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阳明在悟道之前有“三变”

2022-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嵘读书

王阳明哲学2:王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1)

王阳明的思想可以用“前三变”与“后三变”来概括。

“前三变”是悟道之前的异质“三变”经历了泛滥于词章、出入佛老、龙场悟道

“后三变”是悟道之后的同质“三变”经历了默坐澄心、致良知、圆熟化境

“前三变”是从18岁到37岁这中间 。

第一变是,18岁拜访娄谅以后,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

这时候他首先是泛滥于词章,然后研究格物致知的道理。

每天格竹子,格到自己头疼,也没格出任何东西来。

这是他向外使力的第一阶段泛滥于词章。

第二变是格竹失败后转而出入佛老,喜欢跟道士、和尚待在一起学习佛老。

甚至有一段时间,据说王阳明都已经修炼到了神通的境界。

但他特别思念他的父亲与祖母,他说假如自己连祖母和父亲都可以不思念的话,这就坏了人伦大体。

王阳明虽然很有慧根,对佛老的理论掌握得非常多,但他觉得不能厚薄一点都没有,不能把人伦大体也断掉。这是他的第二变出入佛老。

第三变就是37岁时龙场悟道,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说的是圣人之道在我们的本性当中就有,就已经足够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正如孔子说的“人”就是这个“心体”。

到孟子这变成了“性善”,

到了《大学》《中庸》里就是“诚”、忠和”、“慎独”,还有“明明德”,

这些东西都是心之本体的各种不同说法。

如果用《诗经》来教的话叫作温柔敦厚,用《易经》来教的话,叫作穷神知化,

用《礼记》来教的话,叫作礼义大学、亲亲尊尊。

所有这些东西都不能脱离我们的主体,那就是心。

因此,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这话不是狂话而是一句证悟后的老实话。

这是王学的前三变,从词章到佛老、然后到龙场悟道。

这三变是性质的变化 ,每一次都调整了巨大的方向。

最后顿悟确立人生方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