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2019-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米小饭儿

小时候我们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更多是1+1等于几,这种可以量化的问题;长大后,我们更多面对的是各种开放性的问题。

想要出去打拼,父母不同意,我该怎么选择?老板让我负责一个项目,但我从没做过,要不要接受?这个创业方式好像特别好,我要不要去尝试?工作的行业没前途,我要不要转行呢?

到底选择哪一条路,才更加正确,才能走的更加轻松呢?

对于这些问题,用小时候那一套有标准答案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这类开放性的问题,虽然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总结下来有三个原则可以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更加接近自己的目标:

1.找到自己的出发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对父子进城赶集。父亲骑着驴,儿子牵着驴走。

这时一个路人路过说:“这父亲真狠心,自己骑着驴享受,让儿子受苦。”父亲听后赶紧下来,让儿子骑在驴上,自己牵着驴走。

一会又来一个路人说道:“这做儿子的真不孝,只顾自己,父亲年纪大了,还让他走路。”儿子听后心里惭愧,让父亲上来,一起骑驴前行。

又走了一会,一位老太太看见父子两人都骑在驴上,说道:“看这父子俩真狠心,这瘦驴真可怜,怎么承受的住两个人的重量哟。”父子听后觉得也有道理,两人都从驴上下来,谁也不骑了,驴子也轻松。一会儿又碰到一个老头,指着他们说:“这爷俩儿真蠢,好好的驴不骑,却愿意走路。”

父子听后,茫然了很久,都不知道自己该拿驴怎么办了。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故事中的这对父子,周围的人会说出很多他们的想法,提出他们的建议,听起来都很有道理,最后我们就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了。

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判断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其实,决定并无对错,每一个想法,总有人反对,也总有人支持,重要的是这个决定对于你自己的意义是什么,想清楚自己是基于什么因素做出的选择,并且考虑到自己做了选择后所放弃的东西,这个选择对你来说就是有意义的。

一切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才是做事情的基本点,不然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扰。

当然,这里说的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并不是说完全不考虑别人,而是先衡量别人的想法对你的重要程度,如果这个决定所带来的东西比别人对你的想法更重要,那你就可以做出你的选择,因为此时别人的想法也是你自己所选择承受的。

2.主动争取

前段时间去一家公司面试,初试是一个主管面对三个面试者,其他两位面试者都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而我是毫无这方面经验的纯小白一只。

在自我介绍后,面试官明显对另外两个候选者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后面都是直接面向他们提问,都没有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这就是一场失败的面试,但我要说的才刚刚开始... ...

虽然面试官没有问我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认真的听了面试官的提问,也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该怎么去回答,分析其他回答者的不足,并且找到自己能够表现的机会。

终于在他们交谈的间隙,我主动提出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赢得了回答的机会。

在成功回答后,我看出面试官重新对我表现出了兴趣,在这个时候我接着表达了前面问题的看法,最后我成功的通过了这场面试,而另外两名候选者却没能顺利通过。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根据开头而去猜测结局,但结局是怎样的很多时候都是无法预测的,唯一能知道的就是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么,目标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就拿我去面试的这个事情来说,能不能面试成功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我的表现,面试管的衡量标准,其他人的表现,还有面试管的心情等等。

但我唯一能知道的是我只能够负责我自己的表现,如果我主动去争取,可以增大我成功的可能,反之,则会增大我失败的几率。

3.跳出消极思维定式

往往我们自己的消极思维是阻碍我们前进最大的绊脚石。

以下消极的思维定式你有过吗?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比如计划自己能够一天能够看10页书,没有完成自己想象中的进度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

给自己贴标签--比如给自己贴上“社交能力很差”,“不适合学术工作”,“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等这些标签

过度归纳--比如说但写作的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完全写不下去了,然后认为自己不适合写作了

其实,事情都是客观的,关键问题在于你对这件事情的解释,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就可以让你不再消极的去看待问题。

所以,多停下来检视一下自己消极的想法,想一想自己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想法真的是正确的吗?当你真的带入理性的因素去思考他,你就会发现原来很多消极的想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最后,看完这边文章,如果你觉得有收获的话,请给出一颗小心心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