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真情旅行·在路上

伊朗亚兹德:我在旅行中第一次与陌生人结伴

2019-06-19  本文已影响4人  f7238277c3b8

亚兹德在我的伊朗之旅中是单独的一站,因为这次旅行主要是关于伊朗西部地区历史文化的探访,亚兹德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中部(亚兹德有一座钟楼据说是伊朗的最中心),历史文化和我要去的其他地方关联也不大,所以顺路前往只为了纯玩。

我从伊斯法罕坐大巴车来到亚兹德,在路上几个小时窗外都是荒漠,偶尔远处能看到灰色的山。外出旅行探访,每天都在徒步很疲劳,所以我喜欢坐长途巴士,车上可以休息一下,阅读接下来目的地的资料,制定后面的行程安排。

我的伊朗朋友已经提前帮我预订了一家老城区里的民宿,我沿着蜿蜒的街道找到这户巷子尽头的人家。店主是一对夫妻,大概四五十岁,男主人不常出现,也不太懂英语,主要是女主人负责接待客人。她是个很有趣的女人,民宿里面的一切设施都是她打理的,在我看来她的说话表情和行为举止都过于夸张了,当然也许经营旅馆的人都是这样的性格。

我之前外出旅行几乎不会住民宿或者青旅,因为我对住陌生人家里比较排斥,同时我也不喜欢陌生人社交。为了减少交流,我都是尽量住正式旅馆的单人间,哪怕要贵一点,不过伊朗物价整体很便宜,也贵不了多少。这次住民宿是因为孤独星球上极力推荐在亚兹德一定要住老城区民宿,我的伊朗朋友也说如果靠近市中心,除了民宿也没有太好的选择。

这户人家在巷子尽头一个小门里,进门之后是一个特别大的院子,院子上面覆盖着可以透光的厚网,这样有光照又可以遮挡沙漠地区的暴晒。靠近门的一边像是个舞台,上面铺着毯子,算是日常起居的地方,店主和其他客人就坐在上面办公和吃喝。院子里有小水池,这是伊朗庭院的标配。院子里还有几张床榻,供大家坐在上面喝茶聊天抽水烟。不过这种床榻不是每个人都觉得舒服,因为没有高靠背,习惯坐沙发的人在上面会觉得疲惫,尤其是我不习惯盘腿坐,完全把腿放直在床榻上,坐久了有种老虎凳的感觉。

女主人把我带进了一个很大的房间,里面有四张单人床,除此之外就什么家具都没有了。我怀疑她搞错了,因为我的伊朗朋友告诉我预定的是一个单人间。我跟女主人说我要的是一个单人的房间,她说没错,这个房间就是你自己的。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民宿没有单人间,都是多人间,店主告诉我一般都是家庭或者朋友结伴来住,很少接待单独旅行的客人。

我安顿好行李,此时已经快傍晚了,我走出巷子逛逛。亚兹德的老城区有点像喀什的高台民居,而且不像喀什那种改造一片拆了一片,亚兹德老城区的居民区部分基本还保存完整,已经改造的部分集中在中心商业街区附近。

在老城区有一种建筑值得注意一下,就是风塔。在老城区很多住宅的屋顶上都有这种设计,这种风塔能够捕捉最细微的风,然后输送到地下,通过冷水池冷却,这样下面的空间就会非常凉爽。风塔的结构不太一样,有单独一座塔,也有大型四座塔,有一些风塔上面还有木架子,用来收集能够作为肥料的鸽子粪便。

从居民区走出来,我走到亚兹德城里最热闹的一片广场。乔赫马克清真寺是这座城市的中心,在很远处就能看到清真寺的宣礼塔。这座清真寺是帖木儿帝国时期修建的,阿米尔·乔赫马克是当时亚兹德的统治者,按照习惯,清真寺附近也是集市和商队旅馆。

我走到这座建筑所在的广场上,隔着一长条喷泉水池,这座建筑不像是一座清真寺,更像是一座纪念碑,或者世界奇观。它的两座宣礼塔有点过高了,有点像下方建筑的两根天线。建筑主体是三层壁龛一样的结构,用青色彩砖装饰成花纹。

傍晚的时候,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附近的小贩也开始营业,生意最火的是卖冰淇淋和冷饮的摊子。我走进清真寺,在墙面的一角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木架子,形状有点像果核。这个木架子叫作Nakhl,象征着什叶派尊崇的殉难的伊玛目侯赛因。Nakhl直接的翻译是枣椰树,因为据说侯赛因殉难后,他的遗体被用枣椰树的树枝包裹,也有说是因为他最后死在一棵枣椰树下。

