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镇做题家那些事儿

2022-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猴得住

八月,蝉鸣,风静,却又是一年中,高考考生最为忐忑的季节。

或有快递送来,或无短信打扰,几家欢乐几家愁是八月总会上演的桥段。

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就是金榜题名。多少小镇做题家们苦盼地就是那封录取通知书。

高考做为国人心目中最公平神圣的考试,自从隋朝开辟科举制度,考试做官作为底层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的唯一通道,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

1

自隋炀帝改革选官方法始,至二十世纪头几年,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历史,如此长久地影响着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

若你读过《儒林外史》一定会记得“范进中举”,可见科举之艰难,可见文人对科举之重视。

缘何这科举就悠悠荡荡地存在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又缘何就一定由这科举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古代的小镇做题家们,又是要经历怎样的“厮杀”才能功成名就?

寒来暑往多少个春秋,文人士子,监考官员,你来我往,又有多少辛秘往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时候,他的内心究竟想的是什么?

我们被太多的历史后宫争斗,穿越爽文影响着。而这些对历史的严重篡改对广大受众会构成一种误导,会将他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入歧途,一味沉溺在逃避现实的空虚里。当大量似是而非的“历史”故事铺天盖地而来,当太多视频消耗着我们的精神时,我们的确需要维护历史的严肃性!《隋唐科场风云》正是这样一部还原了科举历史的书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科举一直是选拔官员的标杆尺度。

举凡历朝历代的贤人,奸相,忠臣,佞党几乎都由科考而出。足见科举这一制度,是诸多文人晋升的唯一道路。而科举到底是什么?

《隋唐科场风云》中,作者王士祥用详尽的史料和丰沛的细节为我们一一道来科举,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堪称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的由来。

2

自隋炀帝改革科举至唐全面发展,几百年烟雨里的几百种读物,书里书外的千字短文,渐渐形成了这本书上的文字和佐证。

选择这样的一段时间来解读科举,正如后记中王老师自己所说,其中有许多富有趣味性和智慧性的故事,想必大家会喜欢。

于是,书中,我们看到了想当小镇做题家都当不上的李白;四处拜访求引荐的王维;陈子昂摔琴,白居易行卷……

这些趣事,秘辛,引领着读者渐渐走进自唐一朝那些熠熠生辉的天才过往之中。

而唐代进士科所取的人数,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据唐宋人的统计,录取的名额约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二三。明经科较多,约一百人到二百人之间。进士、明经加起来,也不过占考试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见,风尘仆仆奔波于长安道上的,绝大部分是落第者。

我们又看到了小镇做题家之难,之痛。

3

《隋唐科场风云》不仅有着读者喜闻乐见的八卦,趣事。更是严肃的,审慎的。

王老师从科举入手,探讨了诗歌和科举的关系,科举与文学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背景来认识了唐代的文学。也看到了唐代幕府,翰林院中知识分子的生活。

唐朝人对科举的疯狂从书中可见一斑。而批评之声,清醒之声也一直未断。

于读者而言,透过隋唐那些科举背后的历史,重新和继续思想,才会生出烛照现实的思想之光。

《隋唐科场风云》勾连起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氛围,让我们见到科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特殊痕迹。

巴尔扎克曾说:“我也许能够写出一部史学家们忘记写的历史,即风俗史。”

《人间喜剧》就是这样一部内容丰赡的巨著,说它是巨著,主要是这位艺术大师写出了那个特定时期的整体形象,这整体形象包含了这个社会的思想史、情感史、风尚习俗,而这些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各种人物来体现的。

同样,通过《隋唐科场风云》的折光也反应了隋唐时期的状况。而且反映得是如此的完整和深刻。这也从不同的侧面昭示着我们,文化本就是一个整体,想把握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历史活动,需要从文学、历史、哲学等等的著作中,做广泛而细心的考察,把那些曾经的生活特色的材料集中起来,链接成立体交叉的研究,让读者看到的无论是一个人、一群人,或是一个社会,都站起来,活起来。使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迎面所接触的是那个社会所特有的色彩和音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