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孩子都要去西藏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简书电影

《首页投稿》冈仁波齐:那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了爱情

2017-06-21  本文已影响908人  幽小窗

如果你许了个愿

请按照你许愿的步伐走

最关键的是你磕头的时候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冈仁波齐片花  点击蓝字可观看片花

前言:得知《冈仁波齐》上映,一直以来都在做关于西藏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的团队领导便组织大家一起去看,我作为一个没有去过西藏却又喜欢西藏的人,很是激动,看完之后总觉得胸中许多情绪,寥寥几笔,作为感想,请多指教。

01 

朝圣的心愿

西藏,芒康,一个以放牛为生的老人,杨培,他今年已经七十二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也知道自己所剩的 时光不多了。这一生,为了哥哥的孩子,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哥哥在世的时候,兄弟二人一直想去朝圣,可是未能如愿,便有一个人已经先离开了。如今一生已经过了大半,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去朝圣,能到冈仁波齐是最好的,到不了的话,也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他在山上放牛,跟朋友一起喝茶,滚滚的茶水注入杯中,他说,我不像你,你去过很多地方,我一出门,这些牛没人管,我已经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这四个字在藏语之中的意思是“神灵之山”,又被印度教、雍仲本教、藏传佛教、古耆那教奉为神山,称为“神山之王”,也是“东方奥林匹斯山”。


世界的中心,神山之王

自古以来,西藏便有马年转山的说法。转山,源于雍仲本教,是一种宗教活动,是藏族人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转一圈,或多圈。而据说,藏历马年是冈仁波齐本命年,故而转山可以转一圈顶别的年份转十三圈。

村里好几户人家听说尼玛扎堆要带着叔叔去朝圣,也纷纷来说,大家一起去吧,然后朝圣的人员就从两个人变成了很多人,一个老人,杨培;老人的侄子,尼玛扎堆;斯朗卓嘎,尼玛扎堆的儿媳,和次仁曲珍是姐妹;次仁曲珍和色巴江措夫妻,妻子怀有身孕,;仁青晋美,家里盖房子死了两个人,欠下许多债;扎西措姆,仁青晋美最小的女儿,跟着曾祖母,因为父母都来朝圣,跟着来了;江措旺堆,一个屠夫,他觉得自己杀孽太重,整日忐忑,以酒麻痹自己,听说杨培他们去朝圣,也跟着了,以朝圣来洗去自己的罪孽。还有自幼残疾的少年和他兄弟。

他们杀掉养的牛煮了,作为干粮,缝制磕长头所需要的皮毛罩衣,购买军用的跑步鞋,给怀孕的女人准备包孩子用的毯子,以及搭帐篷所用的毡布,木棍,烧饭用的铁锅,等等,便出发了。

我是羡慕杨培爷爷的,他一生虽说没有出过远门,但是,他勤劳善良,从来没有与人有什么争端,没有做过坏事,年逾古稀的时候,还能去一趟冈仁波齐,完成心愿,这一辈子,也值得了。他没有儿女,所以他做了许多都是为了侄子们,他寄希望于来世。

本来,我是不信前世今生的,不过现在,这个老人,让我觉得,人这一生,是需要信仰的。你做了好事,总会有福报。

02

磕长头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盛行地区,信徒与教徒们的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

而他们一行人,很明显是长途。

坐着还在摇着经轮的杨培

老人和孕妇在前面走,尼玛扎堆开着车在慢慢跟随,剩余的人在车的前面,一步一步的磕着长头。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每隔一段距离,走在前面的杨培爷爷和次仁曲珍会从路边捡起石头,堆在停留的地方,做一个记号,以便于休息之后,继续从原来的地方接上,不至于漏掉一部分路。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着坚强的信念,一步一步趋向圣城拉萨。

影片剧照,磕长头

路上,他们遇见了滑坡,遇见了大雨,始终不改初衷,看到有一段,路上都是积水,车子开过去,溅起一片水花,我以为,他们或许会走过去,因为一身的冬衣,这样磕头,五体投地的同时,身上会湿透,可是,我想错了,他们脱下了冬装,穿着短袖就开始磕头,一趴下去,两只手从腰那里直接划过一道弧线,水花四溅,那一刻,真的好美。那是信仰的力量,开出的花。亮了我的心房。

