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记烟雨亭七嘴八舌

书的味道

2020-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吉山比尔

“诗书,味之太羹(gēng),史为折俎(zǔ),子为醯(xī)醢(hǎi),是为书三味。” ——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

书,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是微妙的。年轻时,它的飘忽玄妙,让你会轻易的不觉察,而失去了品味的性情。

书,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是人生的至味。当你步入不惑之年,人生有了太多的经历,情感有了太多的磨砺;看过太多的风花雪月,见过了太多秋风萧瑟……似乎这一切,都成了人生意义的酵母,它一旦与你此刻的心情有相吻合的书结合,便会酝酿出清新而雅致的气息。

书是有味道的,我一直这么坚持的认为。但这种感觉又让我很是惆怅,描写不出,描绘不清,那种轻轻的,淡淡的,却又不离不弃的萦绕在我的心间。

今日读书,书中有一段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的描述,他写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此句话,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痛快与清晰,是的,就是这种精致的味道,我寻觅良久,此刻,才是把这读书的味道理解个透彻。

读书要用心,用心便会情与书融为一体;读书要体悟,体悟则会找到惆怅的答案;读书要思考,思考便会找到人生的意义与本原。只有思考与体悟中读书,我们才能扑捉、寻觅到这种清寂的书的味道。

“诗书,味之太羹”意思是说经书像是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不加任何佐料的原汁肉汤,是我国古代最初祭祀时用的食物。古代是把祭祀作为最神圣的,最敬重的事情;而经书是我们最早的书籍,也是我们最应敬重的,把经书当成我们的“圣经”来读。

鹤舞白沙

把经书比作太羹,读来清纯而淡雅,能够读出原汁原味,能够感受到自然与纯正。在这种素雅的氛围下,能够让你的心境更加的寂静,更加的安顿。你那颗心,便是要在这种清淡中安稳的睡眠过去。

“史为折俎”意思是说,史书就如同食物里的折俎。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折俎,即大块肉,它比起不加佐料的原汁肉汤,味道要浓的多,要好吃的多。

我们读《史记》、《资治通鉴》,很明显要比经书有滋味的多,性情也高了许多。很多历史,都通过有趣的故事而描述,有情节、有离奇,更有很多的悬疑。

把史书比作俎,亦说明史书里面已经加入了很多的作料,读史要有一颗辨析的心。只有你心清静时,你才品味出那是肉的原味,那是佐料加入后的混香。

“子为醯醢”意思是说,诸子百家的书像醯醢。醯醢,即肉浆也。肉浆,不仅仅有了佐料的加入,还有了繁琐的花样,各种工艺。此等,便有了百花齐放,也是印证了百家争鸣的璀璨。

提到诸子百家,我们都要说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醯醢的工艺不同,口味不一,样式不拘一格;读者诸子百家,你便如浸淫在醯醢的异彩纷呈中;读诸子百家,你便如同品尝着饕餮盛宴,博大,奢华与恢弘。

此刻,我知道了,文章最没有滋味的是“鸡汤文”,读者好似鲜美,但给人留不下精神的触动,留不下思维上的思考,留不下人生的考究。喝过“鸡汤文”,上面漂浮的仅有的几朵油花,亦是让你感觉到乏味与无聊。

此刻,我知道,经史子集,方才是中华经典书籍中的翘首。读经史子集,可以找到古人智慧,可以看到今日的浅薄;读经史子集,可以触摸自己的思想,可以慰藉自己的灵魂。

宋代李淑的“书之三味”何尝不是人之三味。合上书,我会心的一笑,也许为自己扑捉到书的滋味气息而开心,也许是清醒认识了自己而满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