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刘昞

2020-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毛_be58

    自汉代以来,历经三国,迎来西晋以及东晋的短暂统一,中原地区又陷入纷繁的动乱,在那个豪杰并起的时代,战争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原地区的常态,血腥与屠杀,血与泪交织在一起,淹没在政权争夺者的笑语屠刀之下。老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痛苦不堪。一些世家家族为了躲避战乱而被迫进行西迁,来到了苍茫辽阔的河西走廊,并带来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典章。

    一个叫郭瑀的年轻人从敦煌出发,一路走访,慕名来到了马蹄山下的临松薤谷,要拜年老八旬的郭荷为师。郭荷正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世家家族的大儒学者,郭荷见郭瑀聪慧,又勤学好问,便应允。然而命运却总是坎坷曲折的,不久,前凉政权统治者强制征召郭荷出山,郭荷不得不应允出山,带着学者兼济天下的理想来到了前凉王前,然而前凉王只是表面上尊崇儒家学者,不予任何职务,只让他伴其儿子读书,被请来的还有另外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儒学者,这名大儒学者不久被逼绝食自尽。郭荷看到这一幕失望透顶,不久便请辞回家,带着伤心失望的心情回到临松薤谷的郭荷不久便去世。郭瑀见证了老师从政经历的失败,痛苦不堪,亲自为老师守孝三年。三年守孝期满,他往临松薤谷的更深处出发,来到了马蹄山下,他广招学生,并在马蹄山开凿石窟,兴办教学,无数的门人学子拜入他的门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个叫刘昞的年轻人也是从敦煌出发,来到了马蹄山,拜入了郭瑀的门下,郭瑀见刘昞聪慧异常,悟性很高,非常喜爱,大授儒家思想。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血腥的战争从未停止,郭瑀多年的好友邀请他出山相助,见证当年老师失败的郭瑀却不顾刘昞的劝阻执意出山,他以好友相邀无法拒绝为由带着一份学者的质朴出山,他低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残酷性,就像一叶扁舟掉进了汪洋大海,结局早已注定。他失败的回到了马蹄山,最后绝食自尽。

    刘昞见证了他的恩师出山失意而又绝食自尽的场景,心中充满着愤慨、痛苦、无奈、失望,也让他看清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当权者的丑陋,他把这份愤怒压在心里,潜心研读儒家经典,发奋著述。此后,任凭外界如何风雨如晦,他继续从事者著述与教学工作,并以“朝闻道,夕死可矣”来激励自己,昼夜苦读,大量饱览当时中原世族避难河西时所带来的珍贵文献典章,并为之作注,他一生著述不下一百二十卷,是五凉时期学术著述最多的学者,而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已被刘昞记录在十卷本的《敦煌实录》与十卷本的《凉书》中。

    北魏统一中原后,建立政权,朝廷非常重视儒学,处在河西走廊的学者被请回中原,自汉延续而来的河西文化及学术,亦随之东迁。已经年老八旬的刘柄没有选择去中原,而是选择留在这片一生所在地。他告别了自己的学生,一路向西,向着他那家乡敦煌的方向前行。慢慢归乡路,来到了张掖,来到了当年师徒谈经论道的临松薤谷。他眺望着这片巍峨秀丽的山川,远处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若隐若现。青山翠谷之中还是一片清幽,那些亲手开凿用来讲学的石窟样貌依旧,但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的14岁少年郎,恩师当年选婿之时,那一声“非我莫属”的豪迈也早已随着三个朝代的更迭而烟消云散,归来时站立着的已是满头鬓白的八旬老翁。

    他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敦煌,而是回到梦最初开始的地方,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经历一生纷繁,看尽江山无常、繁华人世间,最后魂归临松薤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