一幅画而自杀吗?一代巨匠达•芬奇肯定没有这个意思。

    《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为推翻波旁王朝,27-29日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边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于是画下了这个作为永久纪念的场面。

自由引导人民

    画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这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女神的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

    这幅画被公认的特点是“气势磅礴,用笔奔放,感染力强烈”。1831年5月1日,它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写了赞美诗。之后,这幅画还有一些不凡的经历。1831年,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又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 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作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它才被送入卢浮宫收藏,不再折返。

    《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一位百思不得其解的专业画迷跳楼自杀,《自由引导人民》却让法国政府战战兢兢,画里的枪并不会射出子弹、革命者的呐喊也听不到声音,它怎么会比轰炸机、真刀真枪还厉害?

        (三)、 恐怖电影

    既然艺术是美的,有朋友问,恐怖电影那么吓人,它们的魅力和价值在哪里?

    我们再回到电影的话题,其实,恐怖电影最在乎正邪两面冲突的效果,它们除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外,本质上是在宣扬一种正义与人性的伟大。主人公虽然是虚弱无力的,但世上没有不可战胜的邪恶。从恐怖片的艺术表现上来说,当然是越能吓到人越好,否则就不算好片。西方人习惯用血淋淋的场面,或者什么女巫、怪人、病毒来吓人;东方人则习惯用鬼异、诅咒等神密文化来吓人。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记得小时候看《画皮》、《神秘的大佛》时,确实让人毛骨悚然,那种感觉一连几天都无法抹去。电影《画皮》根据名著《聊斋志异》改编,无论是旧版《画皮》,还是2008年的新版《画皮》,恐怖始终是继承了原著的基调。故事中的“九霄美狐”-小唯由狐仙披人皮所变,但其皮必须用人心来养护,弄不好就会变回到原型。这比起古代传说的用人皮做鼓的行为,可怕多了!因此,这张皮是电影的核心道具,质地要薄,面部表情还需要通过它清晰地表现出来。据说,皮的原材料是从美国采购的,在整部电影中只出现了6秒钟,却花费了100多万元,可不便宜!

    如果问哪个国家拍的恐怖电影最吓人?我觉的,当属日本片,因为他们擅长于用无形的咒怨和突变的声音来营造恐怖气息。《午夜凶铃》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铃木光司的作品《七夜怪谈》,它算是恐怖电影里一气呵成、绝无冷场的巅峰之作。全片100分钟,其剧情没有血淋淋的场面,而是通过制造悬疑气氛来抓住观众的心,并产生各种幻想,再加上出色的恐怖音效,紧张得令人喘不过气来。据介绍,原版的《午夜凶铃》在日本上映时,许多人被吓的不敢独自回家,要么结伴而行,要么请家人来电影院接回。因在电影院里吓死过患有心脏病的观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删减版。后来,美国人也拍摄了一个同名的版本,但与日版比起来,其恐怖程度小巫见大巫。

    一位喜欢恐怖片的朋友来了兴致。“快告诉我,《午夜凶铃》一共有几部?我想从头开始一部接一部的看。”

    “建议看日版系列,共4部:《 午夜凶铃》、《凶铃再现》、《贞子缠身》、《贞相大白》。”

    一个月后,我想检查他。“请问你全部看完了吗?说说有什么感受吧!”

    “快别提了,第一部之后就停了下来。我没敢晚上看,都是白天在电脑上看的,声音也没敢放太大。其实,快吓尿了。”

    “哦,真有那么严重?”我再问。

    “再看非弄出个毛病不可!因为我家留有一盘老式的盒装录像带,看到6岁的儿子老是偷偷翻腾它,我就想到了影片中的那盘来历不明的录像带。我手里的带子可是多年前从同学家翻录的动作片呀!真担心放这么长时间,里面的内容变了。”朋友基本是哭着脸说这些的。

    “怎么会变呢?”

    “你有所不知,我研究过,录像带由于不能避免磁粉脱落现象,使用寿命非常短,周期10年吧,每过10年必须翻录一次才行。另外,它们的寿命还与使用的次数成反比,年头长了,画面质量会逐年下降。也就是说,即使不用,放10年,也会变成白盘和沙沙声。你说,这不就和影片里没有内容的录像带一个样了吗?”

