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悔过书(重启之路247)
妻子和我推荐了两次这本书—《妈妈的悔过书》,今天在微读里翻开看了,现在看了1/3,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了。
书本刚开始是这个妈妈描述自己曾经的错误教育方式和孩子们崩溃之后家庭的惨状。这个妈妈确实比较失败,居然那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才开始醒悟。我想这应该与她的本性有关。自己在这方面非常自信,无法承认自己在这方面彻底的做错了。
不过她里面讲的一些事例,我们也是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比如孩子曾经对我们家的猫说羡慕它可以不用上学天天在家里玩,在书里她儿子是对着金鱼说的。对于成绩的吹毛求疵,孩子已经考了全班前几,我们还要对比隔壁学校的成绩,没有看到孩子的信心在一点点被我们打击掉。书里面也有类似情节。
后来她意识到不论在学校什么状态,能够坚持每天上学都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也曾经有过同样的感慨。我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俩小时候都是模范学生,我从小到大更是属于老老实实上学的人。我喜欢上学,喜欢早上早早上早自习,喜欢上晚自习。没有想到时代变了,孩子也不是我,他对于学习的态度才是重要的,而我对于学习的想法没有任何用处。
书中讲到自我主导学习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就是三点:“动机、行动、认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动机”。
动机又从何而来?第一是自信,第二是目标。
以前的我们天天吹毛求疵,孩子自信被我们磨灭了。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没有时间给他做,而是按照我们俩自己的意思安排了很多额外的事情,孩子渐渐没有了喜欢的事情。
这两点的消失,都是我们的错。他没有学习的动机,又怎么会行动?可悲的我们!
接下来,我继续看书。
教练式辅导和导师指导、咨询、普通辅导
看过这段之后,我没有发生作者说的这些错误方法。但是我隐隐觉得我也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问题是我放手放的太彻底了,孩子会不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抓手?失去了依靠?我的意思是,当我未来体现对孩子的信任而同意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其实我应该加一句:我信任你,放手给你自己做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我会默默的陪着你,如果你需要帮助,我会尽最大的力气帮助你。
这点或许就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隐隐觉得哪里有问题但是一直没有想清楚的地方。
继续看书。
好的对话和不好的对话
昨晚的谈话,我虽然说了很多,但是孩子说的并不多。应该只是把我自己想说的说了,但是孩子是不是认同,我不清楚。不能算成功的谈话。
我对比了一下文章里面好的对话和不好的对话。好的对话,孩子说的多,父母问的多,最后是孩子提出解决方法。父母目的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好的对话则是相反,最后是父母提出解决方法。这样的对话,孩子没有成长,孩子无论有没有按照父母的建议去做,都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
这种对话,妻子发生比较多,要提醒她注意。
继续看书。
依照一个人表面的样子去对待他,
他就只能维持表面的样子;
依照一个人的潜力去对待他,
他就能成就他最好的模样。
——歌德
这是书里引用的一段话,之后作者做了一件事,把儿子当做教授,叫他裴教授,把女儿叫做会长,叫她裴会长。
这两天和孩子交流,曾经问过孩子对未来的打算,孩子认为是走一步算一步,这就是得过且过,没有目标。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似乎这是一种方法。把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期待用一种玩笑的方式表达给孩子。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梦想,找到自己的目标。
爬虫类脑、哺乳类脑、灵长类脑
不知道这种区分是不是科学,但是表现确实是这样的。孩子以前就经常说这些话:
爬虫类脑过于活跃的孩子,经常说的话可归类成以下七种,最常挂在嘴边的是“烦死了”;问他“为什么要做那件事?”会说“就那样”;问他“怎么回事?”会说“不知道”;问他“试试看这个吧”会回答“不想”;每次话说完总是会加上“算了吧”“真倒霉”“唉”,越常说这些话的孩子,爬虫类脑就越活跃。
让额叶活跃最好的方法就是专注在喜欢的事情上,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顿(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在其著作《心流》(Flow)一书中,便提到幸福的条件──专注的重要性。
里面讲了很多方法,但是我觉得暂时都不适合。目前可以做的就是不要与孩子争执,家庭需要的是看到情绪,安抚而不是争论对错。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就安心了。
教练式辅导的核心三要素为“自己选择、支持性的回馈、成就感”。
教练式辅导的基本哲学就是相信孩子具有各自不同的潜力,相信孩子同时也将选择权交与孩子,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么一来孩子就能培养出自信。
这几句话是我一直这么认同的。也一直在这么做,但是还是觉得有需要进步的地方。
书中说,对于孩子的选择,若能给予支持性的回馈,孩子就能感受到成就感,如此一来便赋予了动机,也有益于孩子尝试学习其他的事。
这个好像没有很明显的感觉,也可能是孩子还没有做出太多选择。但是孩子确实和她妈妈说了他认为我很信任他。
约翰·高特曼博士曾说:“无需将大笔的财产留给孩子,只要让他们看到父母幸福的模样。”看到父母幸福的模样时,孩子也会学习那幸福的模样。
这个明白,不过当年不知道。遗憾。
“不要花费心力做美味的点心给孩子,请好好看着回家的孩子;不要花费心力做好吃的小菜给丈夫,请好好看着下班回来的丈夫。”
想想以前多么在意吃饭,其实吃饭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亲人间的交流,包括身体和眼神。
责备,放在具体事情上。
称赞,放在努力和行动上。
道歉,教给孩子如果面对错误。
情绪教练型父母,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后,再制定行为的界限。
我貌似接近放任性,应该是接纳他的情绪后说出来他不对的地方。
全部看完了,文章最后是两个儿女对作者的感恩。感触深的是当女儿那么糟糕的时候,她可以耐着性子听女儿讲 然后给女儿支持性的反馈。
人生是一个长跑,虽然自己在孩子青少年期没有做好,但是现在开始改变就是对的。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