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大有潜力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接触到了不少在美国教中文的老师,这些老师来自不同的州,遍布美国,主要教初中、高中(教大学的不多);多数是公校的,也有私校的,却有一个共同点:都对正在使用的教材多多少少有些不满,总想知道有没有更“好”的教材,或者说,总在寻找心中的“那一”套教材。
老师各自情况迥异,却都关心同一个东西,这不得不让我深思。
什么是好教材?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认为,“适合”自己的学生是衡量教材的第一标准。同样的教材,可能教这个学校的学生就适合,换一个学校就不适合了。比如,本人比较喜欢《中文听说读写》,但也发现这套教材在某些学校(我接触的公校)根本教不下去。这里我还要吐槽一种说法“教材无好坏,教师有差别”。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材,老师都要裁剪一下儿。但是,如果老师需要对教材投入大量的后期工作,才能让它适合自己的学生,这无疑给老师增加了负担和压力。再好的老师,一天也只有24小时。如果后期工作量太大,老师们不堪重负,造成那些负责的老师最后无奈请辞,(不负责的反正也不care),岂不更糟?
所以,每次被要求推荐教材,我都要先问老师她的学校是什么情况,公校私校,一个班一般多少个学生,学校经费,等等等等,然后尽量推荐一两套适合的。当然末了,还要加一句:实在不了解你们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还是你自己拿主意吧。
听了我上面的回答,也有一些老师不甘心,又问我:那你最喜欢的教材是哪个?这还真问住我了,因为我接触了很多中文教材,有几套相对喜欢的,比如上面提到的《Integrated Chinese》(中文听说读写),就没有一个是“最喜欢”的,或者说接近“理想”的。
不过,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接触到的一套西班牙语教材,叫《Destinos》。它其实是一套口语教材。我的西班牙语水平烂,只能看懂一些。这套教材有两个特点,印象深刻:第一,它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把所有课文串起来。第二,它的视频就是真人演的电视连续剧,(不像《中文听说读写》是情景剧),完全是真实的语境和语料,同时把西班牙文化和历史无痕地嵌入其中了。
以下我从维基上拷贝的故事背景:一个叫Fernando的老人出生于西班牙,西班牙内战后移民至墨西哥。Fernando收到一封来自一个陌生人的来信,信中告知他的第一任妻子Rosariodel Valle仍然活着,而Fernando一直认为她在内战中被杀。这位陌生人叫TeresaSuárez,生活在西班牙,她从一份报纸文章上得知了Fernando的下落。Suárez在信中说Rosario在内战中活了下来,而且与Fernando有一个儿子。于是Fernando雇了一个洛杉矶的律师Raquel Rodríguez调查这件事。
真正的学习就从Raquel的出现开始。摄像机跟随了Raquel一路。在调查过程中,Raquel游历了很多的西语地方: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和马德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和圣日耳曼,以及墨西哥。在这些不同的地方,Raquel经历了很多冒险故事,结识了自己的至爱,也面临着许多戏剧性的冲突。
我记得第一课就是第一段视频,从Raquel第一次来Fernando家和Fernando以及其子女见面开始。这里学生就可以学习初次见面的问候语,kinship,姓名等等,尤其Fernando子女不少,加上有配偶,挨个打一遍招呼,是最自然的repeat and reinforcement,学生们看一遍就都会说了。然后,这律师回到旅馆,琢磨这天见到的人,并立档作笔记,这对学生其实是一个无痕的复习机会。比如,她指着照片自言自语:他是谁?他叫什么名字?哦,他是xxx.不,不对,他不是xxx.
当时我看到这套教材,觉得编者有才!后来,我特地问了教过这套教材的一个老师,她说学生确实非常喜欢这套视频,正是它拉着学生一集一集看下去、学下去。但这套教材也有些问题。她说了不少问题,我只记得有:配套教材不足,视频播放无法慢速(因为毕竟native说话速度快),老师后期工作量大,教材“重口轻手”等。但是对于我这个旁观者来说,这套教材打开了一个思路。后来,发现耶鲁大学的《Encounter》教材似乎走的就是这个路子,但同样存在上述缺点。
由此,我大概总结了一个我心中“理想”的对外汉语教材是什么样子,如下:
1.内容形式
就是像《Destinos》这样,有一个故事主线贯穿所有课文,主要人物不能太多,故事情节曲折勾人甚至悬疑,引人入胜,文化历史无痕地嵌入其中。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现实让我意识到,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感兴趣、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从而能持续地学下去,实在是在美汉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在美公校,外语属选修。所以外语教师是教师中很独特的一群,他们就算是tenure的,也不是就保得住饭碗:因为他们的饭碗是学生给的。试想,没有学生学中文,学校会雇一个中文老师闲在那里吗?一般的公校,如果没有超过二十个学生愿意学中文,不太可能开这个program. 这跟老师tenure不tenure完全无关!在美国公校,外语老师面临的竞争和教数学、英语等核心课的老师是完全不一样的。
反观现在市场上的对外汉语教材,千篇一律,无论《中文听说读写》,《跟我学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本》,还是其它的,里面的人物都是学生和老师,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校园。我说教材的编写者啊,咱的思路还能再单一点儿不?总是学这点儿事儿,怎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呢?
