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漫谈《道德经》第72章:大道至简,道即不畏,民不畏威,则大威
《道德经》第72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威”权威,“狎”狭小逼迫,“厌”厌恶压迫。本章大意:只要不害怕权威,自己就是权威,不再逼迫心灵居所,不再压迫生存环境,没有压迫就也就没有反抗,因此得道者自知之明不表现,自爱自重不得瑟,保持自知而非自恋。
这章从心理健康角度讨论,很有意思,也就是遇到比我们强大的人,如何从心理层面应对自如。
面对权威和强势,我们都会不由自主产生畏惧感,好似站在豪华高楼下,有种渺小感,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有人给出形象答案:你之所以把别人视作权威,仰望别人,那是因为自己在跪着。
虽然感受和事实未必一致,但心理层面的感受就是如此,人性就在不由自主比较中,比较不是出真知,比较出来的是强和弱。
很早读过丁远峙写的《方和圆》,看书名就知道写人性的内方外圆,里面有个真实故事。作者辞职下海闯荡深圳,跑业务谈生意,去拜访一位很有名气企业家,想象中是稳重大气中年人,见面后根本就是一位小年轻,坐在老板椅上挥洒自如,这让拜访者瞬间心神大乱,说起话来断断续续。
怎么办?为了恢复正常水平,作者只能调整心态,采取一个损招,把对方默认为“官二代”“富二代”,不是依靠个人本事获得成功,这样打掉对方权威标签,换上普通甚至假冒伪劣标签,让自己心态平稳,顺利完成交流。
看,这就是心理神奇之处,关键这种心理变化不动声色,不损人损己,结果利人利己,确保了无害自己心理健康底线,也确保了无害社会的道德底线。
这个故事非常形象的备注了老子说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我曲解为,一旦做人不怕强权,自己就是强权,强权就无可奈何,变成弱势,强弱角色顿时逆转。
这就是有人“恶人先告状”“作福作威”“耀武扬威”,或者职场生活PUA,一旦你置之不理,不在乎,不吃这一套,对方立马会怂了。
关键在于,你要把对方从权威和强势位置拉下来,或者言语表达,或者心理暗示,或者主动示弱,这期间确保不能用武力,不要以暴易暴和强硬反击,这都是心虚表现。
不仰望别人,别人对我们其实无可奈何,只因为心中有欲望有期待,正常化欲望,如保持谦卑尊重示弱底线,正常交往交流即可。
好好揣摩老子说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人性不喜欢“惯”,不要随便惯别人,一旦不害怕权威,把仰视变成平视,自己在心理上已经是权威,这就是心理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