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电影』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

一辆救赎的快车

2018-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凡叶一

很多人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或是觉得索然无味或是觉得有失原著的风采,可能是因为我没有看过原著,也可能莎翁戏剧的表现手法是我的喜爱,不仅在影片末尾潸然泪下,而且还对人性产生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反问和思考:这不是一辆载着谋杀的快车,这是一辆开往人性的列车,满载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叩问。

对于人性, 最普遍也最初级的衡量认知是非黑即白的对与错,一维空间的对立无法更全面的衡量和认知许多有关人性的突发事件,有时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迷惑的痛苦和茫然。所以,这种衡量标准只在影片一带而过,以大侦探的“朋友”鲍克在影片中“漏洞百出”的推理予以展现。

 而影片一直徘徊纠结的是另一种衡量人性的方式:把人性看作天平,善恶为两端。这也是波洛一直以来处理案件时秉持的信念。虽然这种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多了度量性与包容性,但对于这起棘手的案子,这样的信念让大侦探也感到迷茫。他多次询问他深爱的人,其实是在询问内心的自己:善恶之分,如何衡量?真的有绝对的善?也真的有不可饶恕的恶?善与恶一定是不兼容的两端么?他在寻找案件的真相,也在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更在寻找那个多年来未曾清晰稳定的自己的信念。

经过种种推测,层层筛查,波洛想到了那个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真相,即使是这样,他首先做的不是公布答案,也没有马上进行对12个人的对质,而是单独找到了玛丽询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安排?我想一方面他想通过玛丽的反应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如果玛丽把罪责推脱,那么,善恶终究无法共存。然而,玛丽没有提及真正的策划者,而作为神枪手的医生却打偏了他的情节更让他认定自己心中对人性新的衡量标准:不再是单一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天平衡量,而是以“救赎”为中心为出发点去衡量,去判别。

 影片的末尾,12个人坐在山洞里的桌子边,神态与坐姿和《最后的晚餐》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最后的晚餐》12个人里面出了真正的叛徒,而对这12个人,观者和侦探一样一开始也以为有一个凶手,一个人性的残忍的叛徒。实际上他们都是上帝的信徒,人性的信徒,他们的”罪行”为的其实是救赎多年来生活在那起谋杀案阴影下的自己,他们深信,当年的自己是人性的恶徒,他们有罪,他们的所作所为或是导致了案件的发生,或是没能阻止接下来的悲剧。他们也在救赎上帝,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其他种族的人,虽然有对上帝的信仰,但是上帝却没能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更没能严惩逍遥法外的罪人,虽然这个罪人得到了多年的道德诅咒和心灵煎熬。于是他们茫然了,他们痛苦了,他们决心要结束这一切:动手谋杀!结束这一切!

也许波洛仍然对自己的新信念心存怀疑,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把那把空手枪毅然决然的交给对方时,是知道对方必死的决心,是想给她一个仪式。从法律上,黛西的外婆该死,然而,从人性上,她的生命才刚刚新生,但她需要一个对自己的交代,对死者的交代,一个所谓的结束,于是,她开枪了,但是,空手枪的闷响却昭示着她的新生。 真相大白,服用多年巴比妥的美丽女子在丈夫充满爱意的注视下倒掉了大瓶大瓶的药液,之前的同事彼此安抚,玛丽和黑人医生光明真大的牵手,一切都回归美好平静。波洛选择告诉警察凶犯早已逃跑:是的,真正的凶犯早已离开,不止是那个杀害黛西的人,还有人性的茫然,惴惴带来的不安与阴暗。波洛的做法既救赎了他们,也救赎了那个茫然的自己。

 夕阳西下,列车开往远方,载着新生的生命,载着新的希望。

 这是一辆救赎的快车,驶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


一辆救赎的快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