    “哇,那可不是!”我点头称是,觉得学到了专业知识。

    “录像带的内容会慢慢挥发掉,实话说,这还不算。此外,自从看了《 午夜凶铃》第一部后,连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我都时不时的要回头瞅瞅客厅的电视机,生怕一身白衣的贞子从电视框里爬出来。如果此刻电话铃响起来,然后楼道里再有个什么动静……”

    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在彩电之外,谁家里能有个录像机,算是很奢侈的了。后来,这位朋友真的没看后几部,我们说他是叶公好龙,他并无任何反驳。看来,他真的被吓尿了!

        (四)文学作品

    艺术包括了电影、绘画、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等繁多种类。除了前面提到的电影和绘画,文学作品的魅力如何?其实,它的影响更为巨大深远,甚至可以跨跃时代,有真实的例子为证。

    第一位: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1859~1930),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因成功塑造了侦探人物──歇洛克•福尔摩斯而成为侦探悬疑小说的鼻祖。他一生写了60个关于福尔摩斯的故事,56个短篇和4个中篇小说。1893年12月在《最后一案》中,柯南笔下的福尔摩斯不幸葬身于莱辛巴赫瀑布。本来,他本想就此搁笔、退出写作生涯,结果他的这个想法引起读者们强烈不满。圣诞节前一天,柯南的住宅—伦敦郊区诺伍德镇的一所维多利亚式房子外面聚集了一大群人,他们愤怒地向窗户扔着石块儿,控诉屋内的人谋杀了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与此同时,在伦敦市中心报社云集的舰队街,人们在示威游行。《绳链》杂志社则收到雪片般的来信,虚构的福尔摩斯侦探怎能去逝?读者纷纷要求退刊。就连柯南的粉丝-维多利亚女王也坐不住了,公开表示:“我很失望!”

    最后,在读者的呼吁和一片声讨中, 柯南不得不让福尔摩斯重新“复活”。他于1901年再次提笔,写下充满迷幻色彩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原本《福尔摩斯探案集》只有三部,而如今我们看到的第四部的开篇就是《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此部命名为《归来记》,算是为福尔摩斯死里逃生有了一个交代,取这个名字估计也是作者重出江湖的一个暗示。

    第二位: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 1828~1905),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他的一生像个“写作公司”,仅小说就有104部,文字七八百万字,《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被誉为“凡尔纳三部曲”。他的文笔流畅清新,情节波澜起伏,使读者如痴如醉。最可贵的是,他凭借浪漫而又符合科学的想象力,被称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不妨举几个惊人的事例。

    1、当时,还没有发明电报。在凡尔纳的笔下,却不仅有电报,还在1889年的作品里提到“有声传真”-电视机。实际上,电视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公开放映。

    2、在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之前几十年,凡尔纳便已在作品中写到直升飞机。

    3、他还用饱蘸幻想的妙笔,写出了3位探险家坐在一颗大的炮弹里,用巨炮把他们射到月球上去。写《从地球到月亮》这本书的时间是1860年。而在现实生活中,直到1969年才有“阿波罗号”登上月球。人类用整整109年的时间才实现了他这个大胆的设想。

    4、加拿大法裔将取得革命胜利 、子午线将会被测出,这些预言均被历史证实。

      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走上科学之路,或多或少受了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潜水艇发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他的自传里开篇便说:“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与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都承认他们从小说中受到过启发。

    无论是身前,还是生后,凡尔纳得过的奖励与赞誉不计其数。“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这个评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

    据说,凡尔纳的母亲任性轻浮,但对人热情诚恳,富于幻想,他大概是继承了富于幻想这个基因。他的作品译本累计达4751种,在全球被翻译最多的作品排行榜上,位列第二名,仅次于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之上。

    第三位: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先是小说家,后来又成为杰出的诗人,以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著称。《德伯家的苔丝》被公认为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她关爱弟妹,热爱生活,渴望幸福,但又屈从于父母的虚荣心,在求得真爱之路上一次次失去机会。历经磨难,她好不容易在艰难和屈辱中站了起来,却重新落入纨绔子弟亚雷的魔掌,直至遭到毁灭的命运。

