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长必修课》学习要点
——来自沈祖芸老师的课程总结
一、如何设定合理的心理预期
把整个小学阶段看做一个整体,分三步设定你的心理预期:
1. 采用倒推法(当孩子上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确定孩子小学学习的目标:习惯、兴趣、主动学习、情绪管理。
2. 把每个维度的行动目标拆分到各年级(为什么拆分呢?因为有些目标必须随着孩子的成长才能完成)。
3. 给每个行动目标提供工具和脚手架(更有效地完成目标)。
考虑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整体意识,把老师、家长和孩子同时考虑进来,而不是孤立地站在家长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培养中要注意“和学校老师错位培养”,提供老师不知道但需要知道的信息,培养老师无法培养但希望孩子拥有的能力。
例如:辅导孩子作业(要搞清楚,作业是老师验证孩子是否掌握知识的工具,需要如实反映孩子的状态)
切忌:不要给孩子纠错,老师要的不是完美的作业,而是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
做到:记录孩子作业中哪里卡壳了,哪里想放弃,哪里错了,及时反馈给老师。
二、如何建立孩子对上学的安全感
孩子的诸多不稳定状况,九成原因来自于缺乏安全感,你烦恼的问题,大部分属于孩子重建安全感时释放出的成长信号。那作为家长应该学会把“我”变成“我们”,也就是说,要学会和孩子合作,用“我们”来分析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我们可不可以一起来适应?孩子成绩不理想,我们可不可以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粗暴,你怎么又XXXXX了,说了多少遍了,不能XXXXX。那如何把“我变成我们”呢?
1. 创造安全的心理空间。(多夸奖、多实用积极的语言,从正面积极引导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等)
2. 求助于“重要他人”。(孩子的重要他人来源于三个角色:老师、同伴和家长,要经常说老师的好话,讨论小伙伴的闪光点,让孩子觉得他们可信,让他们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当孩子有问题时就会不自觉向他们求助,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四个锦囊,与孩子的成长合作
世界上最杰出的小学,永远在做两件事的平衡:一是呵护天性,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二是护航成长,目的是引导孩子相信真善美。那么如何做到呢?送你四个锦囊:
1. 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原创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这个锦囊需随时练习,直到内化成你的行为习惯,这是在帮孩子形成小学时最重要的两个品质:责任心和自信心。
2. 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在家里利用各种机会传递老师对孩子的赞美,到学校开家长会,或者和老师私下沟通时,传递孩子在家对老师的赞美。
3. 为孩子组织一个小团队。
组建一个小团队,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常聚在一起,好处包括:帮孩子认识规则,让孩子学会让步和妥协。
4. 培养孩子“学会输”的能力。
孩子经历过输,会懂得如何平衡心态,如何管理情绪,如何找到位置,如何做出决策。
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配备出让所有家长都满意的教师阵容,就算一个班里配备的老师是全明星阵容,也会有孩子不喜欢的老师。所以,家长要去做的不是去挑选或者改变老师,而是让你的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建议三个方法:
1. 开学前后,主动和每位老师沟通。
开学前后两周,你要通过微信、约见和每一位任课老师沟通交流,可以聊聊暑期中孩子的状态;也可以咨询一下开学后老师的期望以及需要做哪些特别的准备,老师也会因此关注到孩子,和你建立联系。
2. 学期中,和不同老师建立关联。
如果孩子喜欢某一门课,他一定喜欢任课老师,你可以重点和这个老师沟通,传递孩子的喜爱,并表达希望孩子担任课代表,或者帮老师做些辅助工作的愿望。你还可以邀请老师作为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见证人,和老师一起提醒、鼓励孩子坚持某个好习惯,孩子会因为老师的反馈有持续下去的动力。
3. 孩子对老师有情绪时,要读懂他的内心戏。
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带点小情绪,多半是因为太想得到老师的关注;高年级的孩子会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讨厌某个学科,你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老师的多个侧面。
五、觉得老师对孩子关注不够,怎么办?