在亚兹德,Nakhl Gardani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团结的象征含义。在阿舒拉节的时候,什叶派穆斯林会在上面蒙上写有古兰经经文的黑布,抬着它在广场上举行仪式。在广场旁边的一个地下水窖的通道里,可以看到之前游行时的照片。不过近些年由于安全问题,这种仪式规模越来越小,仅仅是装饰不再移动。

在广场上有一个绿色的台子,上面有八块白色的刻字石板,当地人会围着它走,用手触摸每块石板。我看不懂波斯文,感觉应该是八个伊玛目或者谢赫的墓碑。询问了当地人,他们说这是纪念牺牲的烈士,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目前还在叙利亚参与海外作战。

晚上回到民宿里,院子里人多了起来,女主人在敲着手鼓唱歌,大家在跳舞。白天和女主人因为换汇的问题没沟通清楚,晚上她带了一个女人来找我,那个女人叫玛利亚,英语非常流利,顺利解决了问题。玛利亚是来自马什哈德的一个中学英语老师,来亚兹德休假,住在这间民宿中。

我不太能猜得透玛利亚的年龄,如果不是重体力劳动者,手部皮肤大概可以显示一个人真实的年龄,看她的手大概接近五十岁,但她的气质也就三十来岁。玛利亚说自己去过中国,她的丈夫是一个船舶工程师,之前在上海短暂工作,她跟丈夫在中国旅行过一次。玛利亚在亚兹德有一个朋友,一个很有趣的男人,高高瘦瘦很黑,我猜他至少有四十岁,但其实他比我还小两岁。

玛利亚询问我的行程,得知我要去拜访亚兹德的拜火教遗迹,她说正好他们也想去,可以第二天开车一起去。这时候我有点犹豫,因为我比较排斥和陌生人同车,而且还是两个外国人,我们要去的地方还是在山里。不过我又考虑了一下,我的伊朗朋友知道我住在这间民宿,民宿老板知道这个女人,我们的证件都有登记。也就是如果中间出了意外,还是有线索可依的,所以我就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早餐之后我们一起出发,同行的还有女主人的儿子,一个12岁的男孩,长得很秀气。这让我放心了一些,能让自家的小孩子同行,说明民宿主人对他们很信任,那就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路上很有春游的感觉,车里放着音乐,那个男人很开朗,一边开车一边唱歌,女主人的儿子有点害羞,不太会讲英语。

在荒漠中开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开始进入山区,就快到我们的目的地——恰克恰克村。这个村子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一个圣地,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的二女儿被阿拉伯军队追赶到这里,公主向琐罗亚斯德教的神阿胡拉·玛兹达祈祷,结果大山打开了,公主逃入山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村子的名字恰克恰克是泉水滴落的声音,据说这泉水就是公主的眼泪,在泉眼旁边有一颗大树,就是公主的手杖。

我们沿着台阶上山,说实话这个圣地多少有点让我想起国内的旅游景点,大部分建筑都是现在建造的,而且非常简单。进入洞穴要光脚,我走进去,发现洞穴其实很小,上面不时有水滴下来,洞穴的一角点燃着火苗,一边墙旁有一个书架,里面是关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书籍,在洞穴的上方还有一些的画像。

总体来说,这是个历史故事大于实际观感的地方。

在山上,我问玛利亚有没有欧美游客来伊朗旅行,玛利亚说有很多来自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旅客,但没有美国人,因为伊朗政府和美国政府不太好。这时旁边另一个伊朗女人过来搭话,她问我是不是中国人,然后说中国、伊朗和俄罗斯三国政府关系很好,因为这三个国家的民众都不太喜欢他们的政府。

我们离开恰克恰克村,前往和琐罗亚斯德教有关的下一个地点——沉默塔。

琐罗亚斯德教的墓葬方式是天葬,他们认为死者是不纯洁的,既不能污染纯洁的火焰,也不能进入大地,所以要让鸟吃掉尸体,地点就在沉默塔中。亚兹德现在的沉默塔已经不再进行宗教用途,被开放为旅游景点。

琐罗亚斯德教教徒放弃沉默塔有三个原因,一个是来自占人口多数的穆斯林的压力,在伊斯兰教中这是一种亵渎尸体的行为。第二因为城市化的扩张,很多原本远离城区的沉默塔已经在城区边缘或者在城区中,卫生条件不再适合进行天葬。第三是一部分教徒观念也在转变。现在大部分教徒接受了土葬,但在墓穴中垫上砖石同时用水泥抹灰,让尸体不会接触到泥土,这也是一种不违背教义要求的妥协吧。