03

念经

电影是藏文的,我是听不懂藏文的,但是经文确实有感染力的。每到傍晚,他们搭起帐篷,吃过晚饭,一行人就开始述说着闲话,补着已经破了的磕头用的布,然后,老人或者是尼玛扎堆说:“我们开始念经吧”,答一声“好的”。军绿色的帐篷便响起了梵音佛语,我不知道他们念的什么,但是我知道,那肯定是为苍生祈福的,他们曾经说过,我们磕长头祈福,也为了有更多的人来磕头,祈祷众生幸福。


在家的时候,缝补的人

柴还在炉子里烧着,外面冰天雪地,帐内却是一片温暖。那经文的声音,透过炉火的烟,直上青天。

我一直觉得念经是很神圣的,特别是用藏文或者梵文,可能是因为经文原本的音调就是如此,所以比汉语的经文更加有震撼力。

后来的土登喇嘛抱着路上出生的孩子,对着他念经文的时候,我发现,那个孩子,笑了,而且很开心。这,或许就是佛语梵音的魅力吧。

04

风马旗

他们出门的时候开的四轮机动车上面插了两个五色风马旗,一路之上,走到一个地方,有风马旗飘扬的地方,他们停下来,换掉风沙吹的已经破洞的旗,洒出手中的龙达,念着经,在五色风马旗烈烈的声响下,那一片一片的龙达,刻着经文,随风飞向天空,很漂亮。

龙达,意思是风马。有布制的风马及纸制的风马两种。布风马用来悬挂、纸风马用来撒。如果里面的内容印有佛教经文、咒语即与佛教有关,如果只是吉祥的图案即只是增加运气的风俗。

这是可以插在车上或者房顶的风马旗,有各式的佛和菩萨

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它们就是风靡藏区的“风马旗”。风马旗是藏区比较明显的特色,是古象雄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是祈福的一种方式。

它象征着天、地、人、畜的祥和,在藏区的许多地方,处处以整匹整幅棉布印成的巨型风马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地覆盖于风水宝地,一任东西南北风的吹拂,犹如无数僧众日以继夜地诵颂着真经。

05

转经轮

杨培的手里,是拿着一个转经轮的,一路走,一路转,经筒里面装满了经文,转一圈相当于把经筒里的经文都念了一遍,由于许多人不懂的经文,所以用手摇转经轮来替代念经。就和风吹过风马旗,风马旗上的经文被风吹着响,风念出来的的经文随着空气,飘向四方是一样的道理。

杨培去世之后,尼玛扎堆拿起了叔叔的转经轮,开始摇,一圈一圈的,他的手并没用大力气,但是那金色的转经轮却没有停下。

一圈一圈的转经轮,似乎绕过了轮回

去过西藏的很多人都见过,拉萨的大街上,随处都是手摇转经轮的人,或年轻,或年老,他们行走在拉萨的日光下,倾城而下的光,把他们环绕。

法王如意宝曾嘱托:仅仅依靠使用此观音菩萨转经轮,即可获得解脱或往生极乐世界。

06

玛尼堆

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和形状,制作者用不着刻意选择,捡着什么石头就在上面刻画,经文多为“六字箴言”和咒语。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

每逢良辰吉日,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影片之中,杨培他们在一个地方扎帐篷,就找了许多的石头,堆了起来,然后用一块石头压在顶上,在这期间,他是有念经的,让小女孩去捡一块小的石头。我想,每颗石子都凝结他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许许多多的玛尼石,堆砌的是他们的希望

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他席地而坐,看着远方,我想,他希望,来生,能够幸运。

07

朋友,来喝茶

朋友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这只是一句歌词。深处内陆的我们,听得最多的便是这一句对于朋友的邀请,而在西藏,这群淳朴的人,他们经常说的是,朋友,喝茶。

影片的开头,杨培老人,在山上放牛,生了一炉火,烧开了一壶茶,看到自己的朋友,喊了句“来喝茶”,他们开始聊人生,聊理想。

现在的我们,在滚滚红尘之中,车水马龙流转,喝的基本都是酒,然后抽烟,或者,发酒疯,少了些许宁静和淡然,总是有些着急,就像途中遇见的那个老人,让他们去家里住,然后他们第二天帮忙给老人耕地的时候,那个老人说自己之前耕地也是需要两三天,赶着牛,准备一些吃的喝的,在田里待几天,不紧不慢的,不累,而且很有意思,现在的年轻人,也不知道怎么就这么着急。

他们走在路上,遇见了让他们去喝茶的人,也邀请别人来喝茶

或许,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催促我们不得不前进,不得不着急。不过我还是喜欢不太快的生活,就像他们去朝圣,走的并不快,除却有个孕妇,要随时迎接新生命的原因,还有就是他们本身的不悲不喜吧。

