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诵读的您
一夜喜雨,天已微明,依旧毕毕剥剥,打在心上。鸟儿在枝头兀自欢唱,叽叽喳喳的,甚是好听!
不知不觉,加入到经典诵读的大家庭来,已逾半年。第一堂课的光景,仿佛就在昨天。怀着新奇,我坐进课堂。老师抑扬顿挫地在前方逐句领读着,那是《论语》的季氏第十六章。
开头,我还兴致勃勃跟着大声地读,不多会儿,嗓子觉着有点儿干,跟读的频率缓慢下来,再后来,停停歇歇,索性就不开口了。再想接续,却已找不着大家读到哪儿了,我开始东张西望,百无聊赖起来,甚至掏出了手机。
一堂课我倒是坐了满堂,但读了些什么,模模糊糊,了无印象,甚至觉着有点儿懵。我暗自地想,他们情绪高昂,大声地诵读整整一个小时,口不干吗,人不累吗?这诵读不比普通的朗读,这是灌注了全部的精、气、神,高声地读出来,洪亮而情绪饱满。
回家,我开始翻阅资料,想买点儿译注类的书籍。我以为,我的懈怠,源于对书本的不了解,源于古词句的荒疏。有一本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撰写的《论语译注》很是不错,赭红封皮,小巧易携,内容浅白。
闲暇时,我同时翻开拼音读本与译注本,我左看一句,右看一句。谁料,依然是懵懂,论字论句,两本齐阅,足够清晰明白,合上书,却是找不着北,压根儿没记下什么。细细思量,原因何在?
直到我自己做了带读老师,这才恍然大悟。备课的时候,我依然左看一句拼音读本,右看一句译注,一遍不明晰再看一遍。数遍之后,茫然感依旧缭绕,抬起头,回忆内容,脉络还是不够清晰。索性,我抛开译本,捧起拼音本,大声朗读起来,一遍接着一遍,直到不再磕巴,一口气能从头到尾了,再次翻看译本。这一次,句句通透,画面感油然而生。
原来,古人诚不欺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再参加诵读课的时候,我全神贯注,放声诵读,食指逐字逐句划过,耳畔是大家齐声的相合,脑海里是书本的往昔。这份沉浸地感觉真好!
一忽儿时间,已然该下课了。我却是口舌生津,精神振奋。
从此,闲暇时看书,阅至精彩,我满心欢喜,大声诵读,仿似与读者共鸣!
经典之为经典,巍然千年依然光芒,今人向往、烽火传承,我,接力!
亲爱的朋友,今天,您诵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