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入门指导手册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为什么要说25亿票房的《哪吒》更像是成功的儿童向爆米花电影

2019-08-06  本文已影响90人  新片场学院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近日热度持续高涨,截至昨日16点40分,票房达到24.42亿,超越《捉妖记》(24.40亿),进入内地票房总榜前十。距离25亿也不过是弹指之间,可谓是有史以来最惊人的动画记录了。

但是撇除粉丝滤镜,以一个电影人的角度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儿童向爆米花电影,却算不上一个优秀的标杆电影。

当然,这里并非是要说《哪吒》这部电影的坏话,而是说我们既要承认《哪吒》这部电影已有的成就,也有正视这部电影存在的不足。

《哪吒》上映之后,自来水好评如潮,但是细看这些好评究竟都是些什么内容呢?先撇除一多半的“藕饼”CP粉,再撇除一群跟风“国漫崛起”的投机分子。

《哪吒》值得称赞的地方,一个是画风的精致,看得出电影制作方的良苦用心,一个是特效的给力,看得出动画特效技术的发展成熟,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地方。但是坦诚而论,这部电影从电影分镜,剧本,剧情,角色弧等角度来说,尚不足以成为电影行业的标杆作品。

(内含剧透,介意者止步)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题得失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题一直宣传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过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的十分突兀。简单来说,《大圣归来》中“救不了,也要救”这个主题,并没有从大圣口中直接喊出来,但观众依然可以感受到故事最后大圣理解并且践行了这个主题,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如果哪吒没有喊出来那句话,那么这句话就在电影中没有丝毫的体现。

究竟是善与恶的抉择,还是人与妖的偏见,亦或是魔丸与灵珠的命运?整部电影对这三个问题都有所涉及,但又浅尝辄止,并且将三者混为一谈,导致主题不明确,最终只能通过哪吒嘴里喊出这句话,才能提炼出这个主题。

我们知道,电影的主题其实就是故事的得与失。在任何故事中,都要了解故事在说什么,“得失”与剧本的意义和价值观都十分相关。

故事的得失包括三个层面:外在的得失、内在的得失、哲学层面的得失。

外在的得失包括:生死、金钱、比赛、身份、地位、任何身外可得之物;

内在的得失包括:爱情、亲情(父母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爱)、友谊、自尊等;

哲学(价值观)层面的得失包括:广泛集体的价值观、个人价值。例如1979年动画《哪吒闹海》中,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时,哪吒面临的选择就是,究竟是一个人逃掉让陈塘关百姓自生自灭,还是牺牲自己一个人拯救陈塘关所有人。

绝大多数故事和编剧都能做好外部和内部得失的两个层面,但是哲学层面的得失主题是非常抽象的,很多电影就到不了这样的高度,但这个层面的主题其实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外在的得失是人们对于哪吒的偏见,这一点在故事中,李靖抓到了海夜叉,准备在哪吒生日宴上为哪吒正名,然而直到故事结局,也没来得及把海夜叉带出来,因此事实上,电影直到最后也没有好好解决外在的得失这一问题。

内在的得失,在这部电影中是关于亲情、友情与陪伴的讨论。可以说整部电影都是围绕这个内容来展开,然而无论是李靖上天求元始天尊导致哪吒父爱缺失,还是夫人降妖除魔没时间陪哪吒导致哪吒太孤单,亦或是百姓畏惧哪吒导致哪吒没朋友,前半段故事中,都把内在的“失”处理的很极致。

然而“得”却有些突兀,李靖一张替身符就让哪吒感受到了从小缺失的父爱?踢了一次毽子就成为挚交好友的“藕饼”,却在听到太乙真人一句“他要活埋陈塘关”就立刻反目成仇?或许是篇幅所致,这感情来得快去得快,更多内容全依赖观众同人脑补,最终导致了“藕饼”CP粉跑偏似乎也是一种无奈。

而电影中角色弧的发展也并不显明,或者说没有递进发展。

哪吒想跟小孩玩被误会——于是哪吒决定真的做个恶人——听师命斩妖除魔又被误会抓小孩——于是决定真的做个恶人——爹爹说生辰大家都来祝福结果知道自己是魔丸——于是生辰宴上大开杀戒——发现父亲送的替身符——决心做个好人拯救百姓结果被雷劈——那就以魔丸的名义接受被消灭的命运。

哪吒真的是在抗争命运吗?很难说能提炼出这样的主题。甚至有网友留言表示“本片哪吒的叛逆止步于被爱感化,高尚的说法是【爱感化邪恶】(即魔丸恶念),轻佻的说法是【某个无赖因为求之不得打砸一片,突然发现想要的早就被塞在锦囊里送给自己了,于是终于消停了】”

而敖丙则一直徘徊在,救龙族或者救朋友的抉择中,最终选择不管龙族怎样一定要救朋友。然而留下的逻辑问题则是,如果敖丙最终选择的是为了朋友不顾一切,那为何一开始要选择“冰山压顶”团灭陈塘关呢?