    对于这部杰作,特别是其女主人公的评价,在保守势力占主导的皇权时代,曾引起激烈争议。1888 年哈代开始创作此书时,就和一家出版商签订了在报纸上分期刊载的协议。然而,发现书中的苔丝怀有私生子时,出版商便违背了协议。其他两份杂志也以相同的原因拒绝发表,除非哈代愿意删除某些内容。后来,小说以原版面貌出现时,不想一石击起千层浪。报刊《星期六》认为,“哈代先生……用一种令人不悦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不怎么样的故事”。作品还激怒了许多保守正统的读者,有人甚至焚烧了这本书,把灰烬寄给哈代。4年后,《无名的裘德》问世,因为讲述男女主角是表兄妹的婚恋,哈代再次受到上流社会和保守教派的攻击,他被迫小说掇笔,转向诗歌创作。不要以为当时来自社会的压力对哈代继续写下去影响不大。想想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的例子,他不就是为了维护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而被活活烧死吗?当时的教会视之为异端邪说,后世不也承认日心说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吗?

    受到贬斥的同时,哈代和他的《德伯家的苔丝》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大的共鸣。最初在报纸分期连载时,许多醉心的读者期期不漏地阅读,还写信赞扬这部作品,有人恳求哈代安排大团圆的结局。还有一些与苔丝遭受同样命运的妇女则视哈代胜过亲人,向他致函倾吐积怨,申求同情和支持。然而,小说仍以哈代惯常的悲剧结局收场。“埃斯库罗斯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德伯家那些武士和夫人,却长眠地下。一无所知。”看过此书的人,除了悲痛流泪,引发的是深深的思考。一部小说能够触及灵魂,让读者上升到思考人生与社会哲学层面,实在让人敬仰。

    哈代属于出身下层社会的作家,一生共发表近20部长篇小说。他的作品表现出时代的先进性,敢于向维多利亚“黄金时代”的陈规旧俗提出严正挑战,这难道不是正义和良知的体现吗?

    这位贫穷的石匠的儿子在16岁时跟一位建筑师学徒,从27岁起就写出大批作品,最后逼于无奈,以诗人的身份开始(也结束)了他的文学事业,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不朽”是什么意思?就是“存在于人类的记忆或记载中,虽久不废,永不磨灭”的含义。这是多么崇高的地位!

    1928年1月11日,哈代在“宏门”去世。当时,政府要求将这位名人安葬在西敏寺教堂,而哈代的家人和朋友却坚持安葬在家乡。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哈代的骨灰安葬在西敏寺教堂的诗人角,而他的心脏则被运回家乡,与他的妻子和家人一起葬在斯丹斯福德墓园。

    “时光真是令人悲伤,它偷走一半,又让一半留存;于是颤巍巍的黄昏之躯,却搏动着一颗正午之心。”这难道不是哈代一生的真实写照?

    如今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众多哈代研究专家、哈代迷们仍经年累月地踏足于他的家乡—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或追忆那些逝去的影子,或为研究与创作寻找灵感。这就是这位悲剧大师给后人留下的影响。

托马斯·哈代

    看到此处,我们不禁再次感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却又为人们在这个世界带来美好的向往与无尽启迪。如果你也能写出这么一部小说,定是一位不会被埋没的大家、名家!

    那么,一部文学作品、一位作家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想,之所以伟大,核心在于他们从生活中感悟和发掘出一种可以跨跃时代的进步思想,而这种思想就是一把无形的力量之剑,铸就它的成份是:正直与善良、美与爱、正义与进步。

    第四位:说的不是人物,而是与小说有关的两个旅游景点。文学作品也有让虚构的场景成为现实的例子。

    绿山墙农舍(Green Gables):坐落在加拿大卡文迪许村,它原是长篇小说《绿山墙的安妮》的创作背景,现已建成博物馆。室内再现了安妮、马修、玛丽拉的房间,仿佛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女作家的墓在西边不远的地方,墓碑与绿山墙农舍遥遥相望,小说里令人神往的“情人的小径”、“闹鬼的森林”都围绕在墓地周围。入夜,可以听到“闹鬼森林”的呼啸、“红色海滨”的涛声。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少是来验证自己读小说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一个作家在逝世后如此受人爱戴,一个作家的故乡能因为她笔下人物、景物的迷人魅力而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马利于1980年出版这部小说后,很快就畅销四海,千百万崇拜者的信如雪片般飞到爱德华王子岛的女作家家中,她由此而受世人瞩目。小说出版几个月就再版10次,到1909年英国版也印行了15版。