首先要明确,为孩子争取关注,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要想办法把老师拉进同盟的阵营,把孩子的潜能优势传递出去,三个策略:
1. 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家孩子的优势。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如果孩子成绩好就不需要了),你可以去发现他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创造他在其他领域的头部位置,找机会让老师发现,使孩子获得满足感,建立自信心。
2. 用“替代满足”让孩子承担责任。
孩子的学习成绩中等,但他可以为集体做贡献,在为他人服务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信心和同学们的欢迎,这就叫“替代满足”。
3. 准备两份清单,让孩子优势和短板能够看得见。
一份是“害怕清单”,每个月让孩子把害怕的、担心的、烦恼的事情(害怕某位老师的批评,担心下周的测验……)列出来,每月更新一次。如果孩子可以把“害怕清单”交给自己信任的大人,就可以让他们直接沟通,孩子也找到了重要他人。
一份“自豪清单”,每个月让孩子列出引以为豪的事情(我的字受到了老师表扬、我的朋友说我很可靠……),当孩子写下这些时,他会很快提高自信心,尤其是以后当他遇到困难时,还可以用自豪清单激励自己。如果你在自豪清单里看到和老师有关的话题,一定要及时传递给老师,向他表示感谢。
六、孩子犯了错,老师找你,怎么办?
建议你分清家长、老师和孩子的三方角色定位,准备一套应急预案。
1. 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别着急发脾气或恼火,而是马上告诉自己“此刻,老师需要我”,老师还是想好好教育孩子的。
2. 面对老师时,也要始终提醒自己,你们是在合作。
诚恳地听完老师的话,不插话,不辩解,对老师的提问,你照实说,不展开太多。老师讲完,你明确表态:“我回去一定找孩子好好谈谈,还有什么需要我们配合的吗?”,把老师的情绪安抚好。
3. 面对熊孩子,不要着急揍他,试试五步法:
a)使用万能金句平复情绪。
b)迅速启动“代入模式”:把你自己代换成孩子,把犯错后的心路历程走一遍,为成功沟通打基础。
c)设置“隔离空间”,把自己和孩子的错误区隔开,先不提犯错的事,从“我来给你讲个故事”之类开始,消除孩子的防御。
d)从“为什么”开始。家长纠结于“做了什么”,孩子们不在于发生了什么,需要了解为什么,以帮助孩子找到方法。
e)不要关闭“善意通道”。要相信孩子的每一错误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不要只看错误表象,关闭了孩子最初的“善意通道”,让孩子失去尝试的热情。
七、要开家长会了,怎么办?
怎么开好家长会呢?三步:
1. 把家长会纳入“家庭规则”:
a)每学期固定同一个家长参加,建立一致的评判标准;
b)尽量不让隔辈人代劳,老人很难客观,老师交流困难;
c)越是家长会前后,越要给孩子放松减压。
2. 依据“问题清单”做好准备。
家长会后和班主任单独交流,家长多,老师时间有限,建议先准备好一个问题清单,不要太复杂,包括两类问题:
a)学习问题(在年级中的排名怎么样);
b)学习之外的问题:在校情绪(快乐吗?焦虑吗?压力大吗?)、社交(人缘?合作?帮助他人?)、强项和弱项是什么?
c)加分问题:我可以做些什么支持您的课堂教学?您希望我们日常用什么方式交流。
3. 别忘了传递赞美和查缺补漏。
八、孩子写作业有困难,怎么办?
孩子写作业拖拉背后的原因大体分为如下三种:
1. 家里干扰因素太多,没有营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书桌周围摆个鱼缸、兔笼等,家长在旁边看手机或打游戏)。
2. 孩子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家长想法:孩子在学校把作业做完了,回家没事干,总拿手机打游戏,给他找点事把时间填满。孩子想法:我作业做的越快,爸妈就会布置更多的作业,那我何苦呢?还不如慢慢做作业呢?)
3. 家长自己做事就拖延。
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呢?
1. 设定合理的学习时间。(放一个计时器,30分钟为一个单位,30分钟一到,切换到15分钟放松模式)
2. 张贴学习计划。(把进度条、规划表、完成情况张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当孩子按计划开始执行时,要经常夸奖,展示孩子的进步)
3. 定期和孩子交流作业感受。
4. 把惩罚变成奖励。(以挑战形式面对作业,保护孩子对作业的兴趣)
最后强调,很多学校让家长给孩子的作业签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给孩子检查批改,消灭错误,帮他交一份完美无瑕的作业。相反,你要让孩子把错误暴露出来,你可以记录:孩子在这项作业上花了多长时间?他是灰心了,还是虽受挫但还想试试? 另外需要注意,当孩子遇到挫折,纠缠一段时间后,你要让他暂停,因为纠缠时间太长只会消减孩子的学习兴趣。
九、孩子分数波动大,怎么办?
