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读后感

2020-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幸福燕子__贝贝

    这是一本我一个小时只读8页的书、源于书中内容让我时刻陷入沉思。这是一本我一个月读了两遍的书、源于读书容易、学以致用不易。

感觉到本书帮我打开一扇门。他像我生命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将我的世界带来光明。

共情所产生的连接性、让这个世界变得不那么让人害怕。归属感取代了孤独、陌生人不那么陌生、防御没那么必要、希望代替了无望、怀疑给信念让路、怨恨逐渐褪去。而我的心❤️、曾经因为恐惧和痛苦而关闭、最近则为爱和宽恕而敞开。

所以我把这本书分享给你、愿你拥有无尽的力量、可以伴你爱的人度过所有的绝望。

我看见自己的拖延、开始反思自己。我的拖延好像有一个沉重的东西拖住了我、当我打开层层面纱的时候、我发现它是“完美。”是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我希望此刻开始对自己宽容一些、包容自己的不完美、向完整的人生过度。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和它的承诺。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通过共情,我们能镜映别人的想法、感受他们的情绪,这是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的基础。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心血力作:《共情的力量》高情商核心干货梳理。

1.1 共情具有两面性

如果是出于善意、积极的目的,可以通过共情体验到生命中最深切的情感:慈悲、牺牲和爱;

如果共情被恶意利用,会被用来精心算计和劝诱,完成人类灵魂最阴暗处的欺骗和背叛。

1.2 共情产生评估能力

当我们有意识的觉察我们自己正在思考和正在感觉着时,我们能在更深层次上真实的感觉到他人的感觉,明白他人的想法、主意、动机和判断。

共情能提高我们对他人想法和感觉的觉察力,也可以利用共情来评估别人的特质和动机,自我保护和防卫。看起来是朋友的人,可能只是在利用你,貌似敌人的人,可能只是害怕你,“要想想真正的原因”。

1.3 共情通往爱和宽恕

人为什么会选择自伤、自残、自杀,在此之前他们肯定尝试过求助,没有被听到、没有被回应,才会被逼到一个深感羞愧、恐惧、内疚和悲痛的、没有出路的墙角。

对于正在受苦,并寻找方法结束痛苦的独立个体而言,给他们的行为贴标签,去分析、去研究、去分类时,那些抽象的理论很难穿透表象,去看见他们真实展露的内心和痛苦。当他们与至爱的人无法连接时,理论也很难跟他们感受到的绝望进行对话。

当一个人选择自我破坏时,他期待的是自己能被理解、被接纳、被爱着。共情会指引我们带着悲悯之心,尽力怀着对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尊重去聆听和回应他们,对他们报以希望,在他们举步维艰的无力迈出下一步时,借给他们希望和信念,直到他们找回自己的力量。关心、理解、聆听的艺术,是最简单的人之善。

二、为什么共情能产生力量?

2.1共情的神经生理基础:

共情连接着大脑中两个区域:杏仁核和新皮层,是一种易于激发别人产生类似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状态。

杏仁核:情绪脑,是产生欲望、暴怒、疯狂、极乐的部位,也是生成眼泪和储存最有意义的个人记忆的地方。主宰人们在具体情境中,对不同的物理威胁、预设的危险,产生自动反应“战斗或逃跑”。

新皮层:思维脑,反思自己的感受,并根据经过思考之后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思维脑和情绪脑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大脑的发育过程,也是一个人情绪感知能力的进步过程。

新生儿:听见其他婴儿哭也会哭,共享感受,不明白感受意味着什么

2个月:看见别人流泪自己也会哭,把别人的悲惨当成自己的不幸;

10周:可以通过改变面部表情,对妈妈喜怒哀惧的神态做出反应;

4个月,可以朝着笑脸开心的笑;

8个月:知道自己跟他人是分开的,看到他人需要安慰时,会尝试“模仿”;

1岁左右:孩子可以根据从大人表情中看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4岁多时,孩子能够准确说出开心、伤心、生气、恐惧这些基本情绪;

6岁时,孩子能理解真实的情绪和表现出的情绪,是可以不同的;

7岁左右,孩子能理解那些涉及嫉妒、骄傲、谦虚、内疚等复合情绪的情境。

9岁-11岁,孩子能考虑像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线索,辨别行为的动机和意图,识别别人是不是想蒙骗、操纵自己。

有爱心和专注的早期互动经验,会让孩子内化安抚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情绪;被愤怒、暴力和忽视养育互动的孩子,情绪反应会收窄,恐惧会成为所有情绪的主导,如果总是不能被正确对待或者得不到关心,情绪通道会被关闭。

人类拥有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告诉他人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感到伤心或迷失时向他人求助的能力,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学会相互之间如何重新建立连接。当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表达想法和感受,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失去感受的能力时,通过强化他们思维脑和情绪脑之间的连接,加深个体对自己的感知,加强个体与他人的连接,学习对共情的感知、表达共情、实践共情,通过这种诚实、坦白、宽恕共情的关系,能够带来疗愈。

3、怎样表达共情?

