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2、通过学生画思维导图,理清课文思路,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指导学生学做批注,赏析“美景”和“美句”,感受作者“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4、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1、预习生字词,要求会读、会写、能理解意思。
2、画一幅思维导图,要求以昆明的雨为核心,将文中的内容整合成几大部分梳理出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场秋雨一场凉,时间已近深秋,大家对这一段时间的雨喜欢吗?(众说纷纭)有一个人却非常想念“昆明的雨”,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以下词语
菌子 择净 丰腴 黄焖鸡 辟邪 炽红
2、展示思维导图
看来大家预习的很充分,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三个学习任务学习本课:画一张导图、寻一处美景、赏一组美句。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的导图都带有独立思考的特点,很好。请同学们将各自的导图在小组内交流,将你们的思维导图整合成你们小组的最高水平,要让我们能看清本课的全部内容和思路。
找一组景
小组展示。
我们组是按照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来画的。
我们总结一下,这些应该属于昆明雨中的什么呀?
物。
课文只是写了这些内容吗?
不是的。
我们组从昆明的景、物、人三方面来画的。
现在全面了一些。
我们组认为本文主要写了昆明的景、物、人,还有情,有对昆明雨的想念之情。
这幅导图体现了文章的主题。还有更完整的吗?
我们觉得文中还讲了作者和朋友吃饭的事情,所以文章中不但写到了景、物、人,还有事情。
这些描写显出“杂”的特点,这是散文“形散”的体现,散文之“散”,既表现为所写之事多而杂,也表现为笔法灵活多样,有细描,有概述、点染,而且越是杂而灵活就越有散文味。
大家发现了没有,虽然内容多而杂,但是文章始终有一条主线索贯穿全文。
“我想念昆明的雨”。
找得准确,课文所叙人、事、景、物虽多,但都围绕着核心,即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这一情感贯穿全文,串起作者四十年前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昆明雨季的美好,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找一组美景
昆明被称为作者的第二故乡,他在40年后还对昆明的点点滴滴忘不了,并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很多美点。
屏显
景物的美
滋味的美
人情的美
氛围的美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看你能找出几处美点,并画出相关的句子,做做批注。
华可洋,你是怎么做批注的?
我一般用横线画出句子,在课文的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能不能用双横线或波浪线呢?
也可以。
一般在旁边写什么?
就是写我从句子中看出了内容或感受,比如第四段,我写的是昆明雨季很长。
不错,就是这样做批注的。
大家还可以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三角号做标记。
现在开始吧!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写批注。
集体交流。
我觉得“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这句写的是景物的美,这处景体现了昆明雨季湿润的特点,也表现了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
这句话还可以看出昆明的风俗。
我觉得“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这句话也体现了景物的美,你让我感受到了色彩之美,明亮的、浓绿的,这让我们感受到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昆明。
说得真好!体会到文中的色彩!请你把这种旺盛的生命力读出来。
指导学生重读“明亮、丰满、动情、深、长、浓绿、饱和、过分、夸张”等词语。
我觉得第七段中“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句话体现了滋味之美,让我们不觉垂涎三尺。
你能读出这种美味吗?
学生感情朗读。
“滑、嫩、鲜、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牛肝菌的特点,语言很简洁,是我们要着力朗读这些有表现力的词语。
还有美味吗?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你觉得这个“格调”高在哪里?
我觉得是味道好。
你能找出依据吗?
我觉得是颜色好,因为牛肝菌是牛肝色,而青头菌炒熟了,还是浅绿色,它的颜色比牛肝菌的颜色更好看一些,所以格调更高。
真细心,确实。青头菌与牛肝菌比较起来,青头菌炒熟之后是浅绿色的,色泽更加诱人。
请你读出这种格调。
学生重读“浅绿色、格调”。
我觉得最好吃的是干巴菌,因为作者说“入口便会使你张口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句末的标点有点奇怪,你读出了其中的含义吗?