分数和学习其实是有交集的两件事,只看分数是片面的,可能看不到孩子拥有的其他潜能优势,还有可能磨灭孩子的学习兴趣。但不看分数也不现实,目前的学校系统和升学体系仍需要分数这个衡量指标。
1)比绝对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看大盘涨跌。(分数是一个社会筛选手段,每个孩子都是跟他的同龄人在竞争。学会看大盘,你才能看出孩子成绩的趋势。)
2)要学会分解失分点。(要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失分点在哪里。 拿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来说,老师会把一道作文题分解为四五个能力点:提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点是不是明确、结构是不是清晰等,不同的问题对应的解决方式也不同。 如果是数学,从思维方式入手分解,打分点包括信息筛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步骤合理性等几个方面。)
3)启动峰值管理思维。(孩子的成绩波动是有规律的,当他获得一个高分时,要和他一起总结最近一段学习的主要经验,一起反思讨论是哪些做法提升了成绩,还可以主动和老师联系,问问老师这段时间用了哪些方法?给了孩子什么样的个别指导?)
十、三年级是道分水岭,怎么办?
对家长来说,三年级是道坎,孩子一二年级成绩不错(难度小),三年级开始出现起伏(语数英难度都会提升),四五年级成绩滑坡。怎么办呢?
虽然三年级是道坎,但只关注三年级是不够的,你需要对三年级这个风险点进行全景管理,也就是说重点锚定三年级,同时明确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自应该怎么做。
1.一二年级,重点培养两个习惯:阅读习惯和听说习惯
1)培养阅读习惯,关注点有两个:
a) 持续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一方面提供孩子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提供一些他之前不太接触,或者兴趣不大的阅读材料,让孩子充分暴露自己的问题,当他出现坚持不了、分心、放弃等行为时,需要你的激发和帮助)
b)重视生字的拓展和练习。(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千万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和他一起查字典,给他解释这个字的应用场景,知道孩子自己读出来并能组成其他词语的时候,你才可以慢慢放手)
2)听说习惯,关注两个方面:
a) 一年级,你可以每天固定15分钟,让他听音频故事或者看新闻类的电视节目,然后让孩子复述一下,这个时间你只听不说,不要打断他。你把他复述的话录下来,然后给他回放一两次,让他说说听到了什么。坚持一两个月,孩子的表达能力就会有很大进步。
b) 二年级,除了把他复述录下来,还要转成文字,等到双休日,开个家庭讨论会,把其中的一段文字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修改更顺畅。
2. 三年级重点培养思维能力,你可以尝试三个改变。
1)鼓励思考:用“慢想快写”代替“又快又好”。(孩子无法“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当接受到这个要求时,他一般只接受到了“快”的信号,他就会用“做得快”省略了思考的过程,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鼓励孩子先思考再行动,比如做数学题,你用三句话帮助孩子思考:第一句,这道题什么意思?第二句,你的结题思路是什么?第三局,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思路?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后再建议孩子快速动笔,做题的质量和速度都会高很多。)
2)了解思考的方式:用“弱势提问”替代“强势监督”。(不妨换一下角色,当一回学生,多提问题,少下判断,如“这道题有点难,你能不能给我讲讲?” 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假设孩子是正确的,去走近他了解他,不去评判他)。
3)呈现思考的过程:用“可视化工具”替代“抽象的讲解”(给孩子一遍遍讲解,不见得有好效果。你可以用“可视的工具”代替“抽象的讲解”。比如在小黑板上,让孩子当老师讲一讲,让他把思考过程呈现出来。)
高年级的孩子要激发他的内在动力,顺势而为,让他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学习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十一、三条提醒
第一,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如果老师给你打电话,说孩子课堂表现差,作业有点乱,你先别急着批评孩子,而应该现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因为家庭规则的建立,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这些只有你自己率先做到,才可能影响孩子积极改变。影响孩子,你不需要把每一讲内容全部记下来,哪怕只聚焦一条策略,反复练习也能看到好效果。
第二,除了改变自己,还要尽可能地去影响家里人。
始终记得爸爸妈妈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像家长会、和老师讨论这么重要的事你必须亲力亲为。影响家里人是指在孩子身边长期陪伴的人,你需要家里人帮你一起建立规则,每一个人都去遵守,孩子才能更好地执行。
第三,遇到挑战,多问问孩子为什么。
家长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的时候,就会威胁:“你再这样,我就不让你去学校了,明天就转学,到底是做作业,还是等着转学,你自己挑吧。”,听了这样的威胁,孩子真的就自觉做起作业了。
这种方式很常见,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是不利的,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所以,当你遇到问题时,千万不要去直接追究结果,而忘记了孩子的感受。如果你能多去问问为什么,也许你就能看到他内心的真实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