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019读书笔记文学与美食

餐桌上的世界史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12人  花间星事
餐桌上的世界史

“餐桌上每日出现的食材或料理,背后都隐藏着肉眼看不见的空间移动或履历变化。当视角改变时,餐桌就变成神奇的小型大剧场。若能觉察无法言语的食材和料理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相信日常生活,也能展现出更加不同的色彩。”

                  ——宫崎正胜《餐桌上的世界史》

很少人会去想我们的日常饮食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今天读到这样一本视角非常独特的书《餐桌上的世界史》,作者宫崎正胜先生原来是北海道教育大学教育系的教授,后来长期在日本NHK电视台从事世界史讲座。他专攻方向是国际交流史和世界教育史,著有《中东与伊斯兰世界史图解》《世界史图解》《从地名与地图看世界史》以及《航海图中的世界史》等多部专著。这本关于人类饮食世界的世界史,可能是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有关系的作品。

书中有很多关于食物的奇闻轶事:比如古埃及人将食物强行灌入水鸟的嘴已取得肝酱;罗马人会吃狗鱼肝,孔雀脑以及红鹤的舌头;还有富裕的巴比伦人家利用母猪挖掘松露,这一传统倒是在法国仍然盛行。想到中国人几十年前也有吃猴脑,熊掌,穿山甲等食物的陋习,不得不佩服人类在吃这个问题上丰富的想象力。但是读到这些奇怪的食物还是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在长达500万年的历史中,人类社会不断出现着巨变。真正诞生了食材与料理法的组合是从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开始,期间经历了15到16世纪大航海时代,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后期开始的科技革命。人类的餐桌仿佛是一个精彩纷呈的舞台,不断上演着新鲜的桥段。虽然很多地区有对传统的沿袭,也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但在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人们饮食的多样性经受着越来越多的考验。

作者从文字的起源谈到日本饮食文化和中国的关系。“旬”在日本指的是当季食材,而在中国古代的商朝,旬指十天一个周期,这个概念沿用至今。在日本料理中“庖刀”至今仍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用盐渍的方法保存“生鱼”或“生肉”。“鳍”指的是盐渍鱼,这个字现在日本是“寿司”的意思。在欧洲食物之间同样有着这样的关联。英文中醋vinegar是由法文中vin(葡萄酒)和aigre(酸的)结合,也就是说醋就是酸掉的葡萄酒。

谷物,小麦,玉米分别出自东南亚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干旱地区,和新大陆。肉食中的猪,牛,羊也曾经是某个民族或者国家的主要食物。到了20世纪由于大规模养殖,鸡成了最大众化的肉食。当然无论哪种食材都需要好的料理方式。在世界饮食文化中,中国料理无疑是方式最多,体系最完整的。除此以外还有善用咖喱的的印度料理,用香料的阿拉伯料理,以及以面包为主食,佐以火腿,肉肠的欧洲料理。从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我们很可以解读出经济,文化,地域,政治的变迁。

大陆板块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在17世纪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砂糖,茶,咖啡都曾经是奢侈品。甚至由于茶叶关税还爆发过很多争端。比起那样的时代,今天我们生活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中是幸运的。日益国际化的世界,让我们有机会品尝到各地美食。然而,人类的身体却因为“饱食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很多健康问题。也许通过阅读《餐桌上的世界史》,可以帮助我们反省一下自己与食物的关系,更好地珍视饮食文化中那些优良传统。

餐桌上的世界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