问号表示惊讶,叹号表示赞叹,这里的两个标点表明干巴菌的味道极好,让人既惊讶,又赞叹。
你能读出这种既惊讶又赞叹的语气吗?
几位学生读。
强调“这、这么”重读,“吃”的音调读得高一些?
学生集体朗读。
大家读出了惊讶又赞叹的语气。东西好吃,怎么会惊讶呢?
因为它长的不好看,教人怀疑:这东西也能吃?!
这里的特殊标点又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问号表示怀疑,这东西都能吃吗?叹号表示惊讶,因为它长得太丑了。
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
学生朗读。
我觉得房东给我们送花体现的是一种人情美。
文中的原句是怎么写的?
“她时常给我们送去一些花。”
去掉“时常”好不好?
不好,体现不出房东的大方。
她的大方还体现在哪句?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的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看来房东真是很大方啊!她为什么给我们送花呢?
“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
这让我们看到了房东的什么特点?
她很吝啬。
这和前面又矛盾了呀!
他是怕乱摘,摘坏了就不好了!
花么,坏了就坏了,那有什么?
这房东是靠卖花谋生,所以很珍惜花儿,不希望我们弄坏花。
看来她很爱惜这些花,那为什么还给我们送花?
对我们好。
还希望与我们一起分享?
一起分享美丽的花。
确实,她也许是为了和我们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美。
大家继续说寻找到的美。
我觉得第十段中写的那些鸡的姿势是很美的,让我觉得鸡在下雨天没有办法觅食,所以就很悠闲的休息。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氛围?
轻松的、自在、闲散的氛围。
确实,鸡是这样的。那人呢?
人也很悠闲,因为他们居然在那个酒店从早晨坐到了午后。
作者在干什么呢?
欣赏周围的美景,比如看鸡在休息,欣赏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
这些所见不仅让作者感到舒适,还引发了作者的诗情,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诗。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来朗读。
指导学生理解、朗读,集体朗读。
大家的朗读体现了这种氛围很美,很轻松,我们更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同学们很有眼光,找出来了文中的多处美好,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季生活的热爱和想念之情。其实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只有仔细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发现生活的美。
屏显
那时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响个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的,以后满是泥坑。窗户没有玻璃,风吹的时候必须要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就会被吹掉。夏天多暴雨,暴雨一来屋顶噼里啪啦之声大作,老师讲课声完全被淹没在雨声之中。
———杨振宁
无情的炸弹冰雹一样从天空倾泻而下,观看的人群没来得及嗷叫一声便血肉横飞,人头在空中如飘舞的风筝,四处翻腾,当空乱舞。在昆明西门外潘家湾昆华师范学校附近聚集了大批外乡的难民和好奇的市民,日机28枚炸弹从天而降,当场炸死190人,重伤173人,轻伤60人。
———岳南《南渡北归》
这是作者当时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情景,可是作者对昆明的雨还是如此想念,因为他对生活进行了选择。
屏显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
作者不仅能撷取生活中的美景,还能用精彩的语言来表达这些美。下面我们欣赏一组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赏一组句子
屏显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体会其中的特点。
学生朗读后讨论交流。
我觉得好像和人说话,很自然,很流畅。
你的感觉很准确,作者的语言有如大白话,好似拉家常。
我觉得语言很简洁,他说“气压不低,人很舒服”,就概括了雨季的特点。
我觉得语言有生活气息。比如:“中看不中吃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都和我们平时说话一样。
你很厉害,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生活化特点。这种语言还可以引起我们的想像与联想,使我们更直接感受事物的形象。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踩破了的蚂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径松毛乱七八糟。”我觉得句中的“牛粪、马蜂窝、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就体现了生活化特点。
找得好,你开了个好头。
“这个名字起的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这句话也写的很家常。
句子中两个感叹号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对杨梅特点的赞叹。
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这句话也体现了课文语言很生活化,没有过多的修饰,自然流畅。
这就是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如话家常的。高明的作家往往如此,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感情!
希望同学们也能用心感受生活,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