扯远了。回归话题。其实,我觉得我们在故事这方面还是有文章可做的。比如,二战期间不少美国飞行员来到中国,他们后来怎么样了?这完全可以编一个《寻找Taylor上校》什么的横店剧,集悬疑、阴谋与爱情于一体。
2.主教材
这里我要说的比较多,有以下几点:
1)主教材必须同时有纸版和网络版(PC版和app版)。网络版最好是一个小型的LMS.
-为什么坚决要有网络版?
网络版的优点太多。列举几个:第一,便于检索。美国孩子们记不住一个词、一个句型是哪课学的,总要查后面的index、前面的目录,费时费力,但网上检索要快速方便得多;而对于去年、前年学的东西的检索,没有网查根本不可能,因为公校学生的课本不是自己买的,每年用完要上交。第二,便于课堂翻转,减少老师的课后工作。如今,“翻转课堂”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但不得不承认,它增加了老师的课后工作量。如我认识的一个老师向我吐槽:我的课堂还没翻过去,我累得快翻过去了。第三,从商业角度讲,有了网络版,其实扩大了学生范围。第四,便于教材及时纠错和更新。
-为什么最好是LMS?
也是好处多多。只说几点:第一,老师可以monitor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学生都有一个portfolio。这其实是差异化教学(即“因人施教”)的基础。如果老师无法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何谈差异化教学?同时,老师也可以得到综合性数据,比如哪个音学生普遍发不准,哪个语法点需要再讲,等等,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教学。第二,听力、阅读、甚至一部分口语作业以及其他writing assignments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可以每题计时,以防学生作弊。第三,可以方便地模拟AP考试。网上考试时,每个学生的考题都从一个小题库中随机抽取,也就是说,两个同时考试的学生,不仅有可能题的顺序不同,题也可能不同(但难度相同),以防作弊。
2)每一课的设计(包括课前、课上活动,拓展,课后练习等等)要符合所在国外语教学标准。比如在美国,就要符合5C,就要与AP同轨(我就不喜欢那些汉字上加拼音的课本。只要有拼音,学生就不看汉字了,将来考AP能过?)。在这方面,市面上不少教材已经不错了,如《Step up with Chinese》等,不再多说。另外,对于课后练习,我还希望不要只是多项选择、填空什么的,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增加一些swf小游戏、有声图书等等,形式多样化,学生会喜欢做。
3)课与课、书与书之间要遵循由简到难、螺旋上升和复习的模式。比如像《Destinos》,第一课就是问候和家庭成员,和其他课本在topic和难度上没有差别。慢慢增加词汇量、语法等。后面有一课,拿着地图问路,也是其他课本中常用的主题。
4)关于LMS,还有以下几点:第一,LMS里的模块一定不能monolithic,而且一定是允许老师增补的。也就是说,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在LMS里为个体学生配组学习材料和作业。比如,某个学生就是发不清s和sh的音,老师可以单为他整合一个作业,比如其中一项是用LMS中已有的audio做听力分辨,而另一项是老师自己录一个“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让这个学生练习并录音,等等。第二,老师给学生评量作业,比如录音和写作作业,老师既可以输入声音,也可以输入文字和链接。评量过程最好能被screencast下来,发给学生。
3.配套辅助教材
我重点想说说配套辅助教材。别小看这个,很多教材老师们看不上,就是因为配套教材坑爹。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配套辅助教材至少包括:
a)词语要有online flashcards,带读音,自测,游戏,类似quizlet那样。
b)课文除了文字以外,要有字音同步显示的、可以变速播放的audio,而且一定要带sound wave;学生可以异步录音,比对自己的发音图谱
c)剧集的录像分段,可以慢速,可以加字幕等等
d)课文中语法点要有讲解录像,且每个录像最长8分钟。录像中必须与学生互动,确保学生不是梦游看录像。这都是为了方便老师翻转课堂
e)文化的讲解也要有录像,也是如上的要求,便于翻转课堂使用
f)除了课后练习要在上述的LMS里,LMS里还要有一个题库,或连接一个公共题库,以供老师出作业、出考题。
写到这儿,我真觉得我理想中的这套教材还没出生呢。如果我理想中的这套教材反映了一线老师们的心声,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材逐渐去接近我理想中的这一套,尽管样子可能和我上面描述的不尽一致。总之,对外汉语教材大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