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05 挣扎的帝国 元与明
作者:卜正民
作者试图以一种更具可读性的方式来进行讲述,因而对“龙见”之类的内容做了比较多的讲解。但整体上看,本册相比其他几册,在史实与逻辑层面的架构,相比其他几本,显得略差。作为史书,读起来感觉稍微差点意思。
元明时期,正是全球小冰川期,气温降低,极端气候增加,这对于农业和畜牧业无疑都是非常不利的。在生存竞争之下,北方民族南下争取生存空间(元灭宋),天灾频繁,人口压力,导致人民生活陷入困苦。统治集团的无能,无法在这些灾变中承担起应有的组织义务,以致天灾之下,进一步演化为人祸:瘟疫、民变。
作者认为,元朝的建立,对于中国史而言,其意义不亚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轨迹的一个重大转向。以现代观点看,宋的制度有点像是“君主立宪制”,君权在儒家的伦理框架内,受到了比较有效的制约。但元代“可汗”所建立的帝国,完全抛弃了儒家,实行的是比较彻底的君主专制。元之前的王朝,都是强调华夷之别,并以“华夏文明”自居的;元则明确放弃了这一点,以多民族国家自居,并建立了不同等级的民族压迫,汉人、南人被放在最底层。元的帝统没有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沿用了部落时期的选举制,而明在一定程度上因袭了这一点,这导致元明时期皇位继承上经常出现动乱。可汗不受制约的权利,也被朱元璋所继承(废宰相),君权从此被极度增强,而元明的君主有为的不多,这导致政府常常处于失能的状态。
明虽然名义上要恢复“宋制”,但实际上多数制度都是继承了元的制度。
元以外族入主中国,难以以“中华”的帝统传递来解释自己的合法性,于是就将合法性诉诸“一统”,称自己将辽、西夏、宋一统,以此作为政权合法性的一个说法。明朝在思想上,也开始认为儒释道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因而作者认为,“一统”这个理念,就这样慢慢在中国人心中具有了强大的力量。
作者对于明末士人与欧洲传教士的交往也做了比较多的介绍。《几何原本》已被翻译过来,天文、地理方面,也吸收了欧洲的最新发展。徐光启建议引入西班牙人的火炮技术来对付满洲女真。朝廷也讨论了谁才是未来最大的对手:是西洋、倭寇还是女真?当时对于世界贸易、科技等都已经有有识之士提前看到并出书探讨,然而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反响。
明朝末年,中国与西方实际上存在足够多的接触,西班牙人、荷兰人、葡萄牙人都到了门口,他们的“坚船利炮”也已经打败了明军。传教士在有系统的进入中国,随着而来的,是欧洲侵略的野心和科学技术。从大臣到民间,积极学习科学技术并试图加以吸收改进的人也不少,然而在强化的专制制度之下,他们的声音没有激起多大的反响。作为一个民族,就这样失去了及时响应世界变化,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