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道德经》:以心为本,知行合一(03)

2019-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蛇草惠子

生命的奥秘不是道与理的获取,而是经事、感受、自省、参悟、自我度化。要为不完善的自己,和敬畏博大的天地,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

今天我们一起读《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解释}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名夺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读后感悟}老子发现人失去了原始质朴的状态才导致社会大乱。文明给人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极为沉重的压抑感。人如果形成尚贤、贵货、可欲的风气,这不但是导致社会纷争、偷盗、淫邪之原因,同时也是酿成人类各种悲剧的罪魁祸首。然而,若一国以此为治,无非多了许多躯壳而已。治非使人无知无欲,而要成为他们的梦想合伙人。再者无知无欲之状态又如何达到?2000多年来,中国同西方的差异就在于,中国的圣人们所研究是治国、平天下,所谓治之道,求大同求大治也。同则大治,异则大乱,个人不存在研究的必要。所以,老子也说使民“无知无欲”,没有想法自然没有过分的行动。

在中国的传统里,集体的利益是大于个人的。爷爷辈和父辈认为集体利益大于个人是天经地义的,到了我这一辈,没有那么强的集体观念,但是家庭观念实则很重的,认为个人为家庭牺牲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到了更小的一辈呢?他们的个人意识会非常强,我们用了三代人去完成这种变化,这三代人,都并活在这个社会,影响社会。于是我们感受到割裂的痛感。

抄,才是份珍重,再也不想水过无痕迹的读书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