很像和他们一样,走到路上,别人家坐在外面一群人谈天,见到有人来,招招手,走过去,热情的对你说一句“朋友,来喝茶”。

08

遇见爱情

两兄弟当中的第一个到了拉萨之后去洗头,邂逅了洗头发的姑娘,姑娘眉清目秀,言谈之中,我仿佛看见了爱情。

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完全宗教性的朝圣仪式,可是仔细想想,人生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因素居多,不论福祸,遇见了,面对就是了,姑娘说,不能跟你一起去冈仁波齐,去了店里没人,那好,那我回来看你。

被雪覆盖的帐篷,一路缓慢的行程

姑娘说,“好”。

这样简单的爱情,在物质的世界里,几乎是不可寻的。

在古代,车马很慢,所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现在,一生只爱一个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想,后来的后来,这个姑娘应该跟着这个十八岁的少年回家了,也或者是这个少年留在了拉萨。

因缘从来不定,不知道,你的人生朝圣之路,又会遇见谁?

09

生命

在某一天的夜里,次仁曲珍开始肚子疼,说是要生了,然后一群人在黑夜里起来,开着车去了县里的卫生院,生孩子的过程看着太可怕,医护人员用手使劲按在孕妇的肚子上,就像是在按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一样,简直不忍直视。不过新生命在不久就降生了,歇息几天的母亲,把孩子放在缓缓前行的车上,也加入了磕头的队伍。

当时看的时候,我很吃惊,难道他们不需要去坐月子去保养的么?

不过那个母亲很坚强,在朝圣的路上一直不曾落下。后来,孩子渐渐长大,母亲把孩子背在身后,一起磕头,杨培说,这个孩子是个有福气的。

孩子出生了,他们一起磕头

路上出了车祸,尼玛扎堆开的车被撞到了路旁的山石上面,拉不出来了,孩子也哭了,而肇事司机说自己的车上的人有个窒息了,便被允许离开了。看多了现在的“碰瓷”,这一幕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就这样离开了,难道不需要看一看被撞的车子和人么?因为另外的车子上有人窒息了,是了,就是这样的,他们尊重生命存在,所以为了别人的生命,他们什么都没说,这样的事情,我是没有见过的。

拉着车厢往前走的人们

或许这,就是他们的高尚吧,他们不懂得去讹诈,只知道生命是宝贵的。后来,一群人,丢弃车头,拉着车厢开始走,走一段,回来磕头,走一段,再回来磕头,循环往复。我没有哭,只是觉得心里酸酸的,车厢很重,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应该并没有考虑这些吧。

终于到达了拉萨,在亲戚的带领下住进了旅馆,见了土登喇嘛,喇嘛给每个人献上哈达,并且对着出生不久的丁孜登达祈福诵经。因为去冈仁波齐的路费不够了,便在拉萨打零工挣路费,房东是个身体不好的大姐,她说让他们帮忙磕十万个头,不收房费。他们很开心,并没有觉得尴尬之类的。在布达拉宫磕头,在寂静的夜里,手板和地板摩擦的声响,竟然很悦耳。

夜幕下,磕长头的他们

之后,他们便去了冈仁波齐,那个传说中的神山。这次,杨培也开始磕头,一步一步的,在雪山上,泥泞或者雪窝里,都不曾放弃。冈仁波齐山脚,一个寂静的夜里,杨培爷爷完成了此生最后的一件大事,带着笑容,离开了人世。

第二天,发现他去世的侄子尼玛扎堆,只是用手探了一下叔叔的鼻息,然后对大家说“杨培爷爷走了”。他们没有哭,只请了喇嘛,包着杨培的尸体,带去天葬台,用哈达堆了玛尼堆,轻轻的离开。盘旋在天葬台的秃鹫,不如传言中的凶狠可怕,像是和平白鸽一般,平静祥和,在天葬台的喇嘛,念着的,是不是往生咒?

10

没有结束

整个电影屏幕突然黑了,我以为结束了,静默一会儿之后,听到“我们开始念经吧”,

“好”!

黑夜中,再次响起佛音。

念经是他们的日常,朝圣之后,他们的生活还会继续,他们念经也会继续,一如从前。这一条通往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上,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杨培,千千万万个念经者,他们也是一路磕头,贴着大地的温度,用自己的功德,回向众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