    法国的伊夫堡狱(The Chateau d'If prison):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胜地,源于大仲马的经典著作《基督山伯爵》。小说主人公受人诬陷,在这里度过了十几年的铁窗生涯。从马赛坐船出海,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这里,船上还可以体会地中海的那份湛蓝与清澈。岛上的监狱依然如故,保留着十八十九世纪的那种感觉。同时,开发了小说场景的参观线路,摆放着各种以基督山伯爵为主题的纪念品。

    1844年该书出版后,无数好奇的读者纷纷来到这座阴凄悲切的古堡参观。在《基度山伯爵》一书中,大仲马把伊夫堡安排为囚禁爱德蒙•邓蒂斯和他的难友法利亚长老的监狱。古堡的看守人也煞有介事地向每个来访者介绍那两间当年的囚室。人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而看守人则相应地拿到一点小费。

    一天,有位衣着体面的绅士来到伊夫堡,看守人照例把他带到囚室参观。当听完了例行的一番有声有色的独白之后,来访者问道:“那么说,你是认识爱德蒙•邓蒂斯的喽?”

    “是的,先生,这孩子真够可怜的。您也知道,世道对他太不公正了。所以,有时候,我就多给他一点食品,或者偷偷地给他一小杯酒。”

    “您真是一位好人。”绅士脸带微笑说,把一枚金币连同一张名片放在看守人手里。“请收下吧,这是你对我儿子的好心所应得的报酬。”

    绅士走了,看守人拿着名片一看,上面用漂亮的字体印着来访者的姓名:大仲马。

    这是关于大仲马亲自参观他笔下的伊夫堡狱的一个故事。前一阵子,猛然发现,它被引用到人教版的小学6年级阅读训练题内,给学生留的几个问题如下:

    1、大仲马把小说中的主人公爱德蒙•邓蒂斯称为“儿子”,可见____。

    2、大仲马明明知道看守人在吹牛,为什么还要给他金币?

    3、读了短文,你觉得大仲马是个怎样的人?

    如果您感兴趣,可以试试回答这些问题。基督山伯爵冤狱多少年,在法利亚神甫的教诲下最终完成复仇,得到了宝藏,那是让人感触很深的一段记忆。一位好友回忆起他年少时读这本小说的经历时,感慨道:“想起人生志向从小说里受到启发和指导的那个时代,觉得很振奋和励志。如果我们混混沌沌的过一生,没有阅读,没有思考,人生就缺少了色彩和意义。”你看,艺术的魅力是不是真的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源远流长?

        (五)音乐


    “如果您不相信艺术的魅力,或者说它们的魔力,不妨上网查看一下文中提到的影片、小说与绘画作品的评价。”

    向一位朋友这样推荐时,他笑着问道:“太好了,你还没有说音乐的魅力有多大呢?”

    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几段故事吧。

     “子在齐闻《韶》,三月而不知肉味”。意思是说孔子听了《韶》乐之后,在三个月内,连吃肉都不知味道,你说音乐的魅力有多大?

    传说《箫韶》奏至高峰时段,“凤凰来仪、百兽率舞”。这是多么感天动地的吉祥场面!

    “师旷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师旷是晋国的乐师,虽说是个盲人,但他精通音律、辨音力极强,琴技也十分神奇,其技艺不凡达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他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来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不觉间丢失口中的食物。有一次,他为晋平公弹一曲《清徽》,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16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第二串音响起时,它们排出了整齐的队列。第三串音响起时,它们一边伸着脖颈欢叫,一边展翅起舞。后来他又奏《清角》,人们见到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滚起乌云,接着狂风暴雨应声而至,然后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一幅幅帷幔,各种祭器纷纷震破,屋上的青瓦坠落一地。想想如果您当时在场,这是何等盛况啊!

