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十余年,无法行走,这个方子让我重新站起来了!
一、又是尿毒症,还有十年老痛风
方成真(化名),男,56岁,于2022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膝、踝关节肿痛。
病史:身患多种疾病,有左肾实质弥漫性病变,慢性肾功能不全,2021年还因尿毒症做了3次透析,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双肾多发囊肿、多发结石,代谢性酸中毒,痛风性肾病。
此外,患者还患有十余年的痛风,关节一痛就肿,受饮食因素影响,遇寒湿则加重。
现症状:脸浮肿,左脚及膝踝关节肿痛,右踝关节肿痛,不能走路,痛得难以入眠。关节处无发热,无痛风石。查舌发现,舌偏暗红,苔腻,舌下严重瘀阻。
综合看来,这就是寒湿阻络,流阻关节之证。西医诊断为痛风,中医名为历节。开具处方如下:
处方如下:黑附片10g(单包先煎),川乌6g(单包先煎),麻黄10g,生白芍10g,黄芪15g,炙甘草10g,生白术15g,生姜30g,茯苓15g,徐长卿15g,防己12g。
注:加蜂蜜若干与川乌,黑附片先煎30-60分钟左右,7服,一天一服,一天三次,饭后半小时后服用,每日药量约500—600毫升左右。
没想到的是,方成真在服药后的第三天就打来了电话,并非喜讯,而是痛苦地呻吟。
方成真在电话中说:“服药后,右膝关节后窝痛,脚踝和脚背是又肿又痛,痛得根本受不了,脸有点有浮肿,饭都吃不了,这可怎么办呀?”
我连忙嘱咐方成真用10克明矾热水泡一下,洗一下肿的地方,再继续用药。
三副药后脸部和眼部的肿消了很多,脚也没之前肿了,自然肿痛感也减轻许多。虽然还是有点痛,但已经可以走路了,只是走路有点跛。
不过,这已经足够证明这个方药是有效果的了,方成真自此也对治病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后面自行买了5副药,继续服用。
上述的处方是用经方化裁而成,效果很明显,10多年的痛风,几付药下去就有了明显的效果,可见经方对证确是效如桴鼓。
那么大家知道我用的是哪几个经方吗?
二、四大经方治痛风
(一)乌头汤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右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该方具有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之功效。
主治寒湿痹阻关节证。骨节冷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润,脉沉弦或沉紧,或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因伤于寒湿者。
本方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内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三叉神经痛、腰椎骨质增生证等属寒湿痹阻者。
值得注意的是乌头为峻猛有毒之品,故乌头炮用,且煎药时间宜长,或与蜂蜜同煎,以减其毒性。
若唇舌肢体麻木,出现昏眩吐泻,应加注意。如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为"暝眩"反应,是有效之征;如服后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脉搏有间歇,甚至出现神志昏迷等现象,则为中毒反应,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二)真武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和少阴病篇。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本方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本方以附子为君药,本品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
臣以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术健脾燥湿。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
白芍亦为佐药,其义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三)防己黄芪汤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
原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本方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关节烦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脉浮。
本方为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现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水肿、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虚湿重者。
(四)矾石汤
本方亦出自《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文:“矾石汤,治脚气冲心。矾石二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本方具有导湿下行,收敛心气之功效。主治脚气冲心。患者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趋下,留滞不去,郁蒸成热,湿热毒邪上冲于心,故见下肢肿大,麻痹不仁,屈伸不利,而心悸不安等,治以矾石汤。
三、治疗经验分享
方成真这个患者本身有多种基础疾病,多与肾脏相关,且属寒湿痹证,而我所选方剂都是张仲景的经方。
有的是《伤寒论》中的方子,如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证,有的是《金匮要略》中的方子,如乌头汤、防己黄芪汤、矾石汤,一治寒湿历节、一治风水风湿,一为外洗方,亦是导湿之剂。
众方合用,针对的病机就是阳虚寒湿痹阻。由于患者病久病多,单用一方难以兼顾,如病重方轻则难以取效,故以多方合用,以收重兵合围之效。
同时,我还另外加了一味药——徐长卿。此药祛风化湿、行气通络,在此起到通经活络,通达内外之用,同时还可治疗风湿一药两用。
需要说明的是该处方虽所用方剂较多,但药味并不多,多是一药两用或一药多用。
尤其是乌头与附子同用,一除经络之寒,一温内里之阳,更是标本兼治之药对。
患者初用反应强烈,疼痛反增,是药邪相争的表现,医家要心有定见,不可慌乱,徒增病家之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