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如何看待读书?
最近在读汪曾祺的《自得其乐》,其中谈到他对读书的一些看法。
我很喜欢读作家谈读书的文章,从他们对读书的态度上,也能借鉴一些读书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把汪曾祺谈读书的几个观点做一下介绍,并不是认为他说的都对,而是列举出来,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开卷是否有益
谈到读书,我们很多人会想到一句话:“开卷有益。”
记得上学时写议论文,这也是个经常会引发讨论的论题。到底开卷有没有益?是不是什么样的书都值得我们去读呢?
汪曾祺在书中这样说:
古人云:“开卷有益。”有人反对,说看书应有选择。我觉得,只要是书,翻开来读读,都是有好处的,即便是一本老年间的黄历。
当然,在时间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人们对阅读需要有一些取舍,用有限的时间阅读经典,是读书最捷径的方式。
这和汪老所说并不冲突。他指的翻开来读读,说的是只要是书,就必然有值得人去学习的地方。
但真的如此吗?
我个人还是认为,读书在精而不在多。有的书读完味同嚼蜡,通篇无病呻吟,其实还是浪费时间的。也许汪老所在的时代,还没有如今网文这么发达,所以无法预见如今的阅读现状。
有些霸道总裁爱上我、穿越玄幻、傻白甜、绿茶婊,等等,其价值观就是错误的,那么呈现出来的文章,必然是糟粕。那些书中的主人公,不怎么需要努力,但总裁就是爱她,或者她通过潜规则上位,走上人生巅峰,参考最近话题较强的《北京女子图鉴》。
所以,在这个观点上,我是不认同开卷一定有益的。
对于名家的观点,我们可以认同,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点上,我保留自己的态度。
怎么读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想读书,但不知道该读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书适合自己。
有人喜欢跟风阅读,哪个书畅销就赶紧买来读,或者看身边谁都什么就读什么。
这种读书方法,没有明确自己的方向,只能是瞎读,有的畅销书买回来才发现并不喜欢,于是扔到一边。
对此,汪曾祺说: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或有志成为作家的青年,应该博览群书,但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一个作家,应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气质。而认识自己的气质之一法,是看你偏爱哪些作家的书。
有的作家的书,你一看就看进去了,那么看下去吧;有的作家的书,看不进去,就别看!比如巴尔扎克,我承认他很伟大,但是我就是不喜欢,你其奈我何!
有人可能觉得,不是说读书要读经典吗?那我就把中外名著都买来,挨个读。
说实话,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那些书在书架上蒙灰,你一年都不会看上一页。
为什么?
你没有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
就像汪曾祺所说,有的作家的书,你你一看就看进去了,而有的作家的书,就是看不进去。有些名著确实响当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但你读的时候就是很痛苦,那还要硬着头皮读下去吗?不必。放下它,读自己能一下子就读进去的书。
《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从买回来到彻底读完,花了一年多时间。曾经试着读了好多次,但都是看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所以就不读了。但《平凡的世界》,正好与之相反,我看上第一页就停不下了,一口气把它读完。
读毛姆的书也是,每次总是读起来就放不下,在读的过程中丝毫不费力,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所以,未必是别人读什么书你就读什么书,汝之砒霜彼之蜜糖,没有完全适合所有人的书,就好像没有完全适合所有人走的路。
如果你喜欢张爱玲,就看;如果你喜欢雨果,就看。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妥翁的书太晦涩难懂?那就不要读。也许当你读了其他的书,有了一定积淀之后,再去读这些人的书,与你现在的感受又不同了。
读书也分阶段,这个阶段决定了你读什么样的书。慢慢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比盲目跟风阅读对自己的帮助大得多。
我到现在还没有读过《水浒传》,也没有看过一本武侠小说,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未必因为它是名著、经典,就必须要读。名著有很多,大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作品上,切记贪全但不求质。
正如汪曾祺所说,不但是一个作家,一个人也应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气质。你的气质决定你偏爱哪个作家的作品,也决定了你的作品的风格。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阅读也是一样,你总是喜欢那些与你气场相合的人,喜欢那些作品。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偏爱路遥、孙犁、贾平凹的作品,他们都属于乡土文学,对生活有深刻的观察,语言朴实无华,却总是能在细微之处打动人。他们的作品风格也直接影响了我的文风。
外国作家,我喜欢简·奥斯汀、毛姆,他们都是对生活的观察非常敏锐的人。但在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我就不是特别享受,托尔斯泰那种宏大叙事也不是我所喜欢的。
所以,阅读没有一定章法,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最终总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看杂书
汪曾祺在书中还说:
我主张看书看得杂一些,即不只看文学书,文学之外的书也都可以看看。
人们特别喜欢管喜欢读书的人叫“文青”,也就是文艺青年。当然,在书的种类上,我们阅读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文学书。
但只读文学书会限制人的思维,毕竟文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只阅读文学书会让人飘在云朵之上,但很难走下来。
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经济类、历史类、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书。其实,文史哲不分家,在读文学书的时候,都会涉及很多人文社科类知识。这时,如果一个人有社科类的视野,就很容易理解书中的内容。
比如在毛姆的书中,就有很多对于哲学的探讨。
历史类的书可以让一个人的视野放宽,对理解文学书也是有极大帮助。很多文学书有特定的写作背景,比如《飘》的叙事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刀锋》的叙事背景是一战后。如果对南北战争、一战的史实没有足够了解,很难读懂书中对历史脉络的介绍。
希腊罗马文化、欧洲文明起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战争、全球一体化,等等历史背景知识,都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驾轻就熟。
书不怕杂,多涉猎一些学科知识,会扩大我们的知识版图。更有趣的是,你可以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发现更多本书,像循着一个脉络,不断更新知识的疆界。
如此做来,读书也就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