这座沉默塔在远处看很低矮,有一条长长的台阶坡道,但走上去还是有点费力的。我走到塔身上,从一道小门进入沉默塔内部。这座塔里面其实更像是一个土台,最上面是一个围起来的圆形平台,上面铺着一圈圈石砖,呈现同心圆的样子,中心是一处凹陷。

在琐罗亚斯德教的天葬中,最外面一圈是男人的尸体,中间一圈是女人的尸体,最里面是儿童的尸体,凹陷处是鸟类吃完尸体之后放置骨头的地方,那些骨头被打碎混合石灰逐渐分解。

亚兹德的沉默塔有两座,一座游客非常多,旁边的另一座几乎没有人上去,道路修葺也不好,不太容易攀登。但我和民宿女主人的儿子还是爬了上去,两座沉默塔结构是一样的。那个男孩跳进平台中间的凹陷处,告诉我里面很臭,我说那里面以前是放死人的,小男孩好像吓到了。

我之前在新疆塔什库尔干看到过琐罗亚斯德教的墓葬遗址,在一片山中,在山顶一个一个小小的泥土凹陷,虽然没有建筑,但样式形态很像,我不确定这两者间是什么关联。

从沉默塔出来回到市区,我要去拜访关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最后一个地点——火神庙。但其实在经历了上面两个地方之后,我大概已经知道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朗基本上是一个吉祥物的位置,可能类似我国的道教。

到了火神庙之后,果然如我所想,是个非常纯粹的旅游景点。不过如果当成一个博物馆而不是宗教场所,倒还是很有很多东西可看。这座火神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一个庭院里面有一个椭圆形池塘,一名琐罗亚斯德教徒拿着焚烧的香料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他的打扮其实和我国的回民很像,都是戴着小白帽,进门的时候还让我恍惚了一下。看他们举行仪式的照片,戴着白帽一袭白衣,双手手掌向上,非常像穆斯林。

在圣殿里,我们隔着窗子看到里面燃烧的圣火,那个给圣火加炭的老爷子带着口罩,因为不能让不洁的呼吸接触圣火。

参观完火神庙,离晚餐还有一点时间,我回到老城区,在土耳其旅行的时候顿顿都要喝茶,觉得和在家无甚差别。到了伊朗,发现本地人更酷爱甜品,街边茶馆并不多见,这几天喝了些含糖饮料很不舒服,专门找个酒店里的茶馆喝壶茶缓一缓。

坦率地说,伊朗菜不怎么好吃,或者说食材不错,但当地人不怎么会做饭,烤肉水平比土耳其差了一截,偏西式一点的菜肴也不太好吃。至于当地传统食品dizi,有点像我国的羊肉泡馍,尝一次也就够了。可能唯一称道的就是藏红花米饭看着比较好看,但藏红花只有颜色没有味道,当地的大米和我故乡的大米也不一样,口感不习惯。

傍晚,聚礼清真寺响起了唤礼声,大家开始进入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亚兹德最古老的清真寺,最早建于12世纪,在之前是一座火神庙,但现在的大部分建筑是14世纪留下来的。这座清真寺的两座尖塔比乔赫马克清真寺的尖塔还要高,是伊朗最高的宣礼塔,也被印在伊朗货币上。

清真寺内有很多精美的彩色瓷砖装饰,穹顶和壁龛遍布着马赛克装饰,此外在院子里有一个向下的通道,很容易被忽视,可以下去看一下,下面通向地下水渠。

之前在伊斯法罕逛巴扎的时候,我感慨在这个国家里找不到三个不宰外国人的商人,油滑而贪婪得让人厌恶。但是在亚兹德巴扎,商人们显然要更真诚一些,商品的要价比较符合我的心理预期,我在一家旧货店买了两个公羊形状的油灯,同样的物件在伊斯法罕开价几乎是十倍。

亚兹德的旅行结束后,我要坐大巴前往胡泽斯坦,开始真正的伊朗西部之旅,这部分就期待着之后的完整系列文章了。如果说在亚兹德的旅行有什么惊喜,大概就是尝试了一次在国外与陌生人一起玩,尽管只有大半天时间,但对我这种性格的人也是挺不容易了。事实上他们确实是很不错的人,在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们一起送我去长途巴士站,我向他们赠送了从国内带的茶叶作为礼物。

但如果说,从此之后我就会很放开地和陌生人一起玩,住青旅、搭车、搭讪、和陌生人结伴而行,那显然是根本不可能的。我的旅途,注定是一个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