    2000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观点。中医认为,五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并与人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五种情志(喜、怒、思、悲、恐)相连相通。这套理论的基本机理是:听一些悠扬淳厚的宫调式乐曲,有如“土”之宽实,可入脾;高亢铿锵的商调式乐曲,有“金”之特性,可入肺;朝气蓬勃的角调式乐曲,有如“木”之盎然,可入肝;活泼轻松的徵调式乐曲,如“火”之欢快,可入心;凄切柔润的羽调式音乐,如行云流水,可入肾。

    根据这个古老的原则,现在有人提出了如下指导建议:对于失眠、神经衰弱者,可选择一些亲切温存,曲调低吟、节奏徐缓、慢而平稳的音乐。于睡前收听,可以起到安神宁心、镇静的作用,如《平沙落雁》、《烛影摇红》。对于忧郁症可选用格调欢乐、兴奋舒畅、节奏明快活泼的曲目。如《喜洋洋》、《步步高》,可舒心解郁。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心悸、头晕,可选择情调悠然、节奏徐缓的古典音乐与轻音乐,如《春江花夜月》、《平湖秋月》。对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者,可选用节奏平缓、舒心悦耳之曲。如《花好月圆》、《北国之春》,以促进食欲,调节胃肠功能。

    传说在古代,真正道医大师不用针灸和中药,而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音乐可以治病,无病可以调畅情志,神奇吧?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掉牙的遥远故事,对现世毫无用处。

    美国于1940在卡萨斯大学设立了一门新学科,它的名字叫音乐治疗。目前,全美已经有近80所大学开办了音乐治疗专业。国外重视音乐治疗的作用来源于一个重大发现。一家音乐学院附近有个奶牛场,还有一片菜地。科学家发现,这里的奶牛明显比其他地方的产奶量高,后又发现胡萝卜也长的个头大。为此,研究人员将奶牛分了三组,分别让它们听节奏快的音乐、舒缓的音乐、不听音乐,9周后的对比实验结果是,舒缓的音乐有助于产奶量提高3%。于是,音乐的价值和妙用得到认定,并探索用它治疗疾病。二战期间,因音乐治疗精神疾病的伤员效果显著,被广泛推广。1974年,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成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音乐治疗已经成为一门完整成熟的边缘学科。如今,日本、台湾的一些大型医院均配有专业的音乐治疗师。风行全球的音乐胎教,据称能让孕妇肚子里的胎儿发育的更好、更聪明,相信如今新生代的父母均对音乐胎教谁也不敢落后。这与其说是西方人的发明创造,还不如说它的老祖宗就是我们中国古人,因为胎教理论的发源地就在中国。

    古人还根据五行与五脏的虚劳关系,提出了精妙的五音选择和曲风安排,区分多么细致啊。古代导引术讲求“形体、运气、意念、静心”四要素相结合,如果说它代表了自然养生的最高境界,那么近年比较流行的印度瑜伽、甚至于不被人挂齿的广场舞,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讲究形神与怡情上的合一。

    报纸、电视经常对各位长寿老人的报道不少,仔细对比会发现,他们都很勤快,心态也好,大多住在山野乡间。他们喜欢大自然的同时,也笼罩和沐浴在了无形的音乐世界里,也许这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些山泉、溪流、落叶、虫鸣的声音,还有劳作的乐趣在他们心里早就被当作最美妙的音乐了。如今,住在城市里的人,却很难得到这个待遇。世界各地的长寿老人基本都不是城里人,有条件的城市人又要回乡下置地建房,还有不少音乐创作者专门要录取一些大自然的声音放到作品里,以求反璞归真,这都是新的趋势。

    因此,没事的话,建议大家多参加一些带音乐的户外运动。当然,也可以一边散步,一边听听音乐,来个自我消遣,以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舒展压力,放松一下心神。在干家务的时候,不妨也放点音乐。那样,老婆或老公定会觉得你十分勤快,一点也不懒,更不是一点浪漫成份也没有。多么有益而无害、一石多鸟的举动呀!

  这篇文章写完不久,一位外地同学高兴地告诉,他是一边看这篇文章,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热水泡脚,身心从里到外都是愉悦的。时间是周末晩上9:00,此前他刚完成8.2公里的夜跑回家。当然,人家是听着音乐一路长跑的,不要怀疑这一点,因为他喜欢吹萨克斯已经好多年。检查他的运动记录:卡里路542Kcal,步数10195,速度未知。真是个知行合一、有毅力的好榜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