最好的解释是,他们都只是三岁的小孩子,所以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事情到面前了就那么做了而已。但这样的解释可以让逻辑自洽,却难以让主题升华。

并且,去掉了“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以及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情节之后,哲学上的得失缺少了最直接的“事件介质”,于是只好通过主角的口中的大喊作为主题突出。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曾在采访中说“津津乐道‘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是被文学美给洗脑了。”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这部电影从制作的时候就抛弃了文学美所以导致了剧情上的处理逻辑混乱呢?

《哪吒闹海》的主题得失

1979年的《哪吒闹海》动画在创作之初就有着鲜明的文学性观点。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等一批大师,从宏观上来说,要展开一场神话的回归运动,从操作上来讲大刀阔斧改编《封神演义》,从而通过“出世”、“闹海”、“自刎”、“再生”、“复仇”的五个阶段来表达戏剧冲突极为强烈的递进关系。

在一个常规电影中,前三分之一,存在着主角从平衡世界进行受伤时刻的变化。主角原本有自己稳定的性格、稳定的认知和与世界的稳定关系,但是随后遇到了激励事件,这件事会改变主角的生活,并且会一直持续。

然后这一事件会引导主角进入和平衡世界截然不同的“突发世界”,改变主角的未来和对未来的认知。此时观众因为已经跟主角建立了一定的心理联系,会在情绪上不由自主地被这个新的世界所吸引。

在《哪吒闹海》中,哪吒本是陈塘关三公子,却遇到了龙王刻意不下雨并且要求童男童女的祭祀,于是哪吒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杀死了巡海夜叉,又杀死了龙王三太子,这时候他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产生了挣扎和彷徨。

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担心他惹怒了龙王,哪吒也开始怀疑自己做的究竟是对是错。

在这个时候,故事会进入电影的第二部分,即中间时刻,此刻故事往往发生重大转折,能让主角产生深刻的反思。这个逻辑链是:原有价值观→激励事件使价值观动摇→目标出现→产生反思。

在《哪吒闹海》中,便是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哪吒面临一人生陈塘关灭,或者一人死陈塘关生的抉择,最终哪吒选择了“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故事的悲剧色彩被渲染到高潮。

多少年后,哪吒长袖飘飘、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横剑自刎的一幕仍历历在目,这种深沉的悲壮意境,此后的中国动画片再也没有也无法再现。

故事进行到这个时候到了高潮,情绪达到了顶点,也到了决定故事主题是否成功的关键时刻。此时由于已经经历了前半段的故事,观众情绪已经被整个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推到了一个高潮,此时观众和主角的情绪就会像瀑布冲下一样格外强烈。

于是,哪吒重生,复仇,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戒。此时的得与失在三个层面全部得到满足,观众情绪迅速爆发,大扭转在短时间内发生,观众在绝望时刻突然看到光明。因此高潮部分要尽量设置紧密。

同《大闹天宫》一样,《哪吒闹海》同样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却从主题和立意上基本摆脱了原著,当年的动画人的才智因而得到极大的发挥空间。然而,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中国动画拒绝了从《大闹天宫》到《哪咤闹海》以来“动画片全龄化”的定位与方向,从此走向低龄,进而商业化。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很多笑点在网友看来很尬,但是在影院几乎每次都能收获一大片的笑声,因为观影的小孩子中很多人无法分辨笑点是新是旧,足够刺激笑点他们就开心,而这种低龄化的“尴尬”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恰恰是一大优势。

并且当特效与画风,以及细节做到极致的时候,忽略剧情的逻辑自洽带来的视觉刺激性商业大片正是爆米花电影的典型特征,接近25亿的票房也确实显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商业片的票房号召力,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堪称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最后想用一位网友的话来结尾,“我曾在伟大的日月下嬉戏、我曾遨游过浩瀚的星河,我见过那些永恒的丰碑,我惊讶于那不可复制的神话。我活在过去,亦守望着将来。我知道什么是振奋的雀跃,也明白什么是对往昔的抚慰。”

1979-2019,四十年一个轮回。当年的白衣少年一次闹海斩获四项国际大奖(具体见百度百科),再次在电影屏幕上看到混天绫乾坤圈,我们依旧心潮澎湃。我期待着,也等待着我们的动画电影将持续的进步。

PS:本文首发于订阅号 新片场学院(ID : xpcedu),一个木得感情的影视教育账号,欢迎来公号找学妹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