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害怕在社交平台被发现的人
前段时间偶然通过一条几年前的微博发现一位很久不联系的本科学长。我点进主页打算偷偷看一下这几年他都发了些什么,没想到握手机时手滑了,居然点了关注。
这下我彻底方了。
我一点都不想让他发现我看了他的微博,更为重要的是,我简直不想让他发现我的微博。
原本优哉游哉的我顿时炸开成热锅上的蚂蚁。
为了防止这位学长从新增的关注中发现我的微博,我火速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我赶紧取消了对他的关注,在考虑到他可能通过对话框进入我的主页后,我立马调头杀进自己的微博,删掉了那些可能暴露身份的照片和博文。
不够。他是个推理能力很强的人,很可能查看我的关注并从我关注的对象中猜到我是谁,于是我赶紧点开我的关注列表,取关了自己读研学校的官方微博,甚至连学校周围的另外几所学校都取关了——万一他通过那几个邻居学校的地理位置猜出我是谁呢?
为确保万无一失,我试探性地在微博搜索框中搜索自己的微博名,看看会不会搜出任何泄露我身份的信息,结果搜到一位朋友很久前转发并@我的一条微博,透过这条微博轻而易举就能找到我。
看样子必须修改个人信息了。我立即开通了一个月的会员,把自己的微博名改得乱七八糟,把用了四五年的背景墙换成别的,再把所在地从广州换成了海外,学校信息坚决不能填,出生年也得改早一点。
修改完基础信息后,为保险起见,想了想我又取关了这位朋友,再将她从我的粉丝列表里移除,然后拖着个老脸跑到微信上去找这位一年难得聊一次的朋友,告诉她事情经过并表示“风头一过”就将她关注回来。
进行完这一系列操作后,我困倦地盯着换了新面貌的微博如释重负,旋即却被自己的行为逗笑了:就是个微博诶,至于这么大费周章花两个小时清理痕迹?
我绕了绕脑袋,给了自己一个来自内心深处的答案:还真是至于。
![](https://img.haomeiwen.com/i1775356/596a7e8b921284e2.jpg)
我刚上大学那年,微信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虽然早早注册了微信号,但我几乎从来不用。大二时我和初恋分了手,因为既狠不下心删掉对方的微信,也不愿意看到对方的动态,微信被我弃置了好几年。直到毕业季我才开始偶尔发一个朋友圈,主要目的是让爸妈了解我的近况。
这些年我见证了微信横扫大街小巷通吃男女老少的发展历程,我打开最频繁的社交app也从微博和QQ不知不觉变成了微信,我的微信通讯录人越来越多,从平时根本不熟络碍于情面被加上的本科同学到杂七杂八的社会人,后来读研又多了很多连点赞之交都算不上的校友,但我却越来越不愿意发任何动态。偶尔我不痛不痒地发几张自己的摄影新作,或者一两句含蓄表达内心想法的话,实在想透露自己的情绪时,只分享一首相应的歌。2018年结束时,我在微信上发了一篇2000字的长文总结,都觉得这一举动实在太大方。
相反,我在微博里却真实而鲜活。
大概是因为微博的粉丝除了几个闺蜜和三两位同学外其余都是完完全全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我在微博里毫无束缚地做我自己。我时常在微博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那里谈论我日常中的开心和消沉,谈论我遇到的人,谈论我的理想和抱负,谈论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我范二、倔强、乖戾、深沉、执着等大大小小性格上的优点与缺陷,甚至我喜欢一个人时的内心活动,全都真实地呈现在微博里。
真心话都在认识的人屈指可数的微博里讲,是我几年来从不改变的习以为常。
![](https://img.haomeiwen.com/i1775356/9f2ef4fed3c0de19.jpg)
微信朋友圈里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我却反而更愿意去人少的空间表达自己,不是刻意另辟蹊径,只是希望有个地方让我安安静静做自己。
我在朋友圈见过了一天发好几个动态、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发出来分享的人,也见过了从来不为同事点赞、发表评论前都要先观察其他同事有没有评论的一些职场人,见过了极富讨好型人格、因为害怕得罪人而给所有人的动态下都点个赞的人。我默默看着这一切不褒也不贬,觉得做人没必要这么劳累之余,也明白朋友圈早已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锁住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我也是被朋友圈绑架过的人。当我明明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却囿于各种原因不得不说出一些违心话给别人看时,当我不得不在一群人面前伪装出一些假象,只为不让他们觉得我被某些事影响时,我觉得有千万条绳索捆着我,身心到处不自由。
我极不情愿在真实做自己的社交平台被人发现,终究只是因为害怕失去自己难得的净土。层出不穷和八面玲珑的社交分享平台里,我太需要一片无人关注的空白区,一块不失自我的自留地。
处在人群里,常常不自觉在他人的目光下去拼凑不太一样的自己,以为能拼出自己最完整的样子,却往往失去自己与生俱来最可宝贵的东西。
喧闹的地方最适合感受人间烟火,安静的地方最适宜看懂自己。
愿你有自己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