共情维持在一个高度觉察又耐心专注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关注焦点,是一种需要精心培养锻炼的能力,需要自我觉察、细心反思、大量实践,需要耐心、决心和灵活性。

3.1 使用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给对方的选择空间有限,“你真的觉得你们合适吗?”,对方要么接受引导给出顺从性答复、要么给出战斗性的答复,产生矛盾、发生争吵。不论哪种回答,结果都存在输赢,像是要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方向,而把对方关在门外,对相互理解帮助甚微。

开放式问题没有成型的答案,是把偏见和预判都放在一边,“我注意到你这次都迟到了,是否有我们还没探讨过的什么东西呢?”,想从对方那里了解到事实并进行沟通,而且你真心对他的看法感兴趣,促进对方表达更多信息,把控制权交到对方手中,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去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

3.2 放缓节奏

共情在过热或者过冷的环境中无法生存。当情绪爆发的时候,愤怒和恐惧会让生理分泌各种激素、肌肉收紧,我们感知的焦点也会收窄。

可以花点时间,回想一下,把节奏放缓,让想法跟上情绪,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镇静和归因。帮他人把节奏放慢,被情绪剧烈沸腾的状态降为文火慢炖,对情绪进行远观看到画面的全局,当共情起到降温和安抚的效果时,就能够重获平衡,对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产生更准确的理解。

3.3 不匆忙做评判

共情是想要为行为提供一个更深层的理解方式,不是简单的对行为贴标签或评价。可以把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关联到特定的事件上,通过回溯他反应的根源,来给他一个扩展自我觉察的机会。

生活是流动的,不是原有互动模式的简单重复,共情会关注当下时刻的体验,避免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给行为做总结和分类,尊重每个人都会发生转变的天性,而不是认为个形式固定不变的。

3.4 关注身体感受

生理同步:情绪和躯体反应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

演员可以通过表情模仿,来帮助自己进入特定的情绪状态,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调动对方的情绪状态,躯体反应也能够激发对方强烈的情绪反应。

怨恨、敌意的感觉经常跟疲惫、情绪压力或缺乏安全感而引起的内心痛苦有关。

3.5 向过去学习

过去尚未解决的任何冲突都会被带到当下的互动中,我们需要理解并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明白旧有模式、评判、理论和理想化是如何影响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的。

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当下强烈的情绪不一定跟现在发生着的事情相关,却总是源于过去未处理的冲突或艰难的生活环境。

去收集这些事实,并产生深入的理解,再把视角后退扩展,做出一个合适的、经过思考的回应。当对方开始意识到他的过往经历在影响着他现在的行为时,他就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了。

尊重他人的过往,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的必经之路。

3.6 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以说,每个故事也都以他特有的速度在发展。

共情会让我们一起站在悬崖(深层的情绪所在的地方)边上,相信我们的关系能把我们带到安全的地方。

我们的作用是跟随、参与、让沟通持续流淌,不是引领、主导、总结发言。让故事充分展开,是让自己完全参与到故事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忙,并感恩自己也能成为这段经历的一部分。

3.7 设定边界

一个人的不安全感不会因为知道他人有同样的问题而被治愈,所以针对他人的经历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苦难,很少会真正安抚到对方,还会分散掉本该关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的注意力。

设定边界,把焦点关注在对方的情绪,不带偏见的倾听,客观的回应,同时保持自己的抽离状态,既能相互融合信任给予洞察和理解,也能各自独立,尊重。

共情是情商的核心,通过共情这束光,可以帮助我们穿透痛苦和恐惧的黑夜,找到我们的共通之处。共情是一种可以训练出来的技能,我们需要学会的,是采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共情地倾听,控制冲动,调节心情,在情绪和理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就能解决冲突,建立亲密、持久、有爱的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