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1人顶4人,娱乐活动还比常人多,这是怎样的神操作?
如果有一个并非天才的人既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还是哲学家、数学家、昆虫学家,还自学了英语、法语、德语,那么你一定觉得:这人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通宵达旦地学习工作吧?
其实,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0个小时左右,比现在大部分上班族都多。而他一天平均的工作的时间,也就只有5个小时左右。
他也不是什么工作狂,一年的娱乐活动有65次之多,包括看戏剧、电影,听音乐会、参观展览会。
这是什么神操作?
这种神操作来自于一个普通人,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
他的秘密法宝就是:他独创并坚持56年不曾间断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记录数据:
柳比歇夫的时间日记,语言非常简洁。基本格式是:地点、日期、做了什么事情,做这些事所花费的时间。
但简单不等于随便,他是全天候记录:除了日常吃饭睡觉以外,尽力把自己的行为活动都做记录。
全天候记录的好处就是让时间可视化。
能经常看到家里电表数字的家庭,比看不到电表数字的家庭,用电量少30%,因为他们看到数字变化,就有意识地节约用电了。
柳比歇夫全天候的记录也是如此。人的大脑和感觉有时候是不准的,甚至是混乱的,只有可视化的数据才能让人清晰掌握事实,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我自己在每天全天候计时前,虽然每天都做了详细的计划,但最终总有几件事情来不及做,好像时间被偷走了。
但全天候记录后,我就知道:原来自己每天看信息流、刷朋友圈、看短视频的时间就至少在2个小时以上了,周末还会翻一倍!如果这点时间用来做事,我每天都能把所有事情都干完,时间还绰绰有余。
所以,全天的时间使用情况都做记录,我们才会对这一切有所觉察,才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时间使用得合理得当,哪些时间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
第二步,统计分析:
柳比歇夫统计分析工作做得很扎实,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甚至每五年都要分别对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做统计分析,还会写详细的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很繁琐吗?
他有4个窍门:
1)做事件分类,同一类的时间归在一起;我现在的方法是按8大维度:事业、健康、人脉、理财、心灵、学习、娱乐、家庭分类。
2)重点统计干正事的时间,也就是要事第一;
其实我们所谓的996、007,每天真正花在与目标相关的正事上的时间有多少?其实可能都不足2小时。
3)统计单项工作所用工时,比如写一篇论文的时间,这样可以增强自信;
明确了每件事所需要的工时,也能帮助他把计划安排做得更精准。我们普通人在做计划的时候,经常会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但是柳比歇夫做的计划和实际执行的误差则很小,就因为他能够准确地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4)年度总结报告,便于直观反馈。
这样做很累吗,其实对他来说并不累,因为他每月会做一个小结,每季度也会总结。而年终总结,就是四个季度总结的相加。柳比歇夫记录过,自己写年终总结只需要两天时间就够了。他还会饶有兴致地把总结内容摘录出来写信与朋友分享,可见写总结对他来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
当然,运用现代工具,比如珍时App,每月的统计只需数秒。
第三步,决策计划。
柳比歇夫的决策之一是,利用“时间下脚料”。随时随地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不浪费点滴时间。
比如,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他规定,短距离,两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还可以锻炼身体,省得他再腾出时间来去散步。
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会演算习题。
出门旅行,他在火车上读外语书籍,比如说英语,主要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段学会的。
每年,柳比歇夫总结完上一年,就开始制定下一年的计划了。
他会首先给自己提出一个中心任务,然后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做工作计划。
记录数据——分析统计——决策计划这三个步骤动态衔接、螺旋式上升,决策计划之后又是日复一日的记录数据,在数据基础上分析统计,在分析统计结果上作出新的决策和计划,做得越久,这个工具的体系就越